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廠衛究竟是怎樣的組織?談起廠衛爲何就會談“虎”色變?

明朝廠衛究竟是怎樣的組織?談起廠衛爲何就會談“虎”色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廠衛,人們立即想起明朝的“鮮衣怒馬”錦衣衛。廠衛到底是什麼組織,爲什麼人們談起廠衛就會談“虎”色變?事實上,廠衛並非一個組織,而是數個組織的合稱,除了錦衣衛外,還包括東廠、西廠、內行廠等。這些組織有一個共同之處,這就是無論是錦衣衛還是東廠、西廠、內行廠,都是手段毒辣、無孔不入的特務組織,這也是人們對廠衛談“虎”色變的重要原因。神祕的明朝廠衛究竟是怎樣的組織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廠衛的歷史上,錦衣衛建立最早。錦衣衛本是皇帝貼身禁衛軍。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爲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爲48處。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12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錦衣衛的首領稱爲指揮使,通常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例如錦衣衛中的“大漢將軍”,明初約有1500人,明末則達5000餘人,這些所謂的“將軍”,其實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同時承擔宮中的保衛工作,而這些都是傳統禁衛軍的基本職責。

明朝廠衛究竟是怎樣的組織?談起廠衛爲何就會談“虎”色變?

至於“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只是用來行儀仗和侍衛之職,然而生性猜忌多疑的朱元璋在嚮明初的開國功臣們舉起屠刀後,越來越感覺司法機構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並非可靠,於是便將身邊的錦衣衛的職能進行調整,原本只是負責宮廷保衛的錦衣衛便擁有了偵輯、刑訊的職能,變成超越正常司法體系的御用特務機構。

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爲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爲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爲“緹騎”,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爲千餘人,最多時達六萬之衆。錦衣衛官校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歷逐級升遷。

北鎮撫司專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獨立的監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錦衣衛這種獨立於外的辦案體系給自己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也使自己成爲恐怖的象徵。

有人認爲,由於明初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權力合法性危機一直存在,二者對皇權的維護和鞏固有着其後繼者所沒有的強烈慾望,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被無限度擴大了。按規定,錦衣衛的工作主要是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也就是詔獄。

由於直接向皇帝負責,因此正常的司法機構都沒有能力干涉、限制他們的活動,於是便常常出現緹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導致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之中。有明一代,北鎮撫司大牢中經常關滿了各種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衛酷刑之下的人士更是不計其數。

明朝廠衛究竟是怎樣的組織?談起廠衛爲何就會談“虎”色變? 第2張

在中國綿延數千年的專制統治歷史上,特務統治並非明朝首創,恐怖氣氛也時有出現,“道路以目”便是歷史上恐怖時局的真實寫照。然而,前朝歷代的恐怖統治大多都僅限於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如武則天爲爭奪李唐天下就曾大行特務統治,致使當時一度告密風行,酷吏當道,全國陷入恐怖之中,一旦其掌握了權力,便很快改變了這種恐怖的氛圍。

然而,明朝的特務恐怖統治幾乎從未間斷,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係,使百官、民衆、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錦衣衛另一項臭名昭著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士大夫的酷刑。一旦哪位倒黴官員觸怒了皇帝,就會被宣佈加以廷杖,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

在那裏,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陣以待。受刑者被裹在一塊大布裏,隨着一聲“打”,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爲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準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掌握受刑人的生死。

如果這兩人兩腳像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擡起後再重重摔在地上,此時布中之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傷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衣衛將校對它更是情有獨鍾。

一般認爲東廠的發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一直面臨皇位合法性的危機,一方面,建文帝生死不明,復位威脅並未徹底消除;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持。爲了用強力鞏固皇位,成祖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政機器,由於錦衣衛設在宮外,調用不便,於是準備新組建一個特務機構。

當初在朱棣起兵舉事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尚如鄭和、道衍等人出過大力,所以在朱棣的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繫起來也比較方便。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於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因此被命名爲東廠。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

明朝廠衛究竟是怎樣的組織?談起廠衛爲何就會談“虎”色變? 第3張

東廠的偵緝範圍十分廣泛,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審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蔘與;朝廷的各個衙門也都有東廠人員坐堂,以監視官員們的一言一行;一些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奏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百姓的日常生活、夫妻吵架,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衛必須採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彙報,更加便捷。

東廠衙門的佈置與普通衙門不同。大廳旁邊的小廳,供着岳飛的雕像,歷屆東廠廠主的牌位,則供奉在大廳西側的祠堂裏,堂前還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與東廠人員的所作所爲相對照,供奉岳飛的塑像實在是對岳飛的不敬,而那些東廠廠主竟號稱“百世流芳”,真可以說是一個天大的諷刺,事實上“遺臭萬年”的牌坊更適合他們。

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裏面活動,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據史載,曾有數人在密室中喝酒,其中一人喝醉了,大罵起當時執掌東廠的魏忠賢,結果罵聲還沒停下,東廠的密探就已經破門而入將其逮捕。事實上,東廠的密探們並非完全爲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爲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然後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

到了明朝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東廠密探的身影,一時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人們看到這些“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就馬上避開,以免遭到飛來橫禍。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關係頗爲密切,又身處皇宮,時時在皇帝身邊,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

與東廠的長期設置不同,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京城等地出現了一系列神祕的“妖化”事件,儘管主其事者先後被捕,但憲宗由此深感憲偵力量的不足。於是他選任小太監汪直,派往宮外打探各種消息。

汪直趁機四處捕風捉影,蒐羅了大量所謂的“祕密情報”向憲宗報告。憲宗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不久,憲宗便設立了一個新的內廷特務機構——西廠,由汪直負責主持。西廠從禁衛軍中選拔軍官,然後再由其自行選置部下,不足月餘,西廠人員便得到極大擴充,其勢力曾顯赫一時。

有人認爲,憲宗皇帝設立西廠的初衷,本來只是爲了讓其偵探消息,但小太監汪直爲了快速建立“功業”,大肆製造冤假錯案,以遂其討好主子之心。從西廠設立之初,經其手辦的案件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衆均大大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西廠的偵緝網遍佈全國,其打擊對象主要是被認爲有不軌之言行官員,一旦懷疑某人,便立刻加以逮捕,而且通常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

西廠成立半年後,由於其手段恐怖,弄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大學士商輅等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舉報以汪直爲首的西廠所做的不法之事。憲宗聞言,十分震驚,遂廢置西廠。但月餘不到,失去安全感的憲宗又將西廠恢復,並複用汪直。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西廠權勢達到了巔峯。但由於汪直權力的極度膨脹,也逐漸引起了皇帝的警覺。不久,汪直遭皇帝冷落,在與東廠、錦衣衛等組織的權力角逐中遭到失敗,西廠也隨之解散。

除東廠、西廠外,明朝宮內特務機構中還有一個不太爲人所知的組織——內行廠。明武宗時,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一度十分強盛,西廠再次設立,由太監谷大用負責統領。但東廠、西廠兩家由於權力爭奪,關係一度相當緊張。在此情況下,劉瑾便又設立一個內行廠,由其本人直接指揮。內行廠的職能與東、西廠相當,但其偵緝範圍卻更廣,甚至包括對東、西廠和錦衣衛的監督。一時間,宮內宮外四大特務機構並存,緹騎四出,天下騷動。直到五年之後劉瑾倒臺,明武宗纔將西廠和內行廠一併廢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