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也有春運嗎?揭祕古人如何回家過年

古代也有春運嗎?揭祕古人如何回家過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到春節了,對於很多人來說,回家過年是心底最溫暖的期盼,但在回家過年之前還有一關要過——春運。

今天的人們爲了趕時間回家可謂是用盡了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各種方法,那麼古代人春節回家也有“春運”這回事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除了騎馬之外,古人還能怎樣回家過年?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也有春運嗎?揭祕古人如何回家過年

“春運”稱爲中國規模最大的週期性人類遷徙活動,自古有之。據中國最早一部釋義詞典《爾雅》“歲名”條釋,“年”在唐堯時稱爲“載”、夏代稱爲“歲”,商代稱爲“祀”,一直到周代才稱爲“年”。據考證,周代也就出現了現代春節的雛形——過年,古代“春運”也應運而生。

蘇東坡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宜居故人少,里巷佳節多。

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

萬家團圓之時,蘇東坡只能獨自看夜空。矯情的他爲什麼不回家過年呢?因爲那時候的春運實在太難了!

雖然古人認爲“父母在,不遠遊”,流動人口不多,沒有所謂的“一票難求”,但交通條件十分有限,可供選擇的只有步行、行船及馬車三樣交通工具。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些“交通工具”的利弊:

步行

優點:省錢

缺點:費鞋

速度:50公里/天

行船

優點:經濟實惠

缺點:冬天結冰

速度:30公里~40公里/天

馬車/騎馬

優點:省力

缺點:費錢

速度:50~70公里/天

古代也有春運嗎?揭祕古人如何回家過年 第2張

“春運”路途艱辛,花銷高,估計走到家時,春節也快過完了。古時政府當然也關心,對學子也有類似於現代的生活補貼。

唐宋明三朝,臨到春節時,都會給歸鄉的學子發過節費。明朝更實在,不但發錢還發東西,主要是米糧和生活用品。

晚明開始,東南沿海的“春運”就和今天有些像了,彼時中國商品經濟萌生,蘇州、杭州、泉州這些大城市盡是從內地來的“外來務工人員”,逢到春節的時候,整個城市裏的人幾乎走了一大半。

汪道昆在文集裏講,晚明江南,每到春節前,道路和碼頭都會變得擁擠,路費也水漲船高,僱船的費用要比平時增加三五倍。清朝康熙年間,巡撫湯斌還曾出臺政策,嚴打“春運”期間的亂漲價行爲。

春運最怕交通不便,交通難、趕路難同樣是古代“春運”參與者們面前的頭號難題。秦始皇時代出現了馳道,後來又修有官方的驛道,可這些道路主要是面向皇室、官府和軍事人員使用的,一般老百姓走的道路則崎嶇的多。

影響春運效率的,除了路況外,還有運輸工具。牛車、馬車等畜力車是封建時代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除了牛馬車,人們最便利的就是坐船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速度以及相對低廉的價格,讓居住在江河沿岸的人們免去了太多的行車之苦。坐船是不錯,可是一旦結冰就滿眼都是淚了,古人春運出行不便還得面臨氣候的變化。

古代人春運回家,一般能坐轏車就很值得顯擺了,由於道路或者資金的限制,還有更多更多的人選擇了一條最爲便捷、最爲現實的出行方式——步行。他們挑着扁擔,揹着籮筐或者包袱,走路實現“回家過年”的心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