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也有“雙十一”?揭祕古人如何消費

古代也有“雙十一”?揭祕古人如何消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年的雙十一過去後,小區內快遞小哥忙碌的身影是隨處可見,自取快遞箱前也難得地有了排隊的現象,正是:年年此日此樣景,今年此景更不同,剁手一族更壯大,家家享樂淘寶中。這也充分反映了國人消費能力的提高,在全國一片買買買的熱潮中,剁手黨們又過了一個歡樂的節日。

要說這剁手黨的形成可不是始自現代,古代早已有之,不知道是古人有先見之明還是神靈的啓示,這“買”字在小篆中的字形就從網從貝,當然,古意的網倒並不是指現代的網絡,指的是收進,貝當然指的是財貨,合起來就表示把財貨購進來。而在形象的展現剁手黨的實物中,南京六朝博物館中的那尊剁手俑無疑是最好的代表作,其實他原來是有木手的,因年代久遠而損壞了,但這絲毫不影響購物狂們對其如同圖騰般的敬仰。

古代也有“雙十一”?揭祕古人如何消費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這雙十一的促銷節日,但它並非是專門的購物節,而是利用原有的節日加以利用,合二爲一。如“重日節”時間是元旦;二月二春耕節;三月三上已節;四月四夏鳳節;五月五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九月九重陽節等等。這種用各種方式來集中促銷商品的日子叫“集期”,在這日子中去購物就叫“趕集”,這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說穿了就是利用節日來賣東西,這是常態,也是古人常用的方法,所有的節日都被他們利用,這個就被稱爲“節令生意”,一點也不遜於這雙十一哈。

我原來下鄉的地方所實行的是“趕場”風俗,時間是逢五逢十,每到這個日子,各隊的知青便會背個那個時候很時興的軍挎,下來買點生活用品,也是大家一起相聚的日子。這其實也是古代商品交易模式遺俗,及至後來進廠,廠裏的效益明顯高於城市的一般水平,每到週末,那市價便會在悄然中稍稍上漲一些,因爲這溝裏的剁手黨會蝗蟲般地來城中集中購物,市民這時是不會來同我們一起搶購消費的。

徐霞客曾經在遊記中寫道自己逛市集的經歷 “俱結棚爲市,環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乾隆年間大理舉人師範也有詩:“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觀音石畔燒香去,元祖碑前買貨來”。這些市集一般都是約定俗成的,也有政府指定的,主要是在邊境地區同民族之間的交易,最早可追溯到張騫出使西域,商貿市集,向來是古代邊境外交的重要議題,其中較爲著名的是茶馬互市和回鶻榷場,能不能買到雙方所需的物資,如布匹,茶鹽,馬、鐵等等,都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了。

古代也有“雙十一”?揭祕古人如何消費 第2張

東西還是那些東西,平常也擺在那兒的,何以會形成一個節日,大家都來消費呢?無非是打折鬧的,有些是比平常要便宜些,但大部分商家還是節前先提價,然後打折,商家是沒有任何損失的,更不會做虧本的買賣,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把戲。古代“商業之父”范蠡深諳此道,提出了“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他主張:貨貴時要加強推銷,趕緊出手。《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漢商人早已意識到“貪賈三之,廉賈五之”,大概意思是,貪圖厚利的只能賺30%,而薄利多銷可以賺50%。“雙十一”商品優惠、打折信息滿天飛,正是在充分利用消費者“愛便宜”的心理“大甩貨”,活學活用了古人“貪三廉五”的經營之道。可是,對消費者來說,買到的東西看似便宜,可到手後往往又後悔得要“剁手”!

歸根結底這瘋狂的消費潮,還是以物質的豐富和超強的購買力爲基礎的,這兩者相互相成,缺一不可,古人今人莫不如是。只是有時真不知道是爲了過節而購物,還是爲了購物而過節了。楊白勞再窮也不忘在節前給喜兒買根紅頭繩,更何況那些多收了三五斗的平民百姓了,理解理解。

中國第一名畫《清明上河圖》便是反映宋時汴京城中熱鬧非凡的節日市集情景。所以,如今的雙十一同古人相比,只不過是這種遺俗變化來的“網上趕集”而已。只能算是孫子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