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桃園結義被視爲義結金蘭的榜樣,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桃園結義被視爲義結金蘭的榜樣,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雖然人們把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視爲義結金蘭的榜樣,但是歷史的真相卻是三人並沒有結義。三人結義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民間傳說以及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桃園結義被視爲義結金蘭的榜樣,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理由一:《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中從未提及此事。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在鄉里聚合徒衆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爲平原相,與關、張二人“寢則同牀,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還說了一句話:“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從以上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關係密切,休慼與共,患難相攜。關羽、張飛二人對劉備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終日侍立在劉備左右,保駕護航,不避艱險。但此句只說三人“恩若兄弟”,未見得是結拜兄弟的關係。關羽那句話進一步確定,三人未結拜,因爲他稱劉備爲“劉將軍”。

《三國志·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年輕時和關羽一起事奉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其中,只提到張飛把關羽當兄長一樣看待,未提劉備。而把比自己年長的人當做哥哥來看待,稱呼某人爲“哥哥”並不見得就是拜把子兄弟。

桃園結義被視爲義結金蘭的榜樣,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第2張

《三國志·劉曄傳》中記載: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人殺害後,魏文帝曹丕問羣臣劉備會不會出兵伐吳,爲關羽報仇,侍中劉曄回答說:“劉備和關羽‘義爲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如果劉備不能爲他報仇,對關羽的恩義就不算全始全終了。”劉曄形容他們的私人關係爲“恩猶父子”,連“兄弟”二字都未用。

以上史料說明兩個問題:其一,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就像兄弟、父子一樣;其二,沒有史料證明三人曾經結拜兄弟。

理由二:年齡排序有誤,如果結義,應是關劉張,而不是劉關張。

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中寫到,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當時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隨後,他在同一天先後認識了張飛、關羽兩位豪傑,彼此都有相見恨晚之意,於是次日,三人便舉行了膾炙人口的“桃園結義”。《三國演義》中說劉備當時“年已二十八歲”似是有誤。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卒於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時年六十三”。由於古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照此逆推,劉備應生於161年。那麼,中平元年他應該不到二十五歲。

再看關羽。史料記載關羽生年不詳,死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學者胡琦經過考證,認爲關羽大概生於159年,比劉備大兩歲。

清康熙年間,有人在關羽的故鄉解州(山西運城市)掘井時,掘到了關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鐫刻有關羽的家世。當時有個叫朱旦的官員據此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文中稱關羽生於漢延熹三年(160年)。按照這種說法,關羽也比劉備大一歲。

張飛的年齡相對比較好界定。據《關公年譜》記載,張飛小劉備四歲。

桃園結義被視爲義結金蘭的榜樣,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第3張

綜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得出結論,劉關張三人中,關羽最長,劉備次之,張飛最小,假如真有桃園結義,應該是“關劉張”,而非“劉關張”。

由於“桃園結義”不但無太多的歷史依據,且有漏洞,因此不可全信。民間之所以有桃園結義的傳說,可能是對史書中“恩若兄弟”的想象與附會。至於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要稱劉備爲大哥,是因爲劉備是君,關張是臣,從行政級別上看,劉始終大於關、張。

《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橋段是作者根據民間傳說,配合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就已經流傳很久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