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的人們一天吃幾頓飯?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一日三餐嗎?

古代的人們一天吃幾頓飯?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一日三餐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時候的人們一天吃幾頓飯呢?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一日三餐嗎?應該不是這樣的,畢竟在當時中國非常的貧窮,而且糧食也沒有這麼多。如果隨意吃,那就早沒吃的,都得餓死了。到底古時候的人一天吃幾頓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的人們一天吃幾頓飯?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一日三餐嗎?

一天吃幾頓飯?

當下一般是三頓(當然有的人因養生或治病需要,一天吃四、五頓,那是特殊情況,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但古人特別是秦漢以前所謂普通老百姓卻是吃兩頓,俗稱“朝食”(大約上午九、十點左右和“哺食”(大約在下午三、四點左右),也就是一早一晚。

但從唐、宋是個例外,宋朝老百姓和當下一樣,一天吃三頓。當然類似的“例外”,對宋朝來說還不止這一個,後面會有講述。

爲啥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呢?

是爲了身體健康嗎?當然不是,因爲古人平均壽命和當下人沒法比,人生七十古來稀,當下人活到七、八十比較常見。

古人吃兩頓,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當時生產力底下,袁隆平還沒出生,糧食生產率自然不高,如果大家都一天三頓,敞開肚皮吃,糧食是不夠吃的。

其次,我們現在吃晚飯,大多有電燈照明,很溫馨,可古人沒當下人好命,因爲沒電。有人說,古代不是有油燈嗎?

嗯,這個確實有,但普通老百姓可消費不起,尤其一用就是幾個小時,那得花費多少銀子啊,老百姓自然心疼,只能以“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心態,特別急需時才用油燈,否則就不會有什麼“鑿壁借光”的故事了。因此,說古人基本上沒啥夜生活,倒也是事實。

每到傍晚天黑時,大多老百姓就要“洗了睡”。既然睡的早,那起牀時間自然也早。

古代老百姓基本上在五、六點(天矇矇亮的樣子),就已經起牀了。皇帝上朝也是這個時間,大臣們五點左右,就得從熱被窩裏爬起來上朝,因爲遲到是要打屁股的。

因爲古人沒有中飯的習慣,自然也沒有午睡的習慣。因爲午睡是吃了中飯後,血液大多到胃裏導致腦供血不足,人會感到暈沉沉纔有午睡的需要。

孔子的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氣得孔老夫子大罵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剛纔我說唐、宋時期是個例外,就是老百姓也開始吃中餐了。

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云:“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就管午飯叫“中餐”。白居易《詠閒》雲:“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就叫午飯了。

古代的人們一天吃幾頓飯?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一日三餐嗎? 第2張

唐、宋經濟確實夠發達,商業活動很繁榮。到了晚上,有錢的老百姓大多想上街溜達、娛樂、消費,城市商戶也想借此做生意多發點財,恰好,特別是宋朝皇帝很開明,推行的是鼓勵經商(70%的稅收帶來工商)政策,加之簽訂合議後多年無戰事,乾脆就取消了實行了好多年的“宵禁”政策。

百姓們晚上上街幹什麼呢?他們逛夜市,吃夜宵、看戲、溜達,談談戀愛,甚至到公共澡堂去洗澡(公共澡堂直到宋朝纔出現)等。也就是從宋朝開始,“吃宵夜”的概念纔出現。

北宋南遷臨安,原開封市民也把在吃夜宵的傳統習慣帶到了南方,在這一時期,雖然鄉下人依然是兩頓,但家裏條件好的,在自己家裏做夜宵,城市多數會在晚上吃夜宵(當然有的在家裏吃)。宋朝皇帝喜歡吃夜宵時喝羊肉湯,這個習慣還普及到了民間。

明、清兩朝延續了“宵禁”政策,明清兩朝的平常百姓重新恢復到一日兩餐的情況。不過那些皇親國戚、貴族地主、大戶們除外,由於在大宅院內,這些大戶基本上還保留自己的夜生活,內容基本上是看戲,夜宵等自然是免不了,這也看得出古代貧富差距很嚴重。

其實,不僅是明清,就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清末,皇室、貴族階層以及有錢人,大多也是一日三餐甚至更多餐。比如漢朝帝王就是法定四餐制。班固《白虎通》還解釋了原因,說,“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不過,普通老百姓卻消費不起,不要說兩餐,遇到戰亂災荒,能保證一天有一頓飯就不錯了。

那麼,中國普通老百姓一日三餐何時出現呢?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化陸續進入中國,自然也包括一日三餐的習慣,再加上糧食生產率比過去有所提高,於是到了20世紀早期,一日三餐的習慣逐步普及到民間。

不管是一天兩頓還是三頓,既然說是吃飯,那麼古人餐桌上,究竟都有些啥呢?餐桌上從單調乏味到現在的豐富可口,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確實經歷了一個極爲漫長的過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