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人“一日幾餐”?秦漢一天兩頓飯

古代人“一日幾餐”?秦漢一天兩頓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漢一天兩頓飯

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的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中國最晚在上古商代時已形成了“定時吃飯”的習俗。

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

這兩頓飯一般在什麼時間開始吃?如同作息制度一樣,古人就餐時間也是根據太陽的出沒而定的。古人將一天的時辰劃分爲12個時段,太陽剛出來時,叫“日出”,但古人第一頓飯一般是在接下來一個時段纔開始吃。其時已日上三竿,因爲大家都在這個時候吃第一頓飯,古人乾脆稱此時段爲“食時”。

古人稱主餐爲“大食”,此外就是“小食”,這在上古商代時已分得很清楚,古人認爲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

古代人“一日幾餐”?秦漢一天兩頓飯

戰國時期多了夜餐

那麼,一日“三餐制”出現於何時?其實,在流行“兩餐制”的先秦時期,已有人一天吃三頓飯。《莊子·內篇》有“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的說法,意思是去郊外遊玩,帶足三頓飯,來回肚子都是飽的。如果當時沒有一天吃三頓飯的現象,莊子是不可能這麼寫的。

但當時的“三餐制”並不適用於普通人,有相當社會地位、家庭條件優越的貴族、富人才會一天吃三頓飯。

《戰國策·齊策四》“管燕得罪齊王”條稱:“士三食不得饜,而君鵝鶩有餘食。”意思是讀書人一天三頓飯都吃不飽,你的鵝、鴨卻吃不了。這說明當時已存在一天吃三頓飯的現象,同時也印證了普通人家並無“三餐制”。

實際上,此時的一日三餐只是一日兩餐的補充,其中的第三頓飯有點“夜餐”的味道。當時在貴族中間吃夜餐並不新鮮,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中,就有齊景公深夜將宴席搬到晏子家的記載。

從根本上說,“三餐制”是特權階層的飲食制度,最早是周王的專利。周王的日常飲食除了朝食外,就是“燕食”,燕食分別在日中(中午12時)或日夕(下午3時至5時)。如果在中午吃飯,從時間概念上說,與現代的午飯並無區別,但如果從食物的內容和當時人們重視程度上講,則完全不是一回事。

秦漢時期,普通人或是級別較低的官員多爲“兩餐制”,但在貴族中間已普遍實行“三餐制”。當年淮南王劉長謀反獲罪,漢文帝劉恆便特批他仍可享受諸侯王的生活待遇,允許一天吃三頓飯,此即《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裏所說的“皆日三食,給薪菜鹽炊食器席蓐”,此外每天還供應劉長5斤肉、2斗酒。

古代人“一日幾餐”?秦漢一天兩頓飯 第2張

“午飯”成爲主餐

“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始於魏晉以後,但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其時民間基本一天都吃三頓飯,與現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幾無區別。其標誌是,“中餐”“午飯”這類詞彙開始流行,並大量出現在當時文人的詩文中。中餐即中間那頓飯,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中便有“中餐”:“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白居易的《詠閒》詩中則有“午飯”:“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

中餐、午飯都是“中飯”的意思,因處於早、晚兩頓飯中間,又在日中時分吃,故得名。中餐爲“中食”“晝食”,與先秦時期中午時分享用的“燕食”在用餐時間上是相同的,但兩者的重要性不能相提並論。唐時的中餐已成爲三餐中的主餐,秦漢及以前,人們一天最重要的一頓飯“朝食”已退居次位。

需要說明的是,“三餐制”在唐時已很普及,但是“兩餐制”並未因此消失,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頓飯,有的地方一天吃兩頓飯,到清末,乃至今天都這樣。

古代人“一日幾餐”?秦漢一天兩頓飯 第3張

帝王一日“四餐制”

一天吃幾頓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質條件和社會行爲的制約。除了“兩餐制”和“三餐制”,古時還有“一餐制”和“四餐制”及“五餐制”。很顯然,一天只吃一頓飯,當是窮人無奈的選擇,而一天吃四頓飯就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了。

“四餐制”在古代屬於“帝王餐”,漢朝時被制度化。中國古代飲食制度帶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和禮儀特徵,貴爲天子的皇帝飲食安排自然要與衆不同,以別尊卑。帝王爲什麼一天要吃四頓飯?漢班固《白虎通·禮樂》“右論降神之樂”條是這樣解釋的:“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原來,帝王每天吃四頓飯是借“四方”、“四時”之數字概念,有迷信色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