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的后妃制度是怎樣的?皇帝爲什麼要定期選秀?

清朝的后妃制度是怎樣的?皇帝爲什麼要定期選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朝後妃制度,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皇帝有很多妃嬪,最爲人熟悉的就是那句"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皇帝選這麼多配偶,一是因爲古代的醫療衛生條件差,幼兒夭折率高,皇帝爲了保證後繼有人,只有多生子女才能保證子嗣延續。要想多生子就得先多配偶。這是一個現實的考慮。另外,后妃多也是皇帝權威的體現。皇帝擁有這麼多后妃是從奴隸社會時期延續下來的習俗,表明上下有別。只有皇帝才能擁有這麼多后妃,以突出皇帝的權威和實力。皇帝的婚姻還有政治因素在裏面。皇帝爲什麼要"定期"選秀呢?除了喜歡新鮮感,更多的因素是政治需要。尤其是當皇帝年紀比較大的時候還在選秀,那就完全是政治需要了。這其實是聯絡各個政治勢力的手段,讓各大家族跟皇室聯繫的一個渠道。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皇帝是獲益的,各個家族也是得利的,真正被犧牲掉的只是那些小姑娘,尤其是參加老年皇帝選秀的小姑娘。

清朝的后妃制度是怎樣的?皇帝爲什麼要定期選秀?

先講清朝的選秀女。一般是八旗子弟的女兒才能參加選秀。外官文官同知以上,武官總兵以上的女兒才能夠參加選秀。同知是正五品,比如慈禧的父親惠徵是安徽的一個道臺,官職是正四品。所以,慈禧不能嫁人,要先參加選秀。選秀對於年齡是有要求的∶十四歲到十六歲。特殊情況,可以放寬到十七歲,但是超過十七歲是肯定不能參加選秀的。選秀每三年一次,如果有未婚女子,超過十七歲,又錯過了選秀女,那是不是就可以自行婚配了呢?凡是符合選秀條件的人如果沒有參加選秀,原則上是不能嫁人的。想嫁人,必須經過皇帝同意。這個倒不用一個人一個人地去請示,以旗爲單位,一批一批地奏報皇帝就行了。

一開始這個制度實行得還挺好的,但是清朝中期以後,這個制度就很難執行了。因爲人口增長得太快了,每一次參加選秀的秀女太多了。於是,選秀的標準也就水漲船高,主要是對秀女父親的官職要求越來越高。光緒皇帝選皇后的時候,候選人基本上都是巡撫或侍郎的女兒。到了晚清,很少再有道臺、知府的女兒參選秀女了。

選秀女和選宮女最大的區別是,秀女不一定入宮。因爲選秀女,不是單純給皇帝選後妃,其實是給所有的近支宗室皇子、皇孫選秀——當然主要是給皇帝,但候選人當選秀女後,也可能分配給近支宗室爲妻。宮女是全部留在後宮的。清朝選宮女,第一年紀要求是十三歲。第二必須是上三旗的女兒。上三旗是正黃旗、正白旗和鑲黃旗。只有上三旗身家清白的女兒才能入選宮女。宮女中除了極少數被皇上看中、升爲妃嬪了,或者太后和皇后特別喜歡她,離不開她了,否則二十五歲必須出宮。宮女表面上看起來光鮮靚麗,其實日子很不好過。她們並沒有專門的住宿宮殿,只能四處打地鋪,而且吃的是御膳房的剩菜剩飯,經常捱打捱罵。只有四季衣服,宮女們是不缺的。但那也是爲了讓宮女們穿戴整齊,面子上能好看一點。

清朝的后妃制度是怎樣的?皇帝爲什麼要定期選秀? 第2張

后妃和清朝官員一樣,是分等級的。清朝後妃尊卑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之分,皇后、皇貴妃只有一位,貴妃兩位,妃四位,嬪六位,貴人及以下沒有定數。后妃晉升級別,是很困難的。只有皇帝登基的時候沒有結婚,這批秀女纔有機會直接當皇后、當妃,起碼也能當個嬪。萬一這個皇帝年紀很大了,後宮齊全,那所有的秀女選進以後基本上是從答應開始做起,很少能封爲常在,能一舉封爲貴人的就更少了。

後宮只有十二座宮殿安排妃嬪,裏面安排皇貴妃、貴妃、妃、太妃,連嬪都不一定有自己獨立的宮殿。低級的妃嬪跟宮女沒有什麼區別,就睡在地板上。十四五歲離開父母,睡在宮殿的地板上,整天只能吃御膳房端來的大鍋飯,有時候還可能是剩菜剩飯,生活要多悲慘就有多悲慘。晚清官員何剛德回憶在宮中看到廊下排列着許多餑餑,宮女就以此爲生。不得意的宮女就自制荷包,託太監銷售。四兩銀子一個荷包,不便宜,但因爲用料好,做工細,勉強能銷售出去貼補宮中用度。后妃進入皇宮以後,原則上來說永生永世都不能踏出紫禁城一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紅樓夢》,爲什麼"元妃省親"花費了那麼多筆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是一個天大的恩典。原則上來說,只要進入皇宮,即使當了皇后、當了太后,除了死之外,是不能踏出皇宮一步的。

后妃生下孩子以後,是享受不到天倫之樂的。首先,嬪妃生下的所有孩子,在理論上都是皇后的孩子。孩子要由宮廷統一養育。而爲了防止皇子、皇孫和后妃發生不可描述的關係,皇子和后妃相見有着嚴格的規定。一旦皇子和后妃單獨相見,就要受到嚴懲。皇帝死了,成了太妃,也不能經常見到兒子。原則上來說,低級的后妃在皇帝死的時候沒有殉葬就就已經算是開恩了。餘生不是在佛堂裏度過,就是在深宮中度過。一些級別比較高的太妃、太嬪,可以住在宮殿裏,但是也要給新皇帝的后妃騰地方,搬去別的宮殿,好多人住在一起。當然,如果她運氣足夠好,年紀足夠老,成了太太妃,而兒子也成了皇叔,在外面稱王稱霸,又願意奉養老母親,這個時候就需要她的兒子向現在的皇帝提出申請,這樣纔有可能把她接到外面來。所以,大家不要以爲,進宮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很多秀女入宮後,一輩子連皇帝的面都沒見過。所以,《紅樓夢》裏面元妃省親,她爲什麼和奶奶、母親抱頭痛哭?因爲宮廷生活的確不是一般女子能夠忍受得了的。選秀是要女兒把一生都奉獻給家族。家族確實從入宮女兒身上獲得了好處,但是也把她的一輩子都搭進去了。

皇帝選後宮的本意,是希望后妃能給自己提供一個安寧的後盾。皇帝住的叫"乾清宮",皇后住的叫"坤寧宮",從名字上可以看出,他希望後宮安寧,能給自己提供一個安寧的後方。皇帝不希望后妃走到前朝來,不希望后妃干政。后妃一旦干政,就對皇權構成了威脅。所以這是皇帝盡力防範的一件事。實際上,皇帝是無法杜絕後妃的政治影響的,後宮干政一直存在。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垂簾聽政"。

後宮有什麼渠道可以干政呢?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渠道,皇后是國母,她的一舉一動本身就帶有政治含義。后妃也一樣,她們的存在本身就帶有政治色彩。況且,皇帝有時候還要后妃去扮演一些政治角色。第二個渠道是后妃能通過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對皇帝產生影響,比如,有個大臣對皇帝的寵妃家很好,這種好會傳達給寵妃,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皇帝對這個大臣的評價。后妃干政的第三種情況發生在皇帝駕崩以後。如果新的皇帝太小,中國古代往往採取由太后輔政的形式,從皇權上來說,這種形式是對皇權的至高無上的踐踏。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歷朝歷代以孝道治天下。小皇帝是不是應該聽他母親的?況且,太后是老皇帝的妻子,本來就是國母,本來就具有政治合法性。所以,每當需要太后走到前臺,由她來輔政或者聽政,官僚集團和讀書人勉強也能接受得了。

清朝的后妃制度是怎樣的?皇帝爲什麼要定期選秀? 第3張

後宮干政最熱鬧的形式,就是"垂簾"。"垂簾"垂的其實不是簾子,而是一塊紗,在清朝的時候是垂一塊"黃幔",一種透視效果很好的紗,黃色代表皇家。那道簾子更深的含義是,強調后妃只能在幕後,不能名正言順地行使皇權。

后妃沒有特殊情況,不能踏出後宮一步,所以即使太后垂簾,也只能在後宮的養心殿聽政。有些書上說,戊戌政變的前夜,榮祿連夜向慈禧太后告密。但是從政治制度上來說,榮祿不可能向慈禧太后告密,因爲他根本沒法在深夜見到慈禧,慈禧不可能於深夜在後宮召見大臣。榮祿深夜向慈禧告密,從宮廷制度上來講是不可能實現的。

另外,"聽政"意思是后妃只有聽的權力,只有向皇帝提意見的權力,所有命令在名義上都只能由皇帝來發,還得以聖旨的形式發下去。比如在《走向共和》中,有一幕是光緒皇帝坐在前面,慈禧坐在簾子後面和大臣對話。保守大臣剛毅,說了很多話,慈禧跟他吵了起來。吵到最後,光緒聽不下去了,很生氣地站起來拍桌子。這一下,所有的大臣馬上跪倒,連慈禧也閉嘴了。因爲名義上,光緒永遠是一把手。如果光緒生氣了砸東西了,哪怕他是個傀儡,大臣們也要靜下來。慈禧下的命令,光緒只要不同意蓋玉璽,這個命令就不能生效。垂簾的本意是一種輔助措施、一種權宜之計。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後宮對皇權的影響和干涉都是間接的。名義上,永遠都是小皇帝在做決策。

"垂簾"是有時間限制的。皇帝親政的日子,就是垂簾結束的日子。如果皇帝明確表達了我要親政,太后就得撤簾,因爲她的權力是依附於皇權的。

也就是說,整個後宮,最後受益的只有一人,而且還存在未知因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