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當年的安史之亂背後到底有何經濟講究呢?經濟制度的不穩定導致的

當年的安史之亂背後到底有何經濟講究呢?經濟制度的不穩定導致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的安史之亂,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這是過去我們學政治的時候經常要聊到的一句話,政治老師不斷的向我們強調,歷史上看到的那些熱血的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都只不過是經濟結構的外延。真正要了解人類文明,瞭解人類歷史,還是得回到經濟基礎。帶着這樣的思維,我們再去了解過去的歷史,會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例如曾經的安史之亂。

平心而論,筆者以前也看過很多關於安史之亂的書籍,還有《百家講壇》。例如當年的蒙曼老師就講過安史之亂,還有《中國通史》的各位教授也進行過陳述。

當年的安史之亂背後到底有何經濟講究呢?經濟制度的不穩定導致的

從那些教授的語句中,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出當年安史之亂的可怕的政治因素與軍事衝突。但是這些教授講來講去,似乎都在陳述政治層面的東西,例如楊國忠的混亂,安祿山的造反,還有大美女楊玉環的無心之過。很明顯,過去我們的焦點都集中於政治層面,這也是節目的需要。

但其實仔細想想,我們查閱《唐書》會發現有更多的巧妙,因爲安祿山事件的爆發不僅僅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更多的還有背後的經濟結構的崩塌。因爲我們都知道所有的人都具有趨利性,只要大家都有錢可賺,就不會有真正的野心家造反,只有整個社會出現了大量的經濟利益分配的不均衡,纔會導致大的規模的戰爭。

那麼問題來了,當年的安史之亂背後到底有何經濟講究呢?

一、一切的緣起

想要了解安祿山事件的經濟原因,首先得要追溯到當年的北魏時期。

衆所周知,北魏時期在孝文帝期間執行“均田令”過,這一法定的出現,極大的扭轉了整個北方混亂的經濟結構。

因爲在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北方基本上都實行的是包稅制度,這種包稅制度與埃及的制度有點類似,講究的是君主分配權力給軍人,軍人可以搶劫來養活自己,整個國家已經不成爲了國家。

但是當均田令出現以後,政府掌控了大量的無主的土地,然後把土地轉讓給那些積極有爲的勞動力,勞動力們提供生產,提供補給,而國家給予他們土地和保證,這樣促進了大家的進步。

可以說,這種制度在當時極大的緩和了北方的衝突與混亂,也成爲了隋唐時代重要的經濟基礎。

那麼,爲什麼這個制度會成爲一切罪惡的緣起呢?這就不得不說到唐代的演變。

二、唐代的演變

等到唐帝國建立制度以後,對於曾經的均田令,唐王朝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當年的安史之亂背後到底有何經濟講究呢?經濟制度的不穩定導致的 第2張

根據史書的記載,唐王朝實行的制度是“租庸調製”,這個制度在均田令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擴張。過去政府會分配土地給人們,人們就可以提供足夠的糧食,但是現在政府卻強調一切都以租調爲基礎。

也就是說,所有的土地歸政府所有,而每一個農民都只能租用政府的土地。這種租用的過程持續到一個農民的一生,當他去世以後,他只能傳承20畝土地給自己的後代,而那些剩餘的土地則收歸中央。

老實說,這種做法比均田令要過分一些,但這也有其合理性,因爲均田令時期人口少,所以可以足夠分配,而到了唐代時期人口大規模增加,必須要用這種租調製度才能增加自己的收入。

但可惜的是,唐王朝做夢都沒有想到這種作用,調至很快就引起了崩潰,因爲它提供了一代人的積極性,卻斬斷了中國人的傳承意識。

三、經濟結構的變異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有着很傳統的觀念,祖宗打拼留下了什麼,然後要傳給後人,後人再傳給後人,子子孫孫無窮也。正是在這樣的傳承觀念之中,中國人民纔會有着如此強的堅韌性,才能夠度過衆多的大災難。

而唐王朝利用這樣的“租庸調至”,最開始在經濟凋敝的時候,極大的刺激了大家的生產慾望,但是,後來這樣的生產方式與廣大人民產生了很大的衝突。老百姓勞累了一輩子,結果又被政府剝削的一乾二淨從頭開始,於是這些人開始想辦法躲避繳納賦稅。

後來,這種躲避具體的表現就是逃脫“府兵制度”,緊接着逃脫賦稅,甚至有的人直接隱蔽自己的戶口,個個都套現。這一做法使得唐王朝的稅收制度一下子降到了最低,政府無法得到足夠的土地數量,而且也無法得到足夠的稅收。

更爲重要的是,這些人還逃避府兵制,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政府得不到足夠的稅收,土地也無法收歸國有,而且軍隊人數越來越少。

四、經濟結構所導致的軍事變異

當經濟結構不斷失衡的時候,那麼接下來在軍事領域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波及。我們都知道之前憑租庸調製,一個人的一生基本上和政府被綁在一起,無論是耕種土地還是幫助政府打仗,都是在政府的規劃之中。

但可惜的是,由於人們得不到自己的土地需求,所以在經濟上得不到滿足,對於軍事也自然不會支持。因此有的人寧可把自己弄的傷殘躲避府兵制,而且就算無法躲避,他們在戰場上也是當兵遊子儘可能的逃避。

當年的安史之亂背後到底有何經濟講究呢?經濟制度的不穩定導致的 第3張

當然了,可能很多人會提出疑問,明明他們已經到了黑戶口,爲什麼還不願意爲國家打仗呢?

其實答案也非常簡單,有戶口的人,如果發現自己立的功,那麼政府會根據戶籍制度來對它進行審覈,到時候土地還要上交,功勞還抵不上自己現有的收益。而那些沒有土地的人打仗立功,也得不到土地的獎賞,甚至都得不到足夠的賞賜,所以他們也不想上戰場送死。

所以,這就導致軍隊的戰鬥力急劇弱化。當軍隊的戰鬥力弱化的時候,那麼必然會進一步延伸到政治領域。

五、政治領域的可怕變異

在整個經濟結構的變化,其實就好像是病毒一般,剛開始侵蝕了經濟結構的軍事領域,然後開始蔓延在政治領域中。

按照史書記載這樣的現象,其實在唐太宗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太宗皇帝與軍神李靖等人進行了總管制度的調整,又是裁撤軍隊,又是憑藉自己的政治威望避免戰爭,所以可以儘可能的避免國內的矛盾。

但是到了唐玄宗時期,政府沒有足夠的土地掌控能力,而且沒有稅收,更重要的是軍隊戰鬥力這麼弱,政治領域就必須要做出調整。那麼該如何調整呢?

這時,唐玄宗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那就是對這個已經逐漸蔓延的病毒,開始進行補丁處理,這個補丁就是大名鼎鼎的藩鎮割據。

沒錯,唐玄宗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利用手握重兵的藩鎮割據,去掌控地方撈取資金。

其實這轉了半天,又回到了最開始的包稅制度,從北魏孝文帝時期艱難走出來的秩序,居然又回到了混亂之中。這些軍人開始大規模的領取財物,上交一半給中央,然後自己擴張。雖然唐玄宗獲得了足夠的利益,但是他沒有想到卻在地方上養肥了一大批惡棍。

那麼,這麼做又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當年的安史之亂背後到底有何經濟講究呢?經濟制度的不穩定導致的 第4張

答案非常簡單,藩鎮割據,安祿山的叛亂就開始了。

小結

所以,總結整個安史之亂的事件,我們會發現,政治上的原因其實只是一個具體的衝突表現,而經濟方面的原因纔是重點。這一切的一切開始於當年的均田令,然後又回到了最開始的混亂。如果要說這件事情誰有錯的話,個人覺得應該大家都沒有錯,只是說大家在探索的路上都沒有找到合適的配套土地制度。當年均田令之所以適用於北魏,就是因爲戰亂之後人口少,而後來的唐朝實行租庸調製,那也是沒有辦法,因爲人口增多了。等到唐玄宗時期,土地和人口矛盾越來越嚴重,而中央政府沒錢,所以要做出調整。

因此,要說安史之亂到底是怎麼亂的,個人覺得其實就是因爲天下形勢在變,而制度也在變,但是在變的過程中沒有達到平衡,所以就導致了崩塌。因此還是那句話,穩住了經濟就穩住了天下,經濟制度不穩,而且無法作出適當的調整,必然導致天下大亂,這是一個血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