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科舉制度真的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幕後推手嗎?真相是什麼

科舉制度真的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幕後推手嗎?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趙匡胤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公元1905年,隋朝大業元年,爲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門閥勢力隋文帝建立了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甚至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開啓民間進入仕途的通道。無數莘莘學子十年寒窗只爲金榜題名的時代正式開始。但是門閥氏族的干涉,以及都城以外皇權難以觸及使得早期的科舉制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

科舉制爲何在宋朝得到了大力推進?

這裏需要說的是,在宋朝科舉制度的作用遠不僅僅是選官,甚至可以說選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作用,最大的作用是爲了鞏固封建統治。

根據唐朝的“安史之亂”的教訓,宋朝建國皇帝趙匡胤深知軍閥割據的危害性。公元960年,宋太祖平定李筠以及李重進叛亂後的第一天,便召見宰相趙普問道:“爲何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征戰無休,欲熄滅天下之兵,建長久之國,可有良策?”趙普答道:“癥結在藩鎮之重,君弱臣強,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方可。”由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就發生了。

科舉制度真的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幕後推手嗎?真相是什麼

削弱藩鎮權利,藩鎮如何管理呢?衆所周知,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宋真宗曾在《勸學詩》裏寫到:“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之所以如此重文輕武有兩個原因:第一、上述提到的避免軍閥割據,各地擁兵自重。第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仰管理。由於當時的交通不便利,王城之外兩百里,皇權很難觸及,在宋朝之前均由門閥和軍閥管理。既要削弱氏族的實力,又要管理衆多地區的平民就成爲重中之重。要管理好平民,就得讓平民有事可做,所以全民讀書就成了當權者的管理工具。

宋朝以儒學治國爲主,宰相趙普更是宣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平民學習儒學參加科舉,就可以走入仕途,成爲既得利益方,自然就願意學習。因爲沒有了門閥和軍閥的干涉,宋朝的科舉制度比起隋唐更具有公正性、公平性和合法性。儒家學說中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引導着一代代考生的思想。這樣一批思想高度統一的平民進入政府後進一步分化門閥氏族的政治勢力。這樣一個科舉制度結合儒家學說,一套組合拳,一舉多得,皇權得到了鞏固,不再有門閥亂政。由此宋朝的中央集權高於任何一個朝代,也爲宋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這就是今天所說的:百姓有信仰,國家有力量。

科舉制爲何會瓦解了宋朝經濟系統。

科舉制既然這麼領先又對宋朝政治立下如此汗馬功勞,爲何又成爲了宋朝衰敗的幕後推手?這裏需要再次提到導語中歷史角度:好制度不代表可以執行,執行下去也不代表能產生好結果。

科舉制度真的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幕後推手嗎?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帶着這個視角,我們再來分析科舉制。宋朝高峯時期是繁榮的,國庫充盈,是當時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國家有錢,官吏的俸祿就高,而且宋朝的官吏是不需要繳納賦稅的。如此好的福利待遇,使得宋朝的無數學子前赴後繼的衝向科舉場。今天我們所有讀到關於讀書的典故和詩句,有百分之六十以上都來自於宋朝。當然科舉制度確實選出了包括王安石、王曾、寇準、呂蒙正等很多有重大歷史貢獻的官員,但是由此帶來的惡劣結果也接踵而來----民間力量丟失,王權失去制衡。

用今天的話來說大批的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不是在讀書就是讀書的路上,金榜題名,躍上龍門成爲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年輕人唯一的追求。剩下生產能力低下的人去生產資源。看似有能力的精英成爲領導人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當我們再結合宋朝官吏的俸祿和不納稅的福利來看,這個事情就是沒那麼簡單了。宋朝的社會階層就變成了以皇權爲首的收稅方和平民百姓的納稅方,簡單的說就是一羣生產能力低下的平民百姓要供養高素質高能力的精英階層,這就產生了非常大的社會分歧。

宋朝後期,龐大的政府集團加上幾次征戰所產生的經濟壓力,民間的生產能力已經無法支撐。但是當權者並沒有改革體制上的問題,任其發展。公元1235年,蒙宋大戰拉開序幕,無疑成爲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宋朝政府無力支撐戰爭面臨的巨大經濟壓力,又想出了一個餿主意---印錢。

科舉制度真的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幕後推手嗎?真相是什麼 第3張

這一舉措徹底摧毀了宋朝的經濟機制,有政府的信用背書,老百姓把真金白銀兌換成國家的紙幣,但是紙幣拿到市場上也購買不了等值的東西,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通貨膨脹。政府收走老百姓的真金白銀,給了老百姓沒有價值的紙幣,精英領導層跟民間百姓的關係,從收稅到納稅變成了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科舉制帶走了民間精英,民間也無力和政府對抗。由科舉制結合了官吏高福利,所帶來一連串連鎖反應直接把宋朝經濟推向崩塌,經濟的崩塌了,政府沒了錢發工資,自然政治系統就瓦解了。沒錢補貼軍隊,軍隊也兵敗如山倒。歷史上繁榮昌盛的宋朝就這樣一步步的敗在元朝的騎兵之下。

結語:

經濟是社會結構中關係命脈的一環,封建時期英國征服歐洲不是靠軍隊,而是靠英鎊。軍隊、武器都是由經濟所帶出的衍生品。能打勝仗的軍隊需要靠武器靠兵法,但是最重要的軍隊得能吃飽飯。對於宋朝而言,有高度繁榮的經濟卻不懂得居安思危,有好的政策卻不懂得去完善的執行,最後的失敗也是的在所難免。

今天的企業和個人更是如此,守業更比創業難,競爭白熱化的大環境下,每一個企業跟個人的危機意識更爲重要。有好的開始固然是好事,實際執行中的完善更是重中之重。客觀角度下的失敗往往都來源於內部的瓦解。居安思危,步步爲營纔是常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