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唐朝科舉制度真的很公平嗎 科舉是不是寒門的唯一希望

唐朝科舉制度真的很公平嗎 科舉是不是寒門的唯一希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唐朝科舉制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科舉制興起於隋朝時期,但是真正到達完善還是在唐朝,不過這一點也不影響科舉考試的公正。正常來說除了當時朝代所排斥的工商業從事者,但凡是有着應舉能力的都可以參與科舉,並且從自己當地所處的地方報考。而這一點有區別於過去的任何選官制度,不用像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不用像是魏晉時期的九品正中,只需要報名即可。

唐朝科舉制度真的很公平嗎 科舉是不是寒門的唯一希望

科舉考試

當然也正是因爲參與條件的輕鬆,所以能夠成功通過科考的條件則是非常嚴格。考生必須是通過層層的選拔,整個過程中也是分爲了三層,分別是縣級考試、之後州級考試最後纔是到了朝廷的大考。除此之外,就算是通過了科舉考試,也不意味着就可以入得朝堂,成爲了皇家的班底了,想要當官還早,科舉的意義只是意味着你具備了出仕的資格。而之後想要當官,則是需要參加吏部的考試,這纔是真正的考驗。

唐朝科舉制度真的很公平嗎 科舉是不是寒門的唯一希望 第2張

科舉

而吏部的考試就不像是前面那麼簡單了,分爲四個考覈標準,分別是身、言、書、判。如果光是從字面的意思上去看也能明白,身的考察講究的就是外貌特徵,意思是首先要長相上過得去。之後纔是考察口語談吐,說話要利索,如果像是鄧艾這樣的期期艾艾,那麼也是沒有辦法初入仕途的。之後的書則是說需要寫得一手好字,要是寫字是一塌糊塗,那麼同樣無法做官,最後則是公文判例,通俗來說就是考察決斷,往往吏部會出一些疑難雜症,然後再看考生的調理和判案手段如何。

唐朝科舉制度真的很公平嗎 科舉是不是寒門的唯一希望 第3張

唐朝科舉

所以在這四個條件下進行篩選,又會淘汰一大批人。因此真正通過了吏部考試的人都是人中龍鳳,真正人才之中的人才。當然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通過了科舉考試但是卻沒有通過吏部考試的人大有人在,其中還有很多是歷史上名氣響噹噹的人物。比如說寫下《馬說》的韓愈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現在來看韓愈絕對是大文豪級別的人物,但有趣的是他三次吏部考試失敗,這彷彿就像是說了一個笑話,愛因斯坦的物理考試不及格一樣。

唐朝科舉制度真的很公平嗎 科舉是不是寒門的唯一希望 第4張

韓愈

這也就難怪韓愈會寫出“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這樣的千古感慨。韓愈因爲沒有通過吏部的考試,所以長達十年的時間仍然是白衣身份,吃飯住宿都是問題。

當然高風險往往也意味着高回報,只要是通過了科舉出身並且成爲唐朝宰相的比例也是逐年上升,隨着科舉的越發完善也是登上天子堂的人越來越多。比如說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通過科舉進入三省的比例在百分之三左右,而到了李治時期則是到達了四分之一,武則天時期更是到了一半的人數,最後晚唐時期幾乎是三省之中都出自於科舉裏。

唐朝科舉制度真的很公平嗎 科舉是不是寒門的唯一希望 第5張

吏部考試

自然科舉也是因爲給了寒族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越來越多的貧民有了機會跨越自身的階級,成爲朝廷的公務員,甚至是能夠成爲權力中樞當中舉足若輕的人物。就比如說在兩唐書當中所記載的寒門子弟能夠列傳的就多達一百四十二人,而這些只是在歷史上有着突出貢獻的人物,還有很多是沒有被記載下來的。同樣這個數據的對比還不夠震撼人心,但是當我們瞭解過門閥之中出來的高級官員只有一百二十五人,對比之下才會發現已經持平,甚至是有所超過,這其實也就是科舉的魅力。

唐朝科舉制度真的很公平嗎 科舉是不是寒門的唯一希望 第6張

唐朝科舉

所以科舉制度對於唐朝人來說,的確是一個打破門閥士族的途徑,百姓們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是出自於寒族就害怕未來的前途,現在有了科舉至少有着奔頭。雖然說這個數據對整個唐朝來說還不算很多,可是卻已經是歷史之中邁出的一大步。

唐朝科舉制度真的很公平嗎 科舉是不是寒門的唯一希望 第7張

科舉皇榜

而有一個故事就能很好地反映這一特點,在唐高宗李治時期的宰相李義府就是寒門出身,也正是因爲自己無權無勢,所以李義府也是擔心自己未來的前途,後來也是有感而發說出了“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而當時李世民在聽到了之後當場回話“吾將全樹借汝,豈惟一枝?”可見有了皇帝的這般許諾,讓多少寒門學子受到了鼓舞,後來的事實證明李義府也的確是官運亨通成爲了唐朝首輔級別的人物。

所以科舉考試是當時寒門學子的一條公平途徑,更是整個歷史上邁出了新的一步的新篇章,可以說這就是科舉考試的魅力,更是公平的一個制度。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