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末明朝的軍隊爲什麼經常打敗仗?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末明朝的軍隊爲什麼經常打敗仗?根本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明末明朝的軍隊爲什麼經常打敗仗?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大明開國之初是何等的強盛。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馬上皇帝,亞洲周邊都得叫明朝一聲老大哥。不過時過境遷,明朝到了中後期經常敗給周邊少數民族。很多讀歷史的朋友都把罪過歸結爲朱元璋創立的衛所制度。那這個鍋真的都是朱元璋的?

我們可以看看歷史的時間線。大明開國時候,幾百萬百戰精兵將蒙古人趕出了中原。藍玉在捕魚兒海,將北元打的支離破碎。後來,蒙古就分裂成了瓦剌和韃靼兩個部落。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曾經五次征討蒙古。前兩次就把韃靼和瓦剌給徹底打成了游擊隊。後幾次基本就像是金國“搜山檢海抓趙構”一樣,主要的目的就是抓出阿魯臺。不過很不辛,阿魯臺是個土地公公轉世,根本抓不住。

明末明朝的軍隊爲什麼經常打敗仗?根本原因是什麼?

如果問當時明朝的軍力有多強盛?可以參考徵越南、破蒙古,以及作爲海軍的鄭和下西洋。當時的大明還發明瞭神機銃這種令周邊少數民族膽寒的武器。與明帝國同時存在的還有地處中亞的帖木兒汗國。說到帖木兒汗國還有一個小故事,就是這個稱霸中亞的帝國想要進攻大明。這裏可以告訴大家,如果在永樂朝來了,那基本就是骨頭都剩不下。

當然,帖木兒也是知道這麼個事,所以帖木兒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攻打明朝,而是借察合臺汗國北上攻打北元。因爲帖木兒是一個蒙古裔,他所統治的地區也是當初蒙古四大汗國所在地。帖木兒北上攻打金帳汗國奪取高加索,也是想重現蒙古帝國的光輝。那打大明現實嗎?當然不現實。打大明要翻越蔥嶺、跨過戈壁,最後在新疆哈密地區碰到強大的明朝。連帖木兒自己都在征途中去世,如果真的來了,真的還不夠明軍塞牙縫的。

但是這個盛況到“土木堡之變”就戛然而止了。京城三大營及五十萬明軍就在明英宗和王振這兩個糊塗蟲手裏變成了亡國奴。很多人會把責任歸咎於衛所制度,兩分士兵訓練,八分士兵耕種。而且在明宣宗時期大部分衛所士兵變成了長官的奴隸,根本不具備作戰實力。這已經給永樂時期打過靖難之役的大明軍隊不可同日而語。

明末明朝的軍隊爲什麼經常打敗仗?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的確,衛所制的弊端巨大,所以纔有了後來的營伍製取代衛所制。當時現在反過來說,當時明朝三百萬軍隊,如果不將其轉化爲府兵制或屯田制一樣的士兵,國家怎麼養得起?衛所士兵戰力低下早就可以預見,所以明政府取代他們的是朱棣時期的京營制度以及土木堡之後募兵制度。“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二流明軍還是教瓦剌做人,由此可見衛所兵戰鬥力下降是事實,同樣,國家也不需要這麼多精銳士兵。大部分衛所兵的主要工作還是爲了維護治安,相當於“武警”。

真正給大明挖了一座墳的是日益崩潰的財政和尾大不掉的文官集團。而大明士兵的戰鬥力,如果給予足夠的糧餉,絕對是可以保持的。我們先看看滅亡大明的兩股勢力,農民起義和後金勢力的崛起。

明末明朝的軍隊爲什麼經常打敗仗?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在薩爾滸之戰後,明朝政府對後金採取了保守的防禦政策。而這次失利,不可以歸咎爲明軍的戰鬥力。要歸咎的原因真的很多,說起來有財政的不足,政府文官集團對武將羣體的歧視,軍隊組織度混亂,以及配合不力等諸多原因。至於女真人的戰鬥力?我真的不認爲有多強大,以至於能將這支明朝精銳消滅。

阻礙明軍戰鬥力的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財政的匱乏

財政的匱乏是明軍戰鬥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吃空餉這個問題只要有歷史,就一定是存在的。不管是王朝初期還是末期,這都不是問題的癥結。當時發不出軍餉就會嚴重影響軍隊的戰鬥力。比如明軍的主要力量營伍兵就存在嚴重的軍餉問題。在明末,只有武將最爲親近的家丁是足額發軍餉的。除此之外,平時存在的標營只能領一半的軍餉。如果認爲這樣就完了,那是不對的。因爲這些人加一起只佔部隊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就等開戰前抓壯丁來湊數。戰鬥力相當成問題。這樣,就造成了明軍戰鬥力低下的第一個原因。而財政問題就會引申出第二個問題——裝備。

明末明朝的軍隊爲什麼經常打敗仗?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4張

第二、武器裝備的低劣

明朝軍隊雖然看起來規模龐大,其實戰力極弱,這主要還體現在裝備上面。有人可能要問了,明軍的裝備怎麼可能差。明軍可是大量裝備了火器,神機營可就是個代表。不過,這些只是明面上的,當年抗倭援朝明軍火炮威力確實不一般。但是,萬曆三大徵是在張居正中興的基礎上進行的。不過三大徵將改革以來所積攢的錢糧用得差不多,而在嘉靖、天啓和崇禎三朝國勢日弱,裝備當然無法保證。一些需要明政府發放的制式裝備,日漸不足。當年,明軍在薩爾滸大戰前,裝備的養護、配給以及後勤嚴重跟不上形勢。在發放給開往遼東的軍隊中,武器裝備還有正德年間的頭盔和手銃。他們應該慶幸,要是有個永樂時期的說不定還能當古董留着。楊鎬在祭旗出征前的刀,砍了三刀牛都不死。最後還是靠楊鎬的尚方寶劍才把牛砍死的。

明末明朝的軍隊爲什麼經常打敗仗?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5張

不僅如此,在薩爾滸前線最後杜鬆的頭盔由於年久生鏽,竟然被一箭射穿。說到薩爾滸,明軍急於進攻一個主要原因也是由於後勤不足,最後導致失敗。戚繼光《練兵實紀》中吐槽:“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裏鐵葉,一片數個眼,鏽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可見,雖然有人說古代打仗打的不只是經濟。不過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打仗打的還真就是經濟。最簡單的“一漢抵五胡”說的也是我們的訓練和裝備好。不然,拿什麼跟人家遊牧民族打。

這就是問題的原因,不是打不過倭寇,而是打倭寇的大部分都是明朝衛所士兵。這些士兵,裝備基本沒有,士氣還不如農民軍。如果調集北方邊疆大軍來剿匪,又得不償失。所以,“戚家軍”才能橫空出世。

第三、皇帝的無能

這裏面就要不得不提到讓大明走向滅亡的崇禎皇帝了。穿幾件舊衣服,熬幾次夜,給領導看看還行,問題你是一國之君,解決問題纔是你的工作。道光皇帝也很節儉,還會玩火槍,有什麼用?打英軍的不還是明末就開始玩的紅夷大炮以及鳥銃。連自己的獵槍是燧發槍都不肯給綠營兵配備,說到底就是思想侷限性。

明末明朝的軍隊爲什麼經常打敗仗?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6張

一個大餡餅降到了信王身上,變成了崇禎。但是,他並沒有學過帝王之術,更多的是民間《包青天》這樣的故事。洪承疇、左良玉、孫傳庭都是明末名將,農民軍被他們打的潰不成軍。孫傳庭甚至將李自成打的只剩十八騎逃跑。可是崇禎帝剛愎自用又優柔寡斷,並沒有一直貫徹楊嗣昌“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給了農民軍喘息之機。洪承疇等名將調往關外,並沒有改變局勢。更諷刺的是,正是崇禎的瞎指揮,自己最後倚重的大將洪承疇也被清軍俘虜。而之後,洪承疇爲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四、文官集團的混亂

除了上述原因,文官集團的混亂更是讓大明雪上加霜。從張居正死了之後,明朝的言官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江湖上徹底陷入混亂局面,雖然在魏忠賢時期得到一些緩解,但是將相不和的事情還是屢有發生。

明末明朝的軍隊爲什麼經常打敗仗?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7張

比如就是在魏忠賢時期,由於魏忠賢一統江湖,朝廷還算清淨。但是不屬於“閹黨”的熊廷弼與有魏忠賢撐腰的王化貞發生了爭執。這個爭執的焦點就是對於後金是進攻還是防禦的問題。最後有後臺的王化貞進攻遼東,最後損兵折將。王化貞有問題,但是熊廷弼看到王化貞孤軍深入只是冷眼旁觀真的沒問題?

綜上,漢民族從來不存在戰鬥力的問題。當有足夠的糧餉裝備,照樣可以痛匾周邊各國。後來的鄭氏集團稱雄海上,連荷蘭人都得叫“爸爸”,不就是最好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