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朝打後金爲什麼一波波的送死 明末爲什麼只有十幾萬軍隊作戰

明朝打後金爲什麼一波波的送死 明末爲什麼只有十幾萬軍隊作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明朝打後金兵馬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只派十幾萬兵馬”這個提法引人發笑。

萬曆三大徵,特別是朝鮮之役和寧夏之役,從公元1592(萬曆二十年)達到了公元1598年,這兩戰基本耗盡了帝國最精銳的九邊野戰部隊,李成樑的兒子,遼東總兵李如鬆也在1598年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之中陣亡,同時也宣告着震懾女真諸部落的李成樑一手打造的遼東鐵騎退出了歷史舞臺。

明朝打後金爲什麼一波波的送死 明末爲什麼只有十幾萬軍隊作戰

時間到了17世紀後,明帝國已經沒有能力短時間能組織起來經驗豐富的精銳野戰軍團,這主要受制於兩個方面,第一,也就是前文提到的16世紀末的一系列戰爭的損耗巨大,新的野戰部隊並沒有及時補充上來,第二,就是萬曆朝的黨爭開始出現,張居正十年變法付諸流水,朝廷財政陷入空前危機,養軍隊那是需要錢的呀。

明代的軍隊,實際上能打的精銳,都是將官們養的效忠於自己的家丁,比如李成樑的遼東鐵騎估計有3000人,雖然只有3000人,但是在李成樑時代,足夠讓女真諸部聽話,那是想打誰就打誰的。

戰爭並不是人越多越好,特別是中國古代的戰爭,決定戰爭勝負的一般也就是精銳的那麼幾萬人而已,其他的大多隨着精銳喪盡而潰敗。而具體到明朝,還存在衛所兵的問題,當然衛所兵很多時候,就是擺樣子,湊人數,真正作戰的都是維持在不超過10萬人的九邊精銳部隊。

明朝打後金爲什麼一波波的送死 明末爲什麼只有十幾萬軍隊作戰 第2張

然而到了萬曆三大徵結束後,邊軍精銳不在,帝國的財政窟窿也填補不上,而且邊軍衛所的糜爛也不可收拾。到了薩爾滸之戰的時候,能夠湊出來的總兵力,合計11萬人,這就是帝國最後得老本了,之後20多年的戰爭裏,明軍再也沒有這麼多稍微能打的野戰軍了。

然而,這一戰,由於楊鎬的四路出擊戰術,葫蘆娃救爺爺一個個送死在了薩爾滸,帝國也就只能轉爲守勢,真的就沒有再派軍隊跟後金野戰了。

後來打的那些仗,並不是明軍一波波去送死,而是基本上被圍點打援了。老奴帶着八旗兵攻擊明軍遼東的城池,總是用圍點打援的戰術,屢試不爽,而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爲明廷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守土有責”,丟城失地,處罰是極其嚴厲的。

而這些派遣的援兵,本身也不是精銳野戰軍,大多都是守城部隊,野戰經驗不足,畢竟自薩爾滸之後,明軍不但失去了野戰精銳,也失去了跟八旗野戰的信心。

所以從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基本沒有什麼野戰軍了,可能存在一部分精銳家丁部隊,比如傳說中的“關寧鐵騎”,規模大概也就3000人,戰力如何不知道,但就戰鬥意志而言,是大明最後一支可以正面炕清兵的部隊了。

明朝打後金爲什麼一波波的送死 明末爲什麼只有十幾萬軍隊作戰 第3張

之後爆發的戰爭,除了寧錦之戰、寧遠之戰,這兩場是因爲袁崇煥依仗堅固的城防,加上犀利的大炮,打贏了守城戰以外,其他的大淩河之戰,鬆錦之戰等,基本都是被八旗圍點打援幹掉的。

朝廷最後一次組織大規模軍隊出征滿清,是崇禎十三年的鬆錦之戰,軍隊大多來自於跟高迎祥、李自成作戰的軍隊,結果也是在崇禎的逼迫下,總指揮洪承疇放棄步步推進的戰術佈置,急忙趕去救援錦州,最終在松山被努爾哈赤圍點打援殲滅。而這一次左閘安明軍總計出動了13萬人馬,這已經是帝國出兵的極限了。

或許有人會說,明朝以前,不是動不動就幾十萬的大會戰麼,怎麼到了明朝就只有十幾萬的軍隊作戰了?要知道古人在記錄的歷史的時候,對於數字向來不怎麼嚴謹,有時候爲了壯聲勢,就報個誇張了好幾倍的虛數,戰勝了之後的殲敵數目也往大了說,(爲了軍功)。

超過10萬人的軍隊,對於古代的後勤水平而言,差不多是極限了,10萬指的是戰兵,爲了保障這10萬人能夠正常作戰,至少還需要超過20萬左右的輔兵和民夫,來承擔後勤。

明朝打後金爲什麼一波波的送死 明末爲什麼只有十幾萬軍隊作戰 第4張

再者而言,即便明廷有能力派遣幾十萬正兵作戰,在遼東地區,面對後金八旗這種行蹤不明,飄忽不定,不需要後勤保障,機動性極強的部隊,根本沒有機會掌握主動,一旦露出破綻,就會被人家分而擊破。總不可能幾十萬軍隊一起行軍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