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明朝的軍隊爲什麼打不過滿清的軍隊 是因爲裝備落後了嗎

明朝的軍隊爲什麼打不過滿清的軍隊 是因爲裝備落後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軍隊爲什麼打不過滿清的軍隊,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按道理說明朝的火器裝備率不算低,後期也引進了西方火器,但是實際上除非是極少數依仗高牆火炮的守城戰,無論是人數還是裝備都佔優勢的明軍對陣清軍,幾乎無一例外是呈現被吊打的局面。而且比較詭異的是,明朝軍隊經常出現被畏辮子兵如虎,被清軍嚇跑乃至投降的情景,比如說薩爾滸之戰中李如柏部直接被嚇跑,渾河之戰中袁應泰部畏戰不前,入關之後左夢庚帥江北四鎮幾十萬大軍向阿濟格投降等等。不勝枚舉。那麼,爲什麼會這樣?凡事要對比雙方。

明朝的軍隊爲什麼打不過滿清的軍隊 是因爲裝備落後了嗎

觀明朝,主要有三點:

一、衛所制度的腐敗墮落。大明開國後,朱元璋在明朝將全國建立起衛所制度,並沿襲了元代的匠籍制度,將人戶分爲軍籍和民籍、匠籍。軍戶要世代出兵,每一戶固定要出人來衛所參軍,供養都需要自給自足,國家不提供資助,所以平時有一半時間操練,一半時間農作。這樣本身就是個大問題,連全年操練的職業兵,如果沒有經歷實戰的話,戰鬥力尚且要下滑,何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衛所兵?後期的衛所兵幾乎就是農戶,見敵則潰。而且衛所兵常年得不到足夠的供養物資,軍備也日益廢弛,最難過的還是軍官們會勒索“月錢”、孝敬等來讓你免除差役,不堪其苦的衛所兵經常出現兵員逃跑的現象。比如一衛的軍隊一般是5600人,一所的軍隊一般在1100人左右,可是到了明朝中期開始,江南衛所因爲逃兵的問題,常常兵力不足一半。爲了應付檢查,明朝各總兵會派人到逃亡軍戶的家中拉壯丁來補充人數,這樣更加劇了軍隊的水分,因爲這些兵員是剛剛硬被充數的,士氣之低可想而知。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軍官們的腐化更加嚴重,因爲衛指揮使以下的軍官職務,都是世襲的,他們在永樂之後無需考試即可擔任父親之位,往往並不努力、恣意妄爲,所以這些老爺們在作戰時一籌莫展。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800多人流竄至浙江慈溪,進攻龍山所。明軍一萬多人前去迎戰。明軍總兵力是倭寇的十幾倍,按照常理,可以全殲倭寇。但是熟悉明軍戰鬥力的倭寇卻毫不在乎,不但沒有逃跑,反而分成三路,由三個頭目分別率領,主動進攻明軍。滑稽的一幕出現了,明軍各部迅速崩潰,四散奔逃。身爲參將的戚繼光怎麼也無法讓部下不逃跑,於是自己跳上一塊大石頭,連射三箭,把三名敵軍頭目都射死了。正在逃跑的明軍見狀,就又跑回來匯合。倭寇士氣見狀便退走了。從此戚繼光再也不敢相信衛所兵,而是決定親自募兵,也就是日後的“戚家軍”。但是戚家軍和邊軍終究不是多數,如果被殲滅殆盡則難以恢復。

明朝的軍隊爲什麼打不過滿清的軍隊 是因爲裝備落後了嗎 第2張

二、明朝吃空餉、裝備差。空有龐大的人數,裝備差又有何用,難道以木棍對刀劍?因爲嘉靖尤其是萬曆皇帝這對祖孫的怠政,到了萬曆後期,全國官員缺額接近一半,全國政府呈現癱瘓狀態。這段時間,裝備的養護、配給、後勤已經完全脫節。比如薩爾滸大戰前,調撥給瀋陽明軍的裝備中,竟然還有正德年間的頭盔和手銃;出兵前,祭旗殺牛,三刀而牛不死,最後氣的楊鎬臉色發青,命身後侍從用尚方寶劍才一劍斬下了牛頭....薩爾滸之戰中,身爲總兵的杜鬆的頭盔在激戰中,由於生鏽而被一箭貫穿。戚繼光就曾在《練兵實紀》中吐槽:“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裏鐵葉,一片數個眼,鏽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這都是本應該避免的事情,可事實上明朝已然如同一棵枯樹,看似龐然大物,實際上已然行將就木。薩爾滸之戰大敗後,舉國震驚,萬曆皇帝回顧二十年前的援朝戰爭,對比如今的慘敗,不禁愕然痛心。

三、明軍的火器尚不是時代的主軸。當時火器尚處於較原始的階段,無論是射程、精度還是安全程度都很差,騎射、刀劍長矛依然是戰爭的主體,西方直到古斯塔夫二世軍改的時候,火器才徹底大放異彩,之前的西班牙大方陣長槍陣仍依仗冷兵器。而明軍就比較糟糕了,比如關寧軍依然使用三眼銃這種原始的火門槍,後期才較大範圍的配備裝備鳥槍等先進的武器。但是明軍糟糕的仿製和偷工減料,製造的火器大都有粗製濫造之嫌。

明朝的軍隊爲什麼打不過滿清的軍隊 是因爲裝備落後了嗎 第3張

反觀後金-清朝,則呈現不一樣的三點:

一、八旗制度的確立,生猛的女真人從野獸變成了戰爭機器。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爲首領。出身漁獵民族的女真一直在跟大自然、異族乃至同族進行搏鬥,可謂生猛。但是空有一身蠻力,也不過野獸而已,比如明孝宗時期就曾經圍剿建州女真,大獲全勝。直到八旗制度的確立,女真人被武裝並且嚴格編制了起來,全民皆兵,最重要的還是八旗制度能夠吸納其他部族的力量,比如收編蒙古人爲蒙古八旗,收編漢人爲漢軍八旗,女真從此擺脫了相互攻殺的原始階段,同進同退。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樣,八旗軍戰鬥力的保持比衛所軍長久的多,比如徵準噶爾、徵大小金川、平定張格爾等,都是以八旗爲主力。即使到鴉片戰爭時期,依然有海齡率領八旗軍在鎮江抗英殊死作戰、僧格林沁率軍血戰八里橋等,雖然戰鬥力已經不堪,但是血性猶在。

明朝的軍隊爲什麼打不過滿清的軍隊 是因爲裝備落後了嗎 第4張

二、後金吸收西洋火器,也開始了自己的火器製造,而且後來者居上。1621年(天命5年)後金攻打瀋陽還沒有可攻城的火器,同年攻打遼陽就用了炮(繳獲的明炮),1622(天命7年)後金就已經開始自制火炮了,但是這僅限於對虎蹲炮等傳統火器,對紅衣大炮這一性能優越的大炮還並不瞭解。在1626年寧遠之戰中,紅衣大炮發揮了極大威力,給清軍帶來深刻印象。當時清朝對火炮裝備有了具體規定:管四千人的漢官准備大炮十門,長炮八十門,管三千人的準備大炮八門,長炮五十四門;管二千人的準備大炮五門,長炮四十門。後金政權所管轄下的工匠的賞罰獎懲制,都是有多方史料明確記載的,爲了提高其效率和積極性。爲了保證質量,規定很簡單造出質量好的,賞銀,差的,不但不賞,還打板子。如果是匠人質量出問題,就是殺。這在戰時保證了質量。遼東巡撫黎玉田就曾痛陳:“以物力言,酋鑄百炮而有餘,我鑄十炮而無力...奴之勢力往昔不當我中國一大縣,每臨陣猶勢相均力相敵也,迄於今而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一個是偷工減料,一個拼命製造,一前一後反差自然巨大。其中漢軍旗王天相與金世祥的制.造方案被採用,尤其是正黃旗漢軍王天相發明的工藝,成功的把以前用於製作小銅器的失蠟法轉用於紅衣大炮的製造,並且通過對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處理,製出的火炮是鋼炮,比當時的銅炮鐵炮優越的多,在1631年(天聰5年)正月初八用其工藝所製出的第1門紅衣大炮問世,被命名爲“天佑助威大將軍”。至此,後金鑄炮技術已經全面超越明朝。到了1639年,清軍僅紅衣大炮已經自鑄60門,在鬆錦之戰時發揮了壓倒性的火力。

明朝的軍隊爲什麼打不過滿清的軍隊 是因爲裝備落後了嗎 第5張

三、皇太極之後,清朝開始採用政治籠絡+軍事進攻的方式,成功起到拉一片打一片的優勢。努爾哈赤在關外的屠殺終究不可持久,皇太極上任後轉而採取優撫和寬慰措施,對前來投奔的蒙古、漢人將領皆委以重任,而且傾心吸收漢族乃至西方先進經驗。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如果說努爾哈赤的八旗是個冷血的恐怖組織,縱使入關也難以持久,那麼到了皇太極的時候,後金纔開始像一個真正的帝國。

明朝的軍隊爲什麼打不過滿清的軍隊 是因爲裝備落後了嗎 第6張

前後的差距,實際上勝負已經劃分。明朝或許可以憑藉龐大的體量維持一段時間,但是日久必然難以吃定。在明清交戰近20年後,到了崇禎年間,因爲日益龐大的軍事開支而徵收的遼餉、繳餉、練餉的“三餉”,壓垮了百姓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流民。從此,大明王朝已經是行將就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