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心學學派創始人王守仁是誰 王守仁著作名言是什麼

心學學派創始人王守仁是誰 王守仁著作名言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學學派創始人王守仁是誰 王守仁著作和名言是什麼

王守仁是誰

王守仁即王陽明,生於公元1472年,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他的一生博聞多識,著作繁多,是有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其最有名的成就莫過於集陸王心學之大成於一身。

王守仁乃浙江紹興府人士,出生於家境顯赫之家,自幼便熟讀詩書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爲其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便從餘姚搬遷至山水之鄉的紹興。王守仁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十二歲初入私塾便能與老師辯論天下大事,暢談國家時政,感懷人事。

在私塾期間發奮刻苦,隨後更是第一次會試便中舉人雖幾次與狀元之位擦肩而過,但在二十七歲那年高中進士,任刑部主事,後官至爲兩廣總督,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該是胸懷天下,勵志圖志之時卻接連遭到朝廷的貶斥。雖晚年復起,但遲遲暮年有心卻無力再爲朝廷出謀劃策。

因仕途受阻,王守仁便開始一心悟道,領悟儒家心學之道,廣收教徒進行講學。他主張“致良知”、“知行合一”且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論,認爲格物致知剝奪了人的天性且過於繁瑣。

心學學派創始人王守仁是誰 王守仁著作名言是什麼

縱觀陽明先生的一生,於國,他問爲朝廷出謀劃策,以國家興衰天下興亡爲己任;於學,他繼承發展心學,使得心學成爲明朝的主流學說之一,更是使心學一派遠傳海外;於己,他的一生筆耕不綴,文學著作衆多且文采斐然,並將心學的奧祕融入自己書法之中,已然無愧於心。

王守仁乃浙江紹興府人士,出生於家境顯赫之家,自幼便熟讀詩書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爲其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便從餘姚搬遷至山水之鄉的紹興。王守仁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十二歲初入私塾便能與老師辯論天下大事,暢談國家時政,感懷人事。

在私塾期間發奮刻苦,隨後更是第一次會試便中舉人雖幾次與狀元之位擦肩而過,但在二十七歲那年高中進士,任刑部主事,後官至爲兩廣總督,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該是胸懷天下,勵志圖志之時卻接連遭到朝廷的貶斥。雖晚年復起,但遲遲暮年有心卻無力再爲朝廷出謀劃策。

因仕途受阻,王守仁便開始一心悟道,領悟儒家心學之道,廣收教徒進行講學。他主張“致良知”、“知行合一”且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論,認爲格物致知剝奪了人的天性且過於繁瑣。

縱觀陽明先生的一生,於國,他問爲朝廷出謀劃策,以國家興衰天下興亡爲己任;於學,他繼承發展心學,使得心學成爲明朝的主流學說之一,更是使心學一派遠傳海外;於己,他的一生筆耕不綴,文學著作衆多且文采斐然,並將心學的奧祕融入自己書法之中,已然無愧於心。

王守仁心學的中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這兩部分內容。“致良知”就是指一個人可以不必在意外物,只要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的道德標準即可。“良知”不僅僅是指自身內心的思想道德,更是指天理。

王守仁認爲每一個人又都良知的存在,理就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而“知行合一”則是指知要與行相互依存,兩者不可分離。“知”是指認知,知善知惡知萬物。“行”則是一個人在“知”的基礎上保留善去除惡。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之中有關於某一種事物善惡的認知,那麼他就會遵循自己內心的認知,將行動付諸實踐。假如一個人並沒有將其的心中的認知付諸於行動,那麼簡單來說就是他並沒有達到王守仁所說的“知行合一”。從該方面上可以表明知在行中,行中有知。而“致良知”則是“知行合一”的前提條件,“知行合一”又是“致良知”的準則,兩者不能相互獨立而存在的。

王守仁思想的獨特之處在於有沒分離知與行兩者的關係,認爲只要兩者相結合纔會是一個完整的存在,這也是其思想成爲明代主流思想之一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在現今的社會裏,心學對我們認識自我還是存在着一定的借鑑意義。

王守仁著作

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一代大儒,在其辭世後更是被後人尊稱爲王文成公。他的一生除仕途外更是立院講學,流傳下豐富的文學著作,那麼他的著作有哪些呢?

王守仁的著作行文流暢,大氣,在字裏行間可窺見其心胸抱負。在現今廣爲流傳的有其哲學著作有《傳習錄》、《陽明全集》、《大學問》等等。在《傳習錄》一書中,主要內容是王守仁與其友人及學生論學的書信合集和自身語錄,站在客觀的角度上概括了王守仁心學的主要思想,爲後來學者研究王守仁思想及其心學理論提供了重要依據。

心學學派創始人王守仁是誰 王守仁著作名言是什麼 第2張

除此之外,陽明先生的《陽明全集》又稱《王文成公全書》,更是在我國研究明代主流思想學派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大學問》更是其重要的教典,是心學精華思想的記錄,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簡潔明瞭對心學的主要精華部分進行闡述。

去除對心學的研究和發展的相關著作,王守仁在詩歌上有也極大的造詣。詩歌是其抒發感情,感慨人世變遷的主要方式,不可或缺。詩歌用詞精緻平易,結構嚴謹,琅琅上口。詩歌內容基於日常生活卻又以小見大,知微見著。

觀其著作,可知王守仁一生博學多聞,涉獵廣泛,不受題材的限制,除去以上所列的書籍詩歌,更有流傳於世的散文《與毛憲副》、《瘞旅文》等,還有散曲《歸隱》。

王守仁的名言

明代大儒,被後世尊稱爲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也爲後世留下了極爲豐富的名言,其名言蘊含着深刻的涵義,令後世子弟深思。

其中流傳最廣的莫過於“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一句。這本是時任都察院左僉御史的王守仁在明德十三年間前去江西剿匪時,與其弟子往來書信中所寫的句子。他告訴弟子,他這番前去剿匪,要鎮壓當地的強匪是容易的,但要從根本上糾正強匪和當地百姓的思想認知確實非常的困難,他們的認知已經形成,社會不安穩的根源還是難以根除。

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要改變一個人,一定要從他的內心開始改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變。在明代這個大歷史的舞臺上,王守仁其深刻的認知,更是走在時代的前列。

心學學派創始人王守仁是誰 王守仁著作名言是什麼 第3張

“心即理也”這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是指物我一體,是不相互獨立的一個存在。認識外物是一個人的本能,心是一個人判斷世事的存在,如果能夠將心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做到物我合一,那麼這個人將能夠洞察一切事物。在現今社會裏,這也有重要的引申意義,一個人單靠自己的感性去判斷事物是不行的,需要理性與感性的相結合。

博文多識的王守仁除去以上這兩句名言,還流傳下其他許許多多的名言警句,需要我們更進一步的挖掘。從其名言中,我們可窺王守仁的氣度以及自身的抱負,醉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