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印象 > 科學探索 >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爲什麼探究到最後竟然變成了“空洞”?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爲什麼探究到最後竟然變成了“空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如果我們將一直觀的實物無限的分割下去最底層的組成單元會是什麼?

從文明一開始.

人類就在追問世界的本原是什麼?

也就是探尋那個構成萬物永遠不變的始基存在單元究竟是什麼?

無論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還是泰勒斯的:“水爲萬物之源”,都是在探討、研究構成世界萬物的始基存在物究竟是什麼,直到今天,探尋始基存在的這一脈思緒也從未中斷.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爲什麼探究到最後竟然變成了“空洞”?

那麼,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始基存在究竟是什麼?

一、既往人類追究始基存在的方式

古希臘追究始基存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質料因,質料指的是實物的組成單元;另一種則是形式因,形式指的是我們的主觀精神所認知到的邏輯形式、理念,也就是說我們的主觀邏輯形式決定了我們看到的事物.

我們先說質料因如何追究:

簡單來說就是將具體的實物無限分割,像我們現在說的細胞、分子、原子、粒子、夸克等都是直觀將實物分割爲最小的組成單位,也就是通過對實物進行無限分割的方式去探尋始基存在.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爲什麼探究到最後竟然變成了“空洞”? 第2張

在中國古代也曾出現類似的討論,在《莊子 天下篇》中記載“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意思是和質料因的方式相通的,這也就是說早期人類思維中都在思維究竟萬物的基本組成單元到底是什麼?只是由於東西方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這一思脈往不同方向發展最後產生巨大的差異.

另一個則是形式因:

如畢達哥拉斯的數論、歐幾里得的形論、柏拉圖的理念等等,認爲邏輯形式就是世界的本原,認爲我們主觀邏輯形式下的對象就是客觀存在,是永恆不變的,因爲邏輯形式下的萬物是不變化的,也就是不承認有實體質料,都是形式邏輯下的世界萬物.

但哪怕是古典哲學階段走完,也沒有找到精神的來源,那麼形式因也就無法被驗證,形式因於是徹底迷失.

二、按照質料因將萬物無限分割的結果

到了現代社會,隨着信息量的增大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按照質料因的思維方式去追究萬物的本源可以瞭解到:

生物(有機大分子的編碼,如DNA、RNA、氨基酸以及從單細胞生物直到人類,謂之“生物進化”)→分子(從無機到有機、從低分子到高分子,活性漸次增大,可謂“分子進化”)→原子(從氫原子開始逐步衍生出92種天然元素,可謂“原子進化”)→亞原子粒子及核子(如由夸克、電子、光子到質子、中子等,可謂“粒子進化”)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爲什麼探究到最後竟然變成了“空洞”? 第3張

但是按照這個邏輯一直分割下去,你會發現這隻會分個沒完沒了!

而且我們發現,假設夸克和電子的大小是1米,那麼質子的邊界就是一公里,原子核的邊界就是100公里,原子的邊界將達到10萬公里!!!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爲什麼探究到最後竟然變成了“空洞”? 第4張

那意味着什麼?

單從單個質子來看,其間是大量的空白,也就是沒有任何物質填充其間,只有電子在高速的運轉.

這樣一看,一切演化者如原子、分子、生物乃至人類都不過是本原性始基存在如某種基本粒子或量子的寄居殼或臨時寄存形式,由此演化成“機能”、“活力”及其“結構形態”的存在形態.

而且按照這樣的邏輯去無限分割,你最終只能導出那個無法言說、沒有任何屬性的奇點存在,也就是分割到最後.

居然萬物都成了沒有任何屬性的存在所構成的.

但是這裏絕不是說奇點就一定是絕對的始基存在,因爲就算他是,那麼奇點什麼組成的,奇點以外究竟是什麼?如此追究,勢必呈現的將是一個無限的空洞,真正的始基存在則萬萬找不到了.

這樣一推論就會發現:

演化序列的源頭竟是空洞,一切的具體的存在物居然都成了空殼,所謂的真實世界都是夢幻泡影,質料因走向迷失.

三、爲什麼追尋到源頭竟成了空洞

上面我們按照質料因的推導可以看出,質料因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始基存在只能是一個有限無界,最終淪爲一個空洞的推導.

而其根本原因是人類的認知是受到規定的!

因爲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基於自身的組織、器官,以及當前獲取的信息總量對直觀世界產生的認知,所以,人類認知到的世界圖景是受到自身邏輯形式及獲得信息量的增加而改變.

這是被先天規定的!

也就是說,人類精神中的世界圖景是通過人類的眼耳口鼻舌身獲取外界的信息,然後通過人類各個組織器官然後形成人類獨有的世界圖景;而對於蝙蝠來說,它是同發射超聲波的感知方式去獲取外界的信息,那麼蝙蝠的世界的圖景一定是跟人類的世界圖景有着巨大的區別.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爲什麼探究到最後竟然變成了“空洞”? 第5張

兩者都作爲主觀生命體無法去說明對錯和真假,只是不同感官通道形成的世界和宇宙的圖景,但是你不能說蝙蝠的世界圖景就是假的,因爲蝙蝠按照他的世界圖景能穩定生存,而你也無法肯定人類的認知世界圖景就一定是真的,因爲人類所擁有的世界圖景也是爲了這個存在形態的能穩定在地球上存在.

由此可知,人體獲取的信息一定是有限的,那怕就是借用工具獲得信息也是被人體所規定,是無法超出這個人類這個體制框範的.

無論是質料因還是形式因,其根本都是自身的邏輯形式的不同角度,對於質料因追究而言,分子、原子、粒子等可以理解爲始基存在的臨時載體,是始基存在的臨時存在形式和形態,但這種邏輯方式也是我們人類的主觀邏輯形式導出的結果也就是這種研究方式和去探究追問終極的工具也是在人類這一封閉框架下進行的,研究的手段本身就是自身的理性邏輯形式.

所以人類用盡各種方式、概念來表達和追究這個始基存在,結果都只是一個有限的認知下邏輯奇點的表達或者說是無限化後的邏輯空洞.

由此,我們必須明白人類先天規定下的認知,是必然無法認知超越人體這個先天規定外的世界圖景,因此人類一切學術和真理無緣,客觀世界是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另一個“世界”,那也就更說不清絕對的、無限的存在,及千差萬別的萬物形成原因.

所以無論是追究質料因,還是形式因去追究始基存在,其結果註定迷失!

四、始基存在找不到,但後衍的豐華的萬物是怎麼來的?

由於人類終究無法找到真正的始基存在,始基存在只能作爲我們有限認知的極限或無限推論邏輯抽象的一個空洞,是組成萬物的基礎.

但我們發現,恰恰是這些沒有“質料”的後衍性存在形態或“存在空殼”反而具有越來越多的“能耐”、“活力”和“靈性”,並同步呈現出越來越複雜、緻密和有序的疊加結構體系,而且屬性更豐華、能力越強大.

比如看看人類的進化史

先是無機小分子匯聚成有機大分子,然後形成單細胞,然後再從單細胞生物進化到多細胞生物,再是低等動物、高等動物,再到靈長目生物,最後進化出智人.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爲什麼探究到最後竟然變成了“空洞”? 第6張

也就是儘管我們無法探尋到生物的始基存在究竟是什麼,但是生物卻是越來越有能力、有活力、以及更有靈性.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直觀所觀照的的花花世界,直觀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但我們從未找到組成這個花花世界的始基組成單元,那麼這個越來越繁化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來的?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