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源於內部的腐朽

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源於內部的腐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鴉片戰爭的爆發,讓曾經盛極一時的大清王朝一瞬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隨着西方列強的入侵,清政府的統治也搖搖欲墜。

在意識到弱國沒有外交的情況下,清政府開始改造陸軍,組建海軍,開展軍事教育,進行軍事改革,一場以“自強”爲口號的洋務運動就此展開。

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源於內部的腐朽

這場陸續持續了30餘年的近代軍事改革,也有所成果,陸軍主力基本上都配備了火器;加上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的建立,此時的清政府儼然一副“自強”的新姿態。

可隨着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清政府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卻也被撕了下來,泱泱大國竟然慘敗於“蕞爾小國”,30年的近代化努力灰飛煙滅,讓人悲痛不已。

甲午戰爭中,從兵力上對比清朝是具備一定優勢的,海陸總軍可達80萬人,日本全軍30萬人不到。

從兵力上看誰也無法想象清政府會敗的一塌糊塗,但結局或許早已註定!

此時的清政府已經受到了日本和西方列強的窺視,而他們卻還沉迷在過去的榮耀和享樂腐敗當中,沒有絲毫警惕,最終落得個全面慘敗的結局。

一、軍事改革注重形勢

30年的近代化軍事改革,並沒有建立真正的近代化軍隊,始終流於表面。不僅缺乏核心的參謀團,兵種方面也並沒有太多變化,依舊只有步兵和騎兵,輔助的工兵和負責攻堅殺傷的炮兵並沒有形成規模。

雖然配備了新式的槍炮,但是因爲沒有區別使用,依舊沿用老的一套戰術,使得新的武器裝備並沒有發揮出該有的作用。

在兵力招募方面,實施募兵制,多數士兵只是爲了吃飽飯當兵,並沒有很高的思想覺悟,很難形成有效戰力,加上服役時間不同,士兵的素質也參差不齊。

尤其是沒有預備兵制度,使得後期在招募的時候,只能臨時招募民兵“只求足額,不擇強弱”。新兵入伍後,只有簡單的訓練,甚至有些都沒有經過訓練就上陣。部隊雖號稱80萬人,可實際具備近代化戰鬥力的部隊並不多。

結果可想而知,一羣烏合之衆未見敵人就望風而逃,反將利器資敵。

二、缺乏統一領導和規劃

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搖搖欲墜,近代軍事改革也是在各地督撫的呼聲中進行。這也使得,改革沒有統一的領導和規劃,各地督撫各自爲政,沒有建立統一的指揮管理系統。

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源於內部的腐朽 第2張

加上各路諸侯相互制衡,各謀利益,不但沒有提升戰鬥力,反而使得軍隊的內部變得混亂不堪,派系橫生毫無配合可言。

這場近代化軍事改革,結果必然是失敗告終。

三、缺乏近代化軍事人才

除了士兵之外,軍官的領導更能體現出一支軍隊的戰鬥力。雖有派遣留洋學習的軍官,但因爲數量不多,軍隊中多數的軍官都還是行伍出身,僅有傳統步戰、騎戰的經驗。

軍官尚且如此,沒有什麼文化的的士兵可想而知。很多士兵連新式武器裝備都不認識,一上戰場就心慌手亂,甚至有些士兵“只知託平亂打”。

四、日本備戰態度

甲物戰爭前,日本就已經完成了近代化軍事改革。相比清政府的被動流於形式的改革,日本則是舉全國上下之力擴充軍備。不僅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軍隊,還將文武百官薪資的10%抽出注入,全國上下一心以趕超中國爲目標。

同時在國內建立了完善的近代教育體系,還大量派遣學員前往西方學習深造,培養了大量的近代化軍事人才。可以說這場戰爭,日本早有預謀。

五、陸軍戰爭中的表現

從朝鮮的平壤戰役到收復海城之戰,整個甲午戰爭中,晚清陸軍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戰鬥力,沒有打贏過什麼像樣的戰役,一遇到日軍強大的攻勢,清軍撒丫子就跑路,軍官還帶頭跑路,幾乎是輸的一派塗地。

這麼打下去,又怎麼可能有勝算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