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慈安在權力更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的死對清朝的局勢有多大

慈安在權力更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的死對清朝的局勢有多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慈安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也就是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突然去世。關於慈安的死,至今都是一個謎,衆說不一,有人說是被慈禧下毒,也有人說是暴病而死。真相好像已經無法還原,但是,以慈禧的個性和其對權力近乎瘋狂的追逐來說,慈安之死和她肯定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慈安生平給人的印象就是低調、膽小、優柔寡斷,但是,她卻在多次權力更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她的死,也對大清局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慈安在權力更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的死對清朝的局勢有多大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慈安經歷的幾次權力更迭:

一: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是不但是大清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整個中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慈禧、慈安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一舉剷除了咸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從此,“兩宮”和奕訢共同執政的格局開始產生,並一直持續了4年之久

咸豐皇帝留下“顧命八大臣”是爲了打壓奕訢,但是,爲了防止“鰲拜事件”再次發生,他又留下兩方大印來制約顧命大臣的權力。他的算盤很明確,就是在小皇帝成年前制衡各方勢力,但是,百密一疏,看似完美的計劃卻爲後來的爭權奪利埋下了伏筆:顧命大臣不願受制於“兩宮”,而“兩宮”又想盡可能多地奪取權力!

提到“辛酉政變”,很多人都認爲是慈禧和奕訢的聯合,往往忽略了慈安,其實,之所以能促成這種“合作”,慈安纔是重點。慈安是誰?那可是咸豐皇帝的正統皇后,從咸豐二年成爲皇后開始,就成爲名義上“母儀天下”之人,她代表的是皇權。而肅順等人的最大失敗,就是除了“先皇遺命”外、無法將自己和皇權聯繫起來,最終爲其他人所不容。如果單憑奕訢和肅順去鬥,奕訢連五成勝算都沒有,可是加上慈安和慈禧那就不一樣了,奕訢完全可以給肅順加上“挑戰皇權”的罪名。在封建社會,大臣們對皇權的維護有時候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所以,如果只是肅順和奕訢的矛盾,這些大臣們肯定只會旁觀,可一旦昇華到“挑戰皇權”的高度,那就勢必成爲衆矢之的

慈安在權力更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的死對清朝的局勢有多大 第2張

當時能代表皇權的只有小皇帝和慈安,小皇帝年幼,雖有慈禧扶持,但是,慈禧的份量根本無法和慈安相比,所以,慈禧在聯合奕訢之前,在勸說慈安時,也儘量把自己、慈安、皇權結合在一起,成爲“一條繩上的螞蚱”。這麼一來,有了慈安的號召力,也就事半功倍了。

“辛酉政變”中,慈禧不僅僅利用了奕訢,也利用了慈安,當提到這次事件,一定要記住還有個叫做“慈安”的女人

二:慈禧和奕訢的權力之爭

從“辛酉政變”到1865年,表面看,這是一個“和平年代”,“兩宮”和恭親王各有分工,共同維持着國家的運轉,但在“和諧”背後,已經隱藏着一種危機,其根本,還是對權力的爭奪

起初,“兩宮”雖有“聽政”之名,但對於朝政事務的陌生使得她們不得不將權力交給“議政王”奕訢,但是,久而久之,雙方都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一方面,隨着時間的推移,“兩宮”(或者說慈禧)處理政務越來越嫺熟;而另一方面,奕訢雖然也爲國家殫心竭慮,但是,也難免會養成“目空一切”的習慣,從而忘記古人“功高蓋主”的教訓

慈安在權力更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的死對清朝的局勢有多大 第3張

“辛酉政變”之前,奕訢在赴熱河期間與慈禧有過一個時辰之久的密謀,說些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可以推測是關於政變之後權力分配的問題,相比當時給出的條件也足夠“誘惑”,所以,奕訢纔不遺餘力地投入到這場爭鬥中去。事後慈禧給奕訢的封賞也十分大方,可在最高權力的分配上,慈禧卻謹慎的很。就像在擢升奕訢爲“議政王”的第二天,慈禧發佈上諭,要求各地行政方面的一切事宜都要向兩宮太后密奏;誅殺肅順等人的第二天,又發一道上諭,要求各省軍營奏摺也必須先交涼宮太后御覽。無論是行政、還是軍事,都在強調“兩宮”的正統性、權威性,而且也向外界表明,奕訢並沒有最終的決定權!

爲了扳倒奕訢,慈禧故技重施,又將慈安和自己捆綁在一起,因爲連她自己也知道,“貴妃”是根本沒法和“皇后”相比的。馬虎的奕訢忽略了這一點,所以,當慈禧和慈安一起質問奕訢關於蔡壽祺的彈劾時,奕訢自大的表現讓兩個女人都心生不滿。慈禧再添油加醋地鼓吹一下奕訢對皇權的藐視,這才使慈安同意了罷免奕訢“議政王”的決定

空有治國才能的奕訢,愣是被慈禧玩弄於股掌之中,絲毫沒有反抗的能力,權力開始集中於“兩宮”、再直白點說是慈禧的手中

慈安在權力更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的死對清朝的局勢有多大 第4張

三:慈禧和慈安的權力之爭

打完肅順打奕訢,慈禧就像打了興奮劑的公雞,在權力爭奪上高歌猛進,而且還屢戰屢勝,當所有對手都倒下之後,唯一、也是最大的障礙就是慈安了

慈禧和慈安的矛盾由來已久,慈禧沒有成爲貴妃之前,在後宮爭寵,慈安就曾打算動用“家法”進行處置,可惜,由於咸豐的介入而作罷;咸豐帝死後,兩人在咸豐的靈臺前還因爲某些細小的“禮節”而發生爭執。從這些事情來看,兩人心裏肯定也有一些芥蒂,但是,面臨肅順等人的咄咄逼人,兩人不得不暫時放棄相互間的矛盾,一致對外。這一時期,兩人的關係也是比較融洽的,直到扳倒奕訢後,慈禧統攬大權的野心開始暴露,兩人的關係就再次出現裂痕

慈安在權力更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的死對清朝的局勢有多大 第5張

打擊大臣,甚至打擊奕訢這樣的皇族王爺,慈禧都會搬出“藐視皇權”的那一套,但是,對付慈安,這一套完全無效,因爲慈安本身就代表着皇權,比慈禧更有說服力,而且按照禮制,慈禧的地位始終要屈居在慈安之下,慈禧又怎能容忍呢?與此同時,還發生了幾件讓雙方關係惡化的事件:

其一:同治皇帝的依賴

慈禧的強勢不僅表現在政治上,連對同治的教育也是如此,在她的震懾下,同治從小就養成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性格,而且同治根本就不喜歡慈禧,他更樂於親近有着母性關懷的慈安。自己的親兒子都不願親近自己,慈禧沒有反思自己,反而認爲是慈安在離間她們母子的關係,因此,對慈安就心生厭煩;

其二:安德海案

這個大家也都知道,安德海依仗着慈禧的寵幸,到處胡作非爲,引起衆怒。後來,丁寶楨、奕訢、慈安、同治等人合力,將其就地正法,因爲處置安德海的諭旨是經過同治和慈安批准的,而且還“師出有名”,所以,慈禧開始從內心忌恨慈安;

其二:祭祀鬧劇

光緒六年,兩宮太后攜帶光緒到東陵祭拜,慈安認爲咸豐在世時慈禧只是一個妃子,不應該與自己並列拜祭,遂令慈禧退後,這讓慈禧大爲惱怒,兩人爲此大吵起來。最終,礙於禮法和陵墓地的氣氛,慈禧也只好退後。可能慈安並沒有什麼惡意,但是,這種堅持也不能說沒有向慈禧“示威”的成分,這是在提醒慈禧,自己纔是名正言順的“後宮之主”;

慈安在權力更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的死對清朝的局勢有多大 第6張

這場鬧劇之後,氣火攻心的慈禧大病一場,一病就是數月之久,這讓本就吃齋唸佛、打算“隱退”的慈安又被推到了檯面,一人聽政。在此期間,慈安聽到了朝廷上下對慈禧專政的不滿,慈安認爲這樣下去不僅對政局不利,也會對自己不利,所以,在慈禧大病初癒時,慈安借慶賀之名,委婉地勸說了慈禧,而慈禧

卻認爲這是慈安要“復出”的節奏。於是,光緒七年三月,慈禧的病剛好,慈安卻突然身亡

有些野史上記載,這次勸告確實存在,而且慈禧也聲淚俱下,表示改過自新,她可真沒打算改,她爲的是傳說中慈安手中的一道諭旨。據說,咸豐在臨終時就看出慈禧對權力的覬覦,曾打算將其賜死,但是不忍心小皇帝一人,於是,在去世時就專門給了慈安一道諭旨,只要慈禧敢專權跋扈,就可取出這道旨將其賜死。慈安看到慈禧願意痛改前非後,當着慈禧的面,將這道旨給燒了,同時,也讓自己徹底失去了對慈禧的制約。

這是個傳聞,正史中沒有依據可循,但是,根據對慈禧對慈安的一貫態度,這個傳聞倒也有幾分可信度。

尾話

慈安在權力更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的死對清朝的局勢有多大 第7張

慈安的死,讓大清的最高權力出現咸豐帝去世後的第三次轉移,從此,慈禧再也沒有任何束縛,成爲皇權的唯一代言人,繼而登上權力的最高峯,控制了大清的命脈;

另外,慈安的死也加速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化。拿奕訢來說,雖然屢次受到打壓,但是,他依然可以掌控軍機處,這都是由於慈安的“袒護”,但是,在慈安去世後,慈禧希望組建由自己親信組成的“領導班子”,所以,不願再對奕訢容忍,於是,藉着中法戰爭軍機處毫無作爲的機會,對整個軍機處進行了撤換,完成了權力的交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甲申易樞”,奕訢沉淪後,再也沒有敢於質疑慈禧的人存在

慈安的死,既是“兩宮”時代的終結,也意味着慈禧“唯我獨尊”的開始。因爲縱觀整個後滿清時代,慈禧真正顧忌的人也只有慈安太后而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