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元璋死後明朝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明朝爲何要重新啓用宦官勢力?

朱元璋死後明朝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明朝爲何要重新啓用宦官勢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爲何要重新啓用宦官勢力?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敗國蠡政之事,不可殫書!”

這是《後漢書》的作者范曄在用自己的筆記錄東漢歷史時,用來控訴宦官專權對於東漢朝廷吏治腐敗的巨大影響。

朱元璋死後明朝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明朝爲何要重新啓用宦官勢力?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宦官或者說太監一直都承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們是宮廷的內官,失去了作爲男性的尊嚴,專門負責侍奉皇帝和嬪妃,至少從明面上來看,宦官的地位是十分的低下的。

但是實際上,因爲宦官是最接近權力中心(皇帝本人)的羣體。他們往往具有極大的破壞力量。如同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之亂,唐朝中後期的宦官亂政等,太監這個羣體一度可以左右皇帝的廢立,在史書上留下來了數不勝數的記載。

而中國歷史上宦官權勢最大的三個朝代,就是著名的東漢、唐代、明代。

朱元璋死後明朝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明朝爲何要重新啓用宦官勢力? 第2張

《後漢書》成書於南朝劉宋時期

其實宦官專權,從趙高挾持秦二世胡亥開始就已經有了前車之鑑了,兩漢都沒有吸取趙高亡秦的教訓,在東漢時期,宦官和外戚的交替專權可以說是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劉禪苦口婆心的勸導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但是諸葛亮活着的時候,劉禪不敢如何,等到諸葛亮病逝後,馬上重蹈覆轍,親信宦官黃皓,打壓諸葛亮提拔的賢臣,從此蜀漢的局勢就江河日下了。

到了唐代,在初唐及盛唐時期,因爲皇權集中,宦官自然無權無勢,但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宦官高力士已經大權在握,這個時候李隆基還能控制宦官。但是等到安史之亂後唐肅宗重用宦官李輔國,開始了唐代宦官專權的序幕。從此唐代也日漸衰落,李輔國之後的幾個大太監可以說權傾朝野,對文武大臣甚至皇帝都是生殺予奪,廢立在一言之間。

一生都受制於宦官的唐昭宗評價趙高和東漢十常侍說道:“宦官之興,肇於秦、漢。趙高、閻樂,竟滅嬴宗;張讓、段珪,遂傾劉祚。”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起於微末,靠着自己真刀真槍一步步的擊敗了國內的割據軍閥,並且最終攻佔了北京,擊退了蒙元勢力。被後人稱之爲:得國最正。朱元璋本人立足前代歷史,對於宦官深惡痛絕,並且頒佈了一系列的防止宦官專權的舉措。立下了“皇明祖訓”明確要求宦官不可干政。而且朱元璋對待太監可以說非常警惕。

曾經陪伴了朱元璋二十多年,一直對他忠心耿耿的一個老太監,就是因爲在朱元璋批奏摺時,發表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就隨即被朱元璋以“太監干政”的名義驅逐出宮,發配原籍。

朱元璋死後明朝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明朝爲何要重新啓用宦官勢力? 第3張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但是事與願違,朱元璋死後不久,宦官勢力就再一次死灰復燃,甚至導致了大明帝國的衰亡。那麼什麼爲什麼在朱元璋立下這樣的規矩之後,明代太監的勢力不但再一次死灰復燃,並且出現了王振,劉瑾,魏忠賢這樣歷史上都赫赫有名的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呢?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樣情況的原因。

一、中央集權的過度加強,使得皇帝本人精力難以爲繼,宦官可以協助處理政事

縱觀中國古代史,地方和中央政權之間的關係的變化,調整與改革一直都是每朝每代皇帝的難題。地方勢力過於強大就會威脅中央,例如唐代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同時朱元璋本人因爲出身低微,見多了民間貪官污吏造成的疾苦,對於權力有着一種極度的渴望。爲此朱元璋大殺功臣,廢除丞相,藉以加強皇權。

他廢除了丞相和中書省,設立了內閣,通政司,布政司,六科等中央祕書機構來協助自己處理政事。正如前文所言,這些機構只是祕書機構,只能提供建議,並不決策權。同時五府機構的設置將軍事主官的軍權進一步的限制,任何一個軍事將領都不可以統率超過全國三分之一的軍隊,可以說是爲了預防權臣,武將篡國問題做到了極致。

但是過度中央集權的後果就是皇帝本人必須承擔全部的政務,皇帝自然是可以乾坤獨斷,但是關鍵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皇帝本人來裁決。即使是“勤奮”如朱元璋,有時也不得不讓自己身邊的宦官協助自己處理公文和政治事務。要是碰上不喜歡上朝的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一批宦官幫忙處理政事何樂而不爲呢。

朱元璋死後明朝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明朝爲何要重新啓用宦官勢力? 第4張

嘉靖皇帝像,以煉丹和不上朝出名,但是他卻緊緊的控制着整個帝國

二、宦官可以成爲皇帝制約文官集團的工具

東漢的滅亡離不開宦官和外戚的交替專權。新皇帝即位後要麼選擇依靠外戚的力量除掉宦官,要麼依靠宦官的力量除掉外戚,宦官和外戚的鬥爭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東漢。

到了隋唐時期,自從隋煬帝“開科取士”之後,經過唐宋兩代的發展,科舉制度已經十分完善。傳統的門閥貴族勢力被打擊殆盡,外戚勢力也隨之衰落了,但是又誕生了一個新的勢力集團。

官僚隊伍大多是按照科舉成績好壞來選拔人羣的。考生根據地域和老師門生甚至是當年主考官爲中心形成了一個個新的利益集團--文官集團。

文官集團爲了自己的利益,開始按照儒家理想治理天下,在文官集團看來,最理想的皇帝就是“垂拱而治”的塑像了,大明的文官集團極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東林黨”。

而皇帝自然是希望皇權集中在自己手裏,爲了和龐大的文官集團做鬥爭,只能啓用自己身邊的太監來制約。

後世比較出名的就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大太監。

朱元璋死後明朝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明朝爲何要重新啓用宦官勢力? 第5張

劉瑾在書中的形象,最後爲了平息衆怒,他被皇帝千刀萬剮而死

東林黨經常用儒家教化來訓斥皇帝,甚至干涉皇帝的立後,立儲的軍國大事。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更是讓小皇帝心驚膽戰了十幾年。但是王者天性專制,又怎麼可能長期受制於朝堂。皇帝自然是更不希望朝堂之上形成另一股強大的勢力,進而威脅到自己的皇權統治。

此時,宦官的作用就體現了出來,宦官因爲身體殘缺,向來被儒家士大夫們所取笑,一般情況下,文官集團中的官僚士大夫們看不上這些“丟了命根子”的閹宦的。同時也因爲如此,避免了宦官勢力去投靠朝堂之上的文官。

朱元璋死後明朝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明朝爲何要重新啓用宦官勢力? 第6張

魏忠賢的影視形象,崇禎即位後,即被流放,客死異鄉

三、宦官比文官集團更加可控

宦官的權力來源自皇帝本人,對於他們來說,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就相當於失去了自己所有的政治權利。爲此他們不得不對皇帝忠心耿耿。畢竟太監有很多個,皇帝不高興了隨時可以替換掉。

宦官就像是皇帝的一把刀子,隨時準備“揣摩聖意”按照皇帝的心思和旨意去對付那些想要分割皇帝權力的臣子們。

而且對於明代的皇帝來說,一旦事情嚴重化,爲了平息文官集團的憤怒,宦官又會被第一個扔出來,承擔天下人的唾罵,自身也絲毫無損。經過這一番折騰,文官勢力被壓制,皇帝也展現了自己的權威,宦官沒了就再換一個,何樂而不爲呢?

關於一個問題,明代後期雖然出現了許多的權勢熏天的大太監,但是他們的權力從來沒有脫離過皇權。他們的一切作爲,皇帝都看在眼中,甚至可以認爲這些都是皇帝默許的行爲。例如說劉瑾和魏忠賢,其人都已經囂張跋扈到自稱九千歲,但是他們誰都不敢動哪怕是一點覬覦皇權的念頭。

朱元璋死後明朝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明朝爲何要重新啓用宦官勢力? 第7張

三、總結:

史書之中對於明朝的滅亡,經常出現宦官亂政,造成了明朝的滅亡的論調。

但是也有論調認爲明朝的滅亡,元兇應該是東林黨人。東林黨人只顧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眼高手低,只會清流批評,而治國無能。甚至有人認爲崇禎皇帝除掉魏忠賢反而導致東林黨無人制約,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宦官專權在一定程度上是明代皇帝迫不得已的選擇,在明代,因爲朱元璋徹底廢除了相權,皇權的過度加強和文官勢力的崛起,導致皇帝必然需要一個忠於自己的勢力從中加以制衡。當這一個實力尾大不掉時,明代皇帝選擇再建一個忠於自己的勢力,從而保證皇權的穩固。

而明代的錦衣衛、東廠、西廠的建立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