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漢時期項羽爲何沒有選擇稱王?

秦漢時期項羽爲何沒有選擇稱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生於亂世,成長於一個沒落的貴族世家,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滅秦之後,項羽想通過分封諸侯確立新的政治秩序。可惜他沒有采用衆人協商或盟約討論的組織形式,而是按照個人意志分封十八諸侯王,自立西楚霸王,尊楚懷王熊心爲義帝。項羽深受楚國貴族生活影響,試圖恢復戰國時代的政治格局,實現天下太平的理想主義。

秦漢時期項羽爲何沒有選擇稱王?

戲亭分封之前,他最在乎的就是如何封賞劉邦。鴻門宴後,項羽覺察劉邦非等閒之輩。擔心要是讓劉邦如願做了關中王,其野心會越來越大。不管怎樣,劉邦確實是第一個進入咸陽的功臣,而且鴻門宴上已盡釋前嫌,封賞劉邦不當,自己會承擔違背盟約的責任,爲天下人恥笑。更重要的是怕會引起諸侯不滿,從而背信棄義。遂與范增商議變通,封劉邦爲漢王,統領巴蜀各郡。名義上遵守楚懷王之約,同時也是對劉邦最大的限制。

項羽分封諸侯也是用心良苦,化整爲零,以達到遏制目的。其中分封三秦、三齊就是項羽的高明絕招。既分化了地方諸侯實力,又可打壓劉邦與田榮的潛在野心。但事與願違,最終還是給了他們各個擊破的機會。此爲後話。

項羽作爲秦末叱吒風雲的蓋世英雄,心理上卻有着狹隘的戀鄉情結。當初分封諸侯時,有高人韓生建議他關中稱王,立國咸陽,主宰萬里山河。長安山河爲憑,攻守自如。而他卻無動於衷,自封西楚霸王,一心想着衣錦還鄉,榮歸故里。說明其缺乏深謀遠慮的政治智慧。古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誰佔據關中,就擁有奪取天下的戰略控制權……

縱觀秦漢隋唐,莫不如此。

丟失關中優勢地利的項羽把自己置於腹背受敵的險境。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四面開闊,無險可守,最終失陷。項羽率性而爲的做派最終葬送了自己的人生霸業。

前206年4月,諸侯罷兵,各就封國。項羽回到彭城,去做他的西楚霸王。劉邦受封漢王,入漢中。由於利益分配不均,許多人心懷異志,蓄謀反叛。

此時的項羽相當於聯合國祕書長角色。後人常以項羽分封不公做文章,世界上的事情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對於那些擁有實力的政治強人來說,不可能做到平起平坐,即使王中王西楚霸王也無法有效節制他們。

項羽作爲反秦鬥爭的領軍人物,天下敬仰,已是公論,可是後續遺留問題層出不窮。假以時日,他如果能夠當機立斷,乘勢而爲,關中稱王,完成建國大業,重塑天下,維護政治秩序,未嘗不可。

他自以爲是的分封方案很快引起天下諸侯紛爭。分封諸侯不久,田榮、彭越等人起兵反叛製造了北方危機。蓄謀已久的漢王劉邦以詭詐方式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戰還定三秦。開始戰略東征,挑起奪取天下的戰爭。

項羽這位馳騁疆場,叱吒風雲的英雄最終爲四方征戰而拖垮自己。其屬下原本不乏謀臣良將,由於其剛愎自用,缺乏識人慧眼容人之量。導致韓信擇主,張良附漢,陳平離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到了垓下之圍,四面楚歌,天地一片蒼茫。縱觀其軍事實力由盛而衰的過程,驗證了戰役上的常勝將軍無法挽救戰略上的重大失誤。最終敗在了自稱“吾寧鬥智,不能鬥力”的劉邦手中。

秦漢時期項羽爲何沒有選擇稱王? 第2張

爲人處事方面,項羽不夠大度。對自己不滿的人,常常以勢相逼,最終弄成一盤散沙。最初起兵時的楚軍先鋒英布在滅秦後被封爲九江王,屬親信派系。因其地盤縮小心懷不滿,項羽北上平叛田榮時,他稱病未出。甚至劉邦率領大軍圍攻楚都彭城時,也沒有率軍援助作壁上觀。項羽遂生怨恨,派員問責,他心有不安。在劉邦說客唆使下殺掉使者投奔漢王。項羽聞訊一怒之下,滅其妻子,二者反目爲仇。

英布是楚軍陣營中先期分裂的實力人物。這一分化,是項羽與鄰關係上霸權主義政策的失誤和劉邦統戰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楚漢對峙的力量,由此發生有利於劉邦的重大變化。前203年冬,英布與漢將劉賈入九江,策反西楚大司馬周殷。對於楚軍而言,無異釜底抽薪。

(四)垓下悲歌

背盟突襲。

話說鴻門宴後,項羽領軍向西,立有功衆將爲諸侯王。可惜分封並沒有消除諸侯割據紛爭的混亂局面。戰爭不久再度爆發。漢王劉邦趁機進入關中,開闢根據地,建立大本營。接着領兵東征,遠襲彭城。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今河南境內)相互攻殺兩年多,相持不下。公元前203年8月,項羽因腹背受敵,難以爲繼,被迫與劉邦訂立合約,平分天下。以鴻溝(古運河名,位於今河南滎陽東)爲界,東歸楚,西屬漢。

9月,項羽按約定引軍東歸,欲重振旗鼓。劉邦採納張良、陳平之計,撕毀鴻溝合約,乘項羽不備,突然發動戰略追擊。項羽隨即殺了個回馬槍,漢軍大敗。劉邦自知不是項羽對手,只好割地封王,爭取韓信、彭越、英布諸侯出兵相助,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項羽被迫退往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

雙方在此進行了最後一場大決戰——垓下之戰。意味着轟轟烈烈的楚漢之爭即將落下帷幕。歷史彷彿開了一個玩笑,此時漢軍擁兵40萬之衆,楚軍僅10萬疲憊之師。與當年鴻門宴時楚漢雙方兵力截然相反。

費盡心機分封諸王的劉邦終於完成戰略部署。爲了萬無一失,正面攻擊之外,仍然採取攻心戰——四面楚歌,導致楚部軍心渙散。笑傲江湖的項羽面眼前對兵少糧絕的淒涼景象,不由得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左右熱淚縱橫。是爲兒女情長。虞姬和歌舞劍,歌罷自刎,與項羽永訣。英雄末路,美人凋零。楚霸王全趕上了。

秦漢時期項羽爲何沒有選擇稱王? 第3張

末了,項羽率翻身上馬,率800勇士向南突出重圍,漢將灌嬰率5000騎兵追擊不捨。項羽渡過淮河時,僅剩百餘隨從。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臨終,項羽率28騎呼嘯衝鋒,斬將砍旗,退往烏江西岸。生命最後關頭仍然彰顯了勢不可當的豪邁氣魄。

英雄末路的項羽,至死也不太明白其失敗的原因。

他在彌留之地得出結論:“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毅然拒絕烏江亭長擺渡相救。贈送烏騅寶馬之後,轉身殺敵數百,拔劍自刎,慷慨赴死。以剛烈、詼諧而幼稚的方式爲生命畫上一個悲壯的句號。

以項羽爲首的西楚政權興衰匆匆。從揮戈天下銳不可當,到兵敗如山不過短短8年時間。他忘記了軍事從屬於政治,軍事優勢無法超脫政治鬥爭。31歲的項羽如一顆流星轟然墜落。支持自己奮鬥的故鄉情懷精神支柱已經崩塌,貴族出身的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更不可能投降對手劉邦苟且偷生。

西楚霸王項羽的敗亡,成就了大漢崛起千古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