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對於如何治理好國家,宰相姜公輔有哪些看法與見解?

對於如何治理好國家,宰相姜公輔有哪些看法與見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姜公輔(730-805年),字德文,愛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祖籍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唐朝時期宰相、“南安四賢”之一。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出身九真姜氏。進士及第,起家校書郎,授右拾遺。召入翰林學士、京兆戶曹參軍。頗有才幹和器識,敢於言事,深得唐德宗信任。建中四年,發生涇原兵變和朱泚之亂。姜公輔護駕獻策有功,授諫議大夫、同平章事。言辭觸怒皇帝,罷爲太子右庶子,再貶泉州別駕。唐順宗即位,授吉州刺史,未及上任,卒於泉州九日山,追贈禮部尚書。

姜公輔的對策,對於君道治道,對於如何治理好國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和見解,主要內容有以下數條:

一是以堯舜禹湯爲君主的榜樣。對策開門見山,首謂:“臣聞堯舜之馭寓也,以至理理萬邦,以美利利天下。百姓猶懼其未化也,萬邦猶懼其未安也,乃復設謗木,詢讜議,不敢滿假,不敢荒寧。……臣聞禹稱善人,不善者遠矣。……夫中於道者,易以興化;失其道者,難以從宜。事爽其分,則一毫以乖;事審其分,則殊途同歸。計歲者非一時而可用,致理者非一日而成功,但立法於制事之初,望化於經年之外,使損益鑑於興替,寒暑漸於春秋,何憂不均理於羲軒,同光於堯舜?”相傳堯舜時在交通要道豎立木牌,讓臣民在其上寫諫言,此木牌稱爲謗木,又稱誹謗木或華表木。姜公輔希望德宗效法堯舜禹湯,行正道,納正言,近善人,遠奸佞,如此方可使君民同心,上下一德,從而達到國大治、民大安的目的。

對於如何治理好國家,宰相姜公輔有哪些看法與見解?

二是認爲戎狄輕而寡信,貪得無厭,對之難以禮義和,恩澤撫;主張充實國力,加強國防,發展經濟,廣攬人才。只要國家強大,則不必以邊患爲慮。姜公輔在這裏是從“內諸夏而外夷狄”的立場、觀點出發,提出對待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的政策和方針,暴露了儒家的大漢族主義思想。《左傳·閔公元年》載管敬仲言於齊侯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左傳·襄公四年》載晉侯的話說:“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這此言論,代表了儒家的一貫看法。姜公輔受“內諸夏而外夷狄”思想的影響,所以也宣場起“戎狄輕而寡信,貪而無親”來了,不足爲怪。他主張發展生產,加強國防,並提出了類似屯兵、屯田的具體措施,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

三是提倡禮義,實行富民政策,利用厚生,與民休息,廣庶類,勤農桑,崇教化,重賢才。“夫奸邪生於豪傑,廉恥生於禮義。禮義立,熟有不恥且格乎?衣食足,孰有背義趨利者乎?臣以爲遂其富利之業,申其仁義之利,則外戶不扃矣。”儒家認爲人民生活富足是進行禮樂教化和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富而後教,才易於使人向善,遵禮守法,收以良好的效果。孔子曾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7]。《論語·子路》篇記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顯然,姜公輔直接繼承了這一思想。孔子之後,孟子、荀子等人都主張先富後教。

對於如何治理好國家,宰相姜公輔有哪些看法與見解? 第2張

四是讚揚德宗厚德載物,恩澤被及草木禽獸,誠爲德政。例如,“捐金玉於江湖,反珍奇於藪澤”,就是指德宗罷貢獻,放舞象,出鷹犬等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減輕人民的負擔,而且具有維護生態平衡的環境倫理學意義,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姜公輔又引《詩經·大雅》所說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希望德宗慎終如始,貫徹到底。言辭雖然委婉,意思卻很明確,頌揚之中,隱含警告。可惜德宗並沒有認真聽取姜公輔的規諫,有始無終,竟把國家政局搞得一塌糊塗。姜公輔的警告,果不幸而言中!

從思想行事來看,姜公輔屬於儒家學派是無可置疑的。但他和當時安南大多數文人學者一樣,信奉三教同源之說,對佛教和道教都有好感,並不採取排斥態度。《新唐書·姜公輔列傳》記載:“陸贄爲相,公輔數求官。贄密謂曰:‘竇丞相嘗言,爲公擬官屢矣,上輒不悅。’公輔懼,請爲道士。”安南文人學者一般認爲,進可以儒術應世,退可以道術養身,儒道兩家是相通的,各有各的長處和適用範圍。看來姜公輔也信奉並且實行這樣的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