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代連皇帝都做不了的天下第一等事他做成了

明代連皇帝都做不了的天下第一等事他做成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陽明出生於浙江餘姚的一個顯赫的官宦人家,向上可以追溯到晉代著名的琅琊王氏,算是東晉時期人稱“王與馬共天下”的宰相王導的後裔。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狀元,官至吏部尚書。

明代連皇帝都做不了的天下第一等事他做成了

網絡配圖

  據說,王陽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夢見穿着紅色衣服的神人踩着雲將孩子送到,抱到她的手上。夢醒後,就聽見新生幼兒的啼聲了。鄉里人傳說着這個夢,把王陽明出生的樓稱爲“瑞雲樓”。後來,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移居,離開餘姚,來到浙江紹興府城。

  十一歲那年,王陽明隨祖父來到北京。少年時期的王陽明就已表現出一般少年少有的豪邁。他十二歲時的一首詩,是這樣寫的:“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有眼如天,真是氣魄不凡。十五歲時,他開始習練騎射,經常被父親責罵爲“狂妄”。大概是因爲心有旁騖,王陽明的科舉不 算是特別順利的。儘管天資聰穎,二十一歲就中了舉人,但此後兩次參加會試都沒有成功,直到二十八歲那年,王陽明考中進士,步入仕途。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王陽明曾問老師,何爲天下第一等事?老師說:“讀書登第。你的父親是狀元,你好好學你的父親。”結果他說:“也許不是,也許是讀書做聖賢。”他父親王華聽了以後,很高興,也很震撼。王陽明心裏的聖賢是什麼樣的,我們很難說,但他認爲做聖賢就是天下第一等事,這是他的志向。

明代連皇帝都做不了的天下第一等事他做成了 第2張

網絡配圖

  王陽明的宦途並不十分順利。他在正德年間因爲得罪宦官劉瑾被貶謫,嘉靖年間則因爲受到在朝大臣的排擠而鬱郁不得志,最後死的時候還不準其爵位世襲。不過,仕途不是王陽明的終極追求,他將自己的心靈寄託到了思想領域。

  王陽明不是一個離羣索居、冥思苦想的哲學家,他同時是政治家和軍事家。正如他曾經對學生說過,人如果只知道靜養,臨事便未必能立得住。

  他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寧靜存心的狀態,在王陽明看來,只是定得住氣,而且會滋生喜靜厭動的毛病。相反,王陽明注重在事上磨鍊,而正是這種在事上磨鍊的精神,最終成就了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成熟。

明代連皇帝都做不了的天下第一等事他做成了 第3張

網絡配圖

  “致良知”三個字,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命題。什麼是良知呢?王陽明自己曾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良知即是非之心,是認識的根源、是非的標準。

  王陽明用很淺近的比喻告訴人們,當你見到一個小孩子掉入井中的時候,那種油然而生的惻隱之心,便是良知。在早年,王陽明還認爲,因爲人經常會遇到有私意的障 礙,因此須有“致知格物之功”來戰勝私意,來使良知不再受到阻礙,可以充塞流行。正德十六年以後,王陽明便獨提“致良知”,認爲這三個字不但揭示本體,而 且是修行的功夫。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