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空前絕後:誰以史上太監身份被任命爲顧命大臣?

空前絕後:誰以史上太監身份被任命爲顧命大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劇《萬曆首輔張居正》曾在電視上的熱播,引發了新一波追覓中國古史的高潮,不過那次是由“清史熱”轉變爲了“明史熱”。該劇中,除第一主角張居正而外,還有一個人物上鏡率頗高,他便是大太監馮保。通過電視劇學習歷史,此途在文化快餐化時代頗受青睞,但若能將藝術化的“歷史”與真實歷史相結合,或許效果更佳。其實,熒幕下的馮保,同樣有着不少看點。

馮保發跡很早。早在萬曆皇帝的爺爺嘉靖皇帝時代,他就已經在宦官圈子中享有響噹噹的名氣了。當時他的官職是司禮監秉筆太監,這屬於宦官中的最上層。隆慶皇帝在位期間,馮保權力進一步擴張,又提督東廠併兼掌御馬監事。在明代宦官系統中,得以管理特務機構——東廠,算是坐上宦官中的第二把交椅了。《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對明皇宮頂級宦官作有這樣的比喻:“掌印秩尊,視元輔;掌東廠權重,視總憲次輔。”即是說,掌印太監如內閣中的首席大學士,爲元輔之任;提督東廠太監權力巨大,相當於閣臣中的次輔。由此看來,馮保離權力巔峯僅有一步之遙了。然而就是這小小的一步,讓他走得頗爲鬱悶,頗爲坎坷。後來,掌印太監空缺。緣照前例,馮保理所當然應該晉級,但他卻沒有得到這個待遇。很明顯,隆慶皇帝並不喜歡他。受萬歲爺的影響,時任內閣首輔的高拱也決定把這個肥缺讓給他人。此後,馮保的兩個下屬太監陳洪與孟衝,先後越過他而當上了宦官的大掌櫃。馮保心知肚明,這一切都是高拱的蓄意安排。自此,馮保對高拱產生了仇恨,想將其扳倒。

其實,嫌高拱礙眼的權勢人物,不止馮保一個,就連高拱的副手、內閣次輔張居正都覺得他礙事。高拱是個拔萃能幹的宰相,不過他的光輝形象實在太耀眼太熾烈了,以至於顯得其手下個個都過於庸碌笨拙。高拱的專權終於迫使宦官“次輔”馮保與閣臣次輔張居正同病相憐並結成親密的利益聯盟。他們暗自尋求機會,時刻準備將高拱這棵大樹連根拔起。隆慶六年(1572年),隆慶皇帝龍體欠安,恐將不久於人世。馮保祕密告知張居正,希望他按照他們的意願草擬皇帝遺詔,以防不測。但他們二人的保密工作沒做好,竟爲高拱覺察,張居正被高拱斥責得滿臉通紅,只有低頭謝罪的份兒。這年五月,隆慶皇帝的駕崩,徹底改變了明王朝中樞集團的成員結構。

古代的任何宦官,但凡掌權干政,就必定會依附皇室,尋求穩固的後臺,馮保亦不例外。接替隆慶皇帝御宇的就是年幼的萬曆皇帝。當時萬曆的嫡母陳皇后與生母李貴妃同在。按制,陳後當晉升皇太后,但馮保卻認爲當行兩宮太后並尊,即在尊陳後爲太后的同時,也要踐行“母以子貴”原則,尊奉李貴妃爲太后。已和馮保穿一條褲子的張居正對此雙手贊同。在張次輔的主持下,陳後尊爲“仁聖皇太后”,李後尊爲“慈聖皇太后”。帝王登基便踐行嫡庶母並尊之制,這是空前的,可謂張居正與馮保的一項宮廷制度革新。從此,李太后就成爲了馮保、張居正在皇宮中的遮風大樹。

空前絕後:誰以史上太監身份被任命爲顧命大臣?

馮保趕跑掌印太監孟衝後,竟又“矯遺詔令與閣臣同受顧命”。馮保與內閣宰輔高拱、張居正、高儀等一同成了萬曆皇帝的顧命大臣。有了這一政治頭銜,馮保便可堂而皇之地去幹預朝政,比肩閣臣。宦官搖變顧命臣,這在中國兩千年帝制史上絕對是空前絕後的。堪稱奇景。在李太后的暗自支持下,馮、張二人終於實現扳倒高拱的政治願。張居正接替高拱而爲內閣首輔,自此他便正式拉開了轟轟烈烈的張居正變法序幕。因得宜於李太后與大內總管馮保的共同支持,張居正成爲如李國文先生所說的“中國唯一沒有什麼阻難,順風順水的改革家”。張居正被後世譽爲“救時宰相”,他的系統改革在歷史上曾產生重大作用,堪比北宋王安石改革。

爲了幫扶張居正改革,馮保嚴格約束部屬,盡一切可能爲張居正行事開綠燈,不惜自貶以爲張居正保駕護航。據時人沈德符記載,馮保約束親屬、下屬頗爲嚴苛。他的侄子馮邦寧在長安仗勢欺人,張居正猶豫不知該如何處理,便把皮球踢給了馮保。馮保不顧私情,杖責馮邦寧四十大板,並將其革職。爲保證變法的順利開展,張居正曾請求馮保“裁抑其黨,毋與六部事”,馮保同樣做到了。馮保的做法惹惱了他的黨羽,那些頭面宦官從此漸漸“怨居正”,並“心不附保”。在張居正丁憂問題上,馮保堅定地支持奪情,以防止張居正去權而導致變革流產。中國古代奉行百善孝爲先的道德規範,官員在朝爲官,父母去世,必須要去官而守孝三年,以顯示孝順。按照傳統思維,一個人對父母不孝,也必然對君主不忠。去官守孝是爲“丁憂”。但凡事都不可絕對化,若離開某位當行丁憂官員便會出大變故,此種特殊情況之下,可免除丁憂,是爲“奪情”。

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的老父親病逝。在明中期,官員奪情幾乎已不存在,也就是說,不論多麼重要的政治角色,只要需要丁憂,其必須踐行之。張居正身爲首輔,理當做出表率。但當時的變法活動正如火如荼展開,反變法勢力也伺機對改革派進行瘋狂反撲,情勢根本不允許張居正去職丁憂。而張居正本人也希望朝廷准許他奪情。自古忠孝難兩全,他欲以一番宏偉事業來提振大明,並也藉此告慰亡父之靈。據《張文忠公全集》所載,翰林院編修吳中行見張居正希翼奪情而借天象罵其爲“忘親貪位者”。這使張居正左右爲難。關鍵時刻,還是馮保站出來,幫助張首輔解決了困惑。《罪罹錄·張居正》記載,馮保力主張居正奪情,他的勸說令張居正感覺到“身退政必紛,更費補救”。最後鑑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和馮保的堅持,李太后與皇帝兩宮決定挽留張居正,以使其安心主持變法活動。張居正是如願了,可馮保的處境卻更加困難。那些反對派紛紛把口水唾向了馮保的頭上。身爲空前的宦官顧命大臣,馮保亦關注幼小皇帝的成長與成熟。張居正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自命帝師,教育起小皇帝來自然遊刃有餘。而馮保則在日常行爲上規範萬曆,促其茁壯成長。

作爲馮保的保護傘,慈聖李太后對皇兒不僅有“慈”,還有“嚴”。有了太后的支持和庇護,馮保在小皇帝面前也顯得頗爲神氣。他“內倚太后,外倚居正”,萬曆見了馮保都有幾分膽怵,就像以往正統皇帝呼喚大太監王振爲“先生”一樣,萬曆也避馮保之名諱,尊稱其爲“大伴”。萬曆在宮中與小宦官們玩耍之時,只要一見到馮保的身影,便立馬“正襟危坐”,抓緊收斂起調皮狀。宮中有兩個小宦官很受小皇帝寵信,名日孫海、客用。孫客二人經常在夜晚引導萬曆遊樂嬉戲,馮保發現此狀後,將其上稟李太后,等於去告皇帝的狀。李太后不僅切責萬曆,還令其長跪於地以反思己過。

有一次,張居正向小皇帝進獻白蓮和雙白燕,也被馮保以“主上衝年,不可以異物啓玩好”爲由拒絕。對於馮保的良苦用心,萬曆皇帝是不可完全理解的,直覺告訴他張居正和馮保聯合束縛他,使他聖威大減,這爲萬曆以後懲治馮張埋下了伏筆。儘管馮保政治立場堅定,但也熱衷於聚斂金銀財寶。御用監的採購物品他敢往自家搬,就是籍沒罪犯的家產,他也會先過一遍自己的法眼,把最值錢的據爲己有。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當時就藏在馮保的私人寶庫中。就連張居正,都會不時差兒子去討好馮保一番。萬曆皇帝曾多次賞賜牙章圖像於馮保,上面刻有“光明正大”、“爾惟鹽梅”、“汝作舟楫”、“魚水相逢”、“風雲際會”等,以示優待與寵信。仗着皇帝與內閣首輔的尊重與敬奉,馮保驕橫之態也頻頻顯露。到最後,竟達到了“即帝有所賞罰,非出保口,無敢行者”的地步。

空前絕後:誰以史上太監身份被任命爲顧命大臣? 第2張

萬曆十年(1582年),一代名相張居正與世長辭。內閣首輔與宦官“首輔”之間的親善聯盟至此瓦解,馮保失去了內閣中分量最重的政治夥伴。而與此同時,那些曾經遭到馮保排擠與壓抑的宦官也開始重新擡頭,在這些非議馮保的宦官的慫恿下,已親政的萬曆皇帝終於決定要清算馮保。馮保被抄家,他本人也被髮配至南京,最後死於此地。萬曆皇帝曾在李太后面前感慨:“年來無恥臣僚,盡貨以獻張、馮二家。”看來,張居正與馮保步調頗爲一致,同居高位且皆熱衷於斂財,這對功勳卓著的政治人物得以在貪腐路上並肩齊驅,可謂臭味相投。馮保以閹豎之身而爲顧命大臣,他因此取得名正言順的干政權力,這原本已是一件天字號奇聞。而在他身處權力顛峯之時,還能夠真心誠意地支持鐵腕宰輔張居正暢行變法,更堪稱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