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說“明亡於嘉靖”?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

爲什麼說“明亡於嘉靖”?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嘉靖帝可謂是一個“大孝子”,這在世人眼裏,無疑是件很值得稱道的事情。可惜的是嘉靖帝的“孝順”卻沒能給他帶來好運氣,反而引發了大麻煩,甚至導致明朝滑入頹敗的列車道。

正德十六年,不到30歲的武宗皇帝駕崩。因其沒有子嗣,首輔楊廷和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讓14歲的朱厚熜過繼給他的伯父孝宗皇帝。這樣,朱厚熜將以孝宗的兒子、武宗的弟弟身份來嗣位,這種做法叫承祧。爲了能順利當上皇帝,朱厚熜是滿口答應了,因爲他很明白,如果不答應,他就永遠只能是一介藩王,而且還很有可能是一位因參與過“皇位競爭”,而在新皇登基後“無疾而終”的藩王。

爲什麼說“明亡於嘉靖”?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

網絡配圖

在朱厚熜的心裏,始終把“過繼”當成是權宜之計,堅決打算“繼統不繼嗣”。於是在登基後第六天,他就下詔讓羣臣們討論如何追封親生父母的尊號。當有人提起“承祧”的原則時,他便拉下臉來狡辯說:“孝宗本是朕的伯父,興獻王本是朕的生父,生父就是生父,伯父就是伯父,這是上天的旨意,怎麼能隨意改變呢?”此後,圍繞這個問題,嘉靖皇帝與以首輔楊廷和爲首的大臣們進行了不屈不撓無休無止的鬥爭。

這場“持久戰”一直鬥到了嘉靖三年正月,歷時三年半之久。最終,嘉靖皇帝得到了新科狀元桂萼與張璁兩人的支持,從而取得了突破性的勝利,成功追尊生父爲“興獻帝”,後又加封爲“獻皇帝”,生母爲“興國皇太后”,改稱孝宗敬皇帝爲“皇伯考”。內閣首輔楊廷和眼看局面無法挽回,憤而辭職。這就是明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禮議”。

然而大禮議並未因首輔的去職而停止,反而越演越烈。有了桂萼與張璁兩人的支持,嘉靖帝的態度變得非常強硬。桂萼、張璁兩人迅速升官,先後被調往南京任刑部主事。這兩人到南京後,充分領會到了領導的意圖,迅速聚集了一批人,就大禮議一案繼續給皇上寫奏章,導致內閣大臣的集體辭職。

其後,嘉靖帝在朝會上宣佈改父親興獻王的封諡“本生皇考興獻帝”爲“恭穆皇帝”,朝堂上一時輿論大譁,爭論不止,但嘉靖帝對爭論充耳不聞,執意維持父親爲“恭穆皇帝”的決定。

爲什麼說“明亡於嘉靖”?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 第2張

網絡配圖

朝會之後,京城各大衙門129名官員聚集在左順門前伏跪請願。這些官員中有內閣大臣、六部尚書,也有給事中、翰林學士等,都是朝廷棟樑之材。他們從早上七點跪到了下午一點,不肯散去,以此來請求嘉靖帝收回成命。嘉靖帝非但不聽羣臣的意見,還派出錦衣衛前來鎮壓,捕捉了領頭的8個人。儘管如此,仍有不肯退去的官員們聚集在左順門前大哭,聲震內廷。

事情鬧到如此地步,嘉靖帝仍然堅持不讓步。暴怒之下,他下令將所有伏跪請願的官員全關進了錦衣衛大獄。兩天後,下旨廷杖了所有參與人員。十天後,又下令將領頭的人進行了二次廷杖。

這次大禮議之爭,嘉靖帝以皇權威懾羣臣,取得了全面勝利。共有18名官員死於酷刑之下,180多人被貶職廢黜,8人永遠充軍,永不赦回。嘉靖十七年九月,興獻帝被追尊爲“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的牌位請入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爲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終於塵埃落定。

但大禮議事件產生了許多嚴重的後果。

爲什麼說“明亡於嘉靖”?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 第3張

網絡配圖

朝野上下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議禮上,政治、經濟工作幾近癱瘓。

議禮中,順着嘉靖帝的意願就可飛黃騰達,逆其意則被貶被殺,因此釀成了一股嚴重的諂媚之風。

而議禮中的統嗣之爭,又逐漸吹起了黨爭的暴風,歷史上唐末牛李黨爭的局面,在換了一個馬甲後,於明朝重新登場。

更重要的是,明朝在內閣設立後逐漸被約束住的皇權,再一次露出了他猙獰面容,撕開了被粉飾出來、垂拱而治的虛妄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