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鹽商張士誠從政 商人也可以得民心

鹽商張士誠從政 商人也可以得民心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政治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張士誠率領主力軍進駐平江,把平江改名爲隆平府。接着,張士誠定都隆平府,把承天寺改建成王宮,並設立了省、院、六部等行政機構,任命李行素爲丞相,張士德爲平章,蔣輝爲右丞,潘元明爲左丞,史文炳爲樞密院同知,周仁爲隆平太守。至此,代表廣大下層鹽民利益的大周政權初具規模。 鹽民出身的張士誠,十分了解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因此,在他執政的前期,勵精圖治,致力於革除元朝的弊政。

鹽商張士誠從政 商人也可以得民心
 

元朝末年,土地兼併現象嚴重。江南地區的農民除了要向官府繳納各樣賦稅之外,每年還要向田主繳納額外的附加糧和絲綢,甚至要代替田主服徭役。在蒙漢地主的層層盤剝之下,下層百姓貧者愈貧,生活窘迫。[5] 在大周政權初創之時,張士誠就下令廢除元朝施加在農民和鹽民頭上的苛捐雜稅。爲了促進農業發展,至正十四年三月(1354年),張士誠頒佈《州縣務農桑令》,詔令上說:“元氏之亂多在民窮,夫獨其君之不仁哉!良以有司,不宣德意,妄立科條,志在肥家,不恤民隱。百姓求生無路,引義不能,遂至崩解。餘起兵之意,誠欲出生民於塗炭。予所在,以安全食爲民之天,農桑爲民事之本,有土有財只在利導,既富且教尤要提撕。令下之日,務曲體餘衷,相機度宜,俾處處有生養之具,毋徒以文具相塗飾也。用命慎擇長吏,嗣後以民生登耗爲殿最。”

經濟張士誠派軍隊與當地農民一起,開墾隆平府城外的南園和兩片荒地,全部種植糧食作物,並減免當地農民一年的賦稅;大周政權取消了農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賦稅,並把當年四成賦稅返還給農民,把地主和富戶的糧食衣物賜給貧民和老年人;在郡和縣兩級行政區分別設立勸農使和勸農慰,帶領當地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桑;在隆平府,張士誠命人把承天寺的銅佛融化,鑄造“天佑通寶”,取代元順帝發行的至正鈔在江浙地區流通,有效地穩定了江浙地區的物價和市場。張士誠的一系列鼓勵農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各地流民紛紛返鄉,重建家園。

文化教育爲了發展教育,整飭民風,張士誠頒佈了《州縣興學校令》,張士誠人爲“風化之本系人倫,賢才之興關學校。今者豪傑並起,相與背叛,良由父子、夫婦、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義不明,廉恥道喪,王綱解紐,實在於斯。凡屬州縣,聿稽前典,務選明博好禮之士,朝夕諷誦以修明倫序,以興起賢能。”定都隆平府後,張士誠在統治區內繼續推行經濟和文教改革。[15] 張士誠在隆平府設立學士員,開辦弘文館,招納“將吏子弟、民間俊秀”,入學者的日常飲食和津貼都由大周政權提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十五年(1365年),張士誠在江浙地區先後兩次舉行鄉試,遴選了一批優秀的讀書人入仕;設立禮賢館,廣徠四方文士,江浙一帶的知識分子紛紛前來投靠,施耐庵、羅貫中、陳基、陳維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張士誠帳下任職,爲其出謀劃策。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