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碧蹄館之敗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明軍真的遭受大敗了嗎

碧蹄館之敗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明軍真的遭受大敗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二十四日的碧蹄館會戰,明朝言官指着鼻子罵,說這一仗損兵折將,喪師辱國;日本的史學家也扯着嗓子嚷,說“戰國英雄”圍殲了大明“十萬鐵騎”。然而史實果真如此嗎?

碧蹄館之敗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明軍真的遭受大敗了嗎

戰鬥的前奏只有一個字—爽。本來,“倭酋”豐臣秀吉吹牛皮,一年滅朝鮮,三年滅明朝,五年征服世界。朝鮮人也不爭氣,被日軍砍得東倒西歪。誰知平壤會戰一聲炮響,大明虎師從天而降,於是,無數日軍沒了命。接着,東亞戰爭史上最奇特的一幕出現了,大明軍隊打到哪裏,哪裏的日軍就立刻撒丫子逃,甚至大明軍隊還沒到,日軍就已經沒了影,漫山遍野的朝鮮戰場,一個或者幾個明軍斬俘幾十甚至幾百日軍,是每天都會出現的場景。而且,追擊的明軍總數不到五萬,逃命的日軍總數不下20萬。

彼時明軍的統領是遼東提督李如鬆,在節節勝利的形勢面前,他得意揚揚地下令:全軍火速開進,快速追擊。直到1593年一月二十四日。

這天,起初的一切都很平常,明軍的大部隊越過“三八線”,渡過臨津江,分路追擊斬殺逃命的日軍,並且向着一個大目標—收復王京(今首爾)挺進。那裏有日軍殘存的五萬部隊,把他們趕盡殺絕,是所向披靡的李如鬆及數萬明軍共同的夢想。

可滿懷夢想的他們忽略了一件事:明軍突進過快,糧食彈藥供應不上不說,朝鮮地區窮得掉渣,連戰馬的草料都無法保證,長久下去,彈盡糧絕的明軍很可能不戰自潰。對此,李如鬆應對明確:速戰速決。

兔子急了還會咬人,更何況是被逼到死亡邊緣的日軍。於是,在王京城下,日軍瞪起血紅的眼睛,默默地刨陷阱,等着追擊上來的明軍摔慘,然後好撲上來咬一口。明軍很快就接到了觀察哨報告,說臨津江南發現數千日軍散兵,正愁撈不到仗打的將士們興奮了,先鋒查大受火速出擊。第二天,苦苦等待戰報的李如鬆得到了他期待已久的消息—殲敵600,敵大潰,查大受正火速向王京開進。

春風得意的李如鬆立即做出了判斷:日軍徹底崩潰了,收復王京,將兵不血刃……於是,2000騎兵跟着李如鬆,沿臨津江向王京進發,一路上到處是倒斃的日軍屍首。走到距離王京90裏的馬山館時,李如鬆的戰馬長嘶一聲,奮起前蹄,險些將他顛下馬來。

李如鬆想起了平壤戰役時也是戰馬突然長嘶,奮起前蹄,然後,一顆日軍的火槍子彈擦着他的頭皮飛了過去……稍作思慮的李如鬆轉過頭,對副將楊元下了一道命令:“我帶1000人先行,你隨後跟進。”

彼時,距離李如鬆30裏的碧蹄館,一場地獄般的苦戰正在進行。查大受打瘋了,沿臨津江狂奔,一路追一路打,卻見日軍越打越多,殺到碧蹄館才發現,這是四萬名全副武裝、恭候已久的日軍主力。

碧蹄館之敗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明軍真的遭受大敗了嗎 第2張

兵力處於嚴重劣勢且彈藥給養嚴重不足的3000明軍,冷靜地結陣、佈防,密集的戰車環繞成工事,冰冷的佛朗機炮口指向敵人的前沿。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天一夜,佔據地利優勢和兵力絕對優勢的兩萬日軍,竟然死活衝不開明軍的防禦,於是日軍總司令決定拼消耗。

突然,一支明軍騎兵衝開日軍的外圍包圍圈,殺了進來。查大受定睛一看,衝進來的是李如鬆,外帶他的1000近衛騎兵。接着,李如鬆鋼刀出鞘,發佈了一條讓戰場上所有人瞠目結舌的命令:全軍準備,向敵人發起反衝鋒!

很快,李如鬆找到了日軍的薄弱環節—左翼,重拳狠狠地打下去,日軍登時陣腳鬆動,死傷無數。趁此機會,4000明軍騎兵輪流衝鋒,交替掩護,終於在密密麻麻的包圍圈中撕開了一個求生的口子。一路衝殺間,明軍成功集結到了碧蹄館北的惠陰嶺,這是突圍道路的最後一道關口,衝過去,就可全身而退。可這也是一片險地,兩面是山谷,中間是稻田,騎兵的速度優勢根本無從發揮,可就在這時,日軍從側後殺來,斷掉了退路……而面前,日本三路大軍正圍逼過來。由此,造成了李如鬆後來寫給萬曆皇帝報告裏的一句動人心魄的情景:“圍匝數重。”

可“圍匝數重”還是給打了回來,最驚險的一刻,一位日軍將軍揮刀直襲李如鬆,幸好李如鬆的弟弟眼疾手快,將其一箭射殺。大難不死的明軍精神大振,奮勇抵抗,日軍的衝鋒終於又被打了回來。攻擊受挫不說,幾個日軍將領紛紛表示傷亡慘重,要求退出戰鬥。

碧蹄館之敗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明軍真的遭受大敗了嗎 第3張

日軍攻不進,明軍衝不出,戰爭再次陷入僵局。就在這時,外圍喊殺聲大起,楊元率援兵到了,日軍瞬間崩潰,爭相逃命。

16世紀中日之間最大規模的野戰落下帷幕,之後,日軍落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畏懼明軍如虎。不久後,明軍兵臨王京城下,12萬日軍面對四萬明軍,竟如縮頭烏龜般不敢出戰,最終不戰而逃,明軍兵不血刃收復王京。朝鮮戰爭第一階段就此結束。

戰爭結束了,口水卻沒完,遍查當時明朝言官的奏摺,大罵此戰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張口就說此戰明軍傷亡數萬。日本的某些歷史學家更是敢吹,明明是幾萬人被幾千人打跑,卻信口開河把中國的參戰人數說成十萬人。

於是,誤解、歪曲、吹牛,凝成了今天史書上的“碧蹄館之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