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孔子的弟子樊遲真的是一個小人嗎?

揭祕:孔子的弟子樊遲真的是一個小人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傳孔子前後招收過三千多名弟子,其中被認爲品學優秀的,有七十多人(有說七十七人,有說七十二人);孔子自己列過一個後來被稱爲“四科十哲”的弟子排行榜,榜中十人可謂優中之優。樊須,字子遲,也叫樊遲,因爲是在孔子結束周遊列國回到魯國後投到他門下的,因此未能躋身“四科十哲”行列。但從《論語》所載他跟孔子的親近關係看,樊遲是得到孔子賞識的弟子。因此,屬於七十多名品學優秀者之一。

儘管如此,樊遲也曾遭到孔子毫不客氣的斥責。字面上看起來,斥責措辭之嚴厲,比起罵宰予“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有過之而無不及。“朽木”“糞土”只是比喻的說法,而斥責樊遲的是“君子”的反義詞,是孔子最鄙視的“小人”。事情的起因是,樊遲想學習農業技術。先是說自己想學種糧食,孔子覺得意外,就委婉地告訴他:“我不如老農民。”接着,樊遲又說自己想學種蔬菜,這時孔子大概有點生氣了,告訴他:“我不如菜農。”樊遲走後,孔子很生氣,罵他是“小人”。

揭祕:孔子的弟子樊遲真的是一個小人嗎?

樊遲想要學習農業技術,孔子爲什麼罵他是小人呢?這是因爲,孔子認爲,在當時的形勢下,讓統治者懂得崇尚禮樂,講究道義,遵守信用,四面八方的百姓就會扶老攜幼前來投奔了,根本用不着學習種莊稼,種蔬菜。換言之,孔子辦學,是以培養向統治者傳播仁義禮智信之類治國思想的管理人才,不是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更不是培養農民。那麼,樊遲爲什麼想要學習種糧食、種蔬菜呢?清代學者劉寶楠提出一種解釋:因爲春秋時期,卿大夫實行世襲制,選拔賢能的選舉制度被廢棄了;賢能之人多沒有職位,因而沒有俸祿,無法養家餬口,只能自尋生存之道。近代學者錢穆提出另一種解釋,說樊遲想要效法神農、后稷“以稼穡教民”,也就是通過自身精通農業技術並向百姓傳播以獲得百姓的擁戴,最終達到教化百姓的目的。

這兩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從孔子的話看,樊遲學稼、學圃的直接原因是,想要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春秋是軍事時期,戰爭頻仍,兵燹不斷,人口銳減,大量土地無人耕種,出現了糧食不足的嚴重問題。樊遲的解決之道,是知識分子身體力行,放下身段,從事農業勞動。有點類似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知識分子下幹校,到農村去從事農業勞動。而孔子的解決辦法則是,通過改善政治環境,從外國吸引民衆,增加人口,解決勞動力問題。樊遲的辦法,思想境界很高,但不符合實用主義的標準,等於把自己變成了體力勞動者,只能解決自己一人或一家的問題;孔子的辦法,實際上就是躋身統治階級,目的是解決一國的糧食問題。說起來,孔子的追求挺高大上。

樊遲大約只是一時衝動,那麼想了一下,並沒有堅持走“農業救世”的道路。就是說,還是接受了老師的意見。因此,除了這一次被孔子罵爲小人之外,《論語》中記載的樊遲,就是一箇中規中矩的弟子。他向孔子請教“知(智)”“仁”等問題,其中“仁”的問題問了三次之多,孔子都耐心地予以解答。有一天,跟着老師遊祈雨臺時,向孔子請教“崇德、修慝、辨惑”什麼意思,得到了孔子的表揚。還有一次,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主動向他轉述自己是如何回答孟懿子請教“孝”問題的,並加以解釋。

揭祕:孔子的弟子樊遲真的是一個小人嗎? 第2張

喜歡開玩笑的蘇東坡,給孔子的話“君子多乎哉”對了個“小人樊須也”的下聯,嘲謔長絡腮鬍子的秦觀秦少游(善作情詞的秦少游是個絡腮鬍子,有點出乎意料吧)。一箇中規中矩的孔門弟子,因爲向孔子問了個奇葩的問題,因爲姓名有意思,便被後人牢牢記住。而他危難之際能夠保持沉着冷靜,有勇敢的表現,這個優點,卻少有人知。從樊遲的故事中,我不禁感慨:人的身後名聲,真是難以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