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開國猛將徐達爲何擒賊不擒王?

明朝開國猛將徐達爲何擒賊不擒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擒賊先擒王,縱馬馳騁疆場,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這是古時爲將者平生難得的快意事蹟。可是,被朱元璋譽爲“萬里長城”的蓋世名將徐達卻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他不稀罕這項屬於武將的至高榮譽。這是爲什麼呢?

明朝開國猛將徐達爲何擒賊不擒王?

網絡配圖

明代有這樣一件野史傳聞:洪武元年(1568年),徐達和常遇舂率軍北擊元軍,眼看就要追上元順帝了,徐達忽然傳令班師,令追擊計劃功虧一簣。突遭此變,猛將常遇春大怒,馬上派人急速稟告朱元璋,說徐達要謀反!但是,料事如神的徐達很快就引軍歸隊,私下裏和常遇春通報了自己對此事的看法,他只說了八個字就把常遇春的火氣壓住了:“若執以歸,將焉用之?”就算你本事大,能抓住元順帝,那又該如何處置他呢?

清朝史學家爲考證此事費了很大的工夫,仔細研究了明軍作戰和元順帝北撤的路線圖之後,發現兩者根本沒有交集——當徐達進攻通州(今北京通州)得手後,元順帝就從北京溜之大吉了。也就是說上述記載只是個傳說。但傳說不一定就沒有價值,徐達沒說過這八個字並不代表他不秉持這樣的理念,傳說的出現是以一定的史實爲基礎的。

明朝開國猛將徐達爲何擒賊不擒王? 第2張

網絡配圖

素稱勇武的徐達其實還有個在朱元璋看來比勇武更優秀的特點,就是他功高不矜,能唯上命是從。元至正二十五年(1565年),他率軍攻打朱元璋的死對頭張士誠的大本營平江城(今蘇州)時,張軍將士防禦之頑強遠勝於後來的元軍,徐達屢次強攻不下。正當戰局陷入膠着狀態時,徐達的部下胡德濟違令出擊致敗,若按軍法處置則當斬首。精明的徐達此時留了個心眼,他並沒有自作主張,而是把胡德濟戴械送往南京朱元璋處發落。此刻尚稱吳王的朱元璋對徐達這種謹慎的行爲頗爲滿意,他得意地將徐達比做漢武帝時的衛青——要知道,衛青不僅有遠征匈奴取得大捷的蓋世功勳,而且曾因不擅斬部下蘇建而讓漢武帝倍感放心。後來,徐達每次率軍出征時,有事情便派遣使者請示,當了皇帝的朱元璋爲嘉獎其忠心,將“將在外,君不御”這六個字贈給了他。可即便如此,徐達還是不敢自斷軍政事務。《明史》上說,明軍攻克汴梁(今河南開封)後,朱元璋龍心大悅,親自到汴梁勞軍。徐達故作神祕地問皇帝:

“元順帝如果北逃回草原老家,我們有必要窮追他嗎?”朱皇帝笑着回答:“元運表矣!行自澌滅,出塞之後,固守封疆,防其侵擾耳。”有了皇帝這句話,徐達自然知道該如何處理接下來的事情了。其實就算朱皇帝不說此語,徐大將軍也一樣會縱敵遠遁,因爲他知道沒有比生擒敵方元首更大的榮譽了——不過,若真做到了這點,自己也就離生命的盡頭不遠了。正因爲如此,後人纔在野史中給他虛構了上述縱敵的傳聞。

明朝開國猛將徐達爲何擒賊不擒王? 第3張

網絡配圖

從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屢統大軍轉戰南北的徐達在事實上堅持擒賊不擒王的原則、避免功高震主局面,給他帶來的是遠比俘獲敵酋更實在的好處。雖然民間有他因吃了皇帝賞賜的蒸鵝而病發身死的傳聞(僅是傳聞而已,非史實),但相比於胡惟庸、藍玉、李善長等開國功臣被舉家屠戮、株連上萬人的悲劇,朱皇帝對他的手段還是頗爲仁慈的。能在“以天下奉一人”的專制皇權下,用謙恭隱忍的方式換取事業的成功和餘生的平安,徐大將軍真可謂煞費苦心。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