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 清初傑出詩人王士禎簡介

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 清初傑出詩人王士禎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士禎(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的詩人、文學家。

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 清初傑出詩人王士禎簡介

王士禎爲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

王士禎繼錢謙益之後主盟詩壇,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說,於後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爲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爲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康熙朝書畫家宋犖稱王士禎“書法高秀似晉人“。近人稱其書法爲“詩人之書”。博學好古,又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

人物生平

王士禎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晉,爲明朝布政使。崇禎七年閏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王士禎出生於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孫”。娶山東鄒平張延登之孫女爲妻。

順治七年(1650年),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與大哥王士祿、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詩名。順治八年鄉試第六,順治十二年參加會試第五十六。

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補殿試,三甲三十六名進士。

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 清初傑出詩人王士禎簡介 第2張

文名漸著。23歲遊歷濟南,邀請濟南文壇名士集會於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和作者甚多,時稱“秋柳詩社”。

順治十六年(1659年),任揚州推官,“晝了公事,夜接詞人”。

康熙四年(1665年),升任戶部郎中,至京城爲官。有大量名篇傳世,其寫景詩文,尤爲人稱道,所作“綠楊城郭是揚州”一句,被當時許多名畫家作爲畫題入畫。康熙皇帝稱其“詩文兼優”,“博學善詩文”。

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康熙帝召見,“賦詩稱旨,改翰林院侍講,遷侍讀,入仕南書房”。康熙皇帝還下詔要王士禎進呈詩稿,王士禎遂選錄300篇詩作進奉,定名《御覽集》。後升禮部主事、國子監祭酒、左都御史。

當時,王士禎名揚天下,官位也不斷遷升,成爲清初文壇公認的盟主,一時間,詩壇新人到京城求名師,往往首先拜見王士禎。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書。不久,因受王五案失察牽連,被以“瞻循”罪革職回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舊臣,特詔官復原職。

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卒,享年78歲。

王家曾四代官至尚書,桓臺境內至今還存有歌頌王家功德的磚牌坊,上刻明代董其昌題寫的“四世宮保”四個大字。

王士禛去世後猶被易名數次。 至雍正朝,其“禛”字因避雍正諱,改名王士正。至乾隆,又賜名士禎,諡文簡。後世文學史中,“王士禛”或“王士禎”兩名並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世貞)、李(攀龍)之膚廓,鍾(惺)、譚(元春)之纖仄,於是談詩者競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爲有韻之語錄;元詩縟豔,流爲對句之小詞。於是士禎等以清新俊逸之才,範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

袁枚稱王士禛的詩作“不過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屬清雅,又能加宮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風格。”,“然稍放縱,不加檢點,便蓬頭垢面,風姿全無。”

錢鍾書指王士禛的詩善於掩飾天賦之不足。其《談藝錄》中評王漁洋:“一鱗半爪,不是真龍”,又說“漁洋天賦不厚,才力頗薄,乃遁而言神韻妙悟,以自掩飾。”

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 清初傑出詩人王士禎簡介 第3張

王士禎以詩文爲一代宗師,其詩多抒寫個人情懷,清新蘊藉、刻畫工整,早年作品清麗華贍,中年後轉爲清淡蒼勁。散文、填詞也很出色。擅長各體,尤工七律。與朱彝尊齊名,時稱“朱王”。他提出的神韻詩論,淵源於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爲作詩要訣。所傳詩文中,有不少題詠濟南風物,記敘濟南掌故之作。

王士禎一生著述達500餘種,作詩4000餘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雜俎類筆記《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精華錄訓篆》、《蠶尾集》等數十種。

王士禎曾贈詩蒲松齡:“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爲《聊齋志異》大書“王阮亭鑑定”,各家書坊爭相求索書稿,刊刻《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