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遷的四原則:道家經商治國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司馬遷的四原則:道家經商治國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術界似乎有一種觀點,認爲中國古代是一個重農抑商的國家,其實不全面。春秋戰國時代到漢朝,中國的商業已經非常繁榮,而且商人成爲了一個橫跨政治商業的非常有權力的階層,其代表多是道家人物,如范蠡等人。司馬遷對道家經商治國的經驗進行了理論提煉,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的命題。從這個命題出發,可以歸納出國家治理經濟的四個原則: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教而育之,整而齊之。這與當前的新古典經濟學派、供給學派是不謀而合,而且更爲系統。

對於司馬遷經濟思想的研究,主要在於對《史記· 貨殖列傳》相關內容的研究。李埏認爲:“春秋戰國是商人階級的成長階段,漢興之後是商人階級的長成階段;中國古代商人階級的產生決定於工農業生產的大發展,並最終決定於鐵器的發明與應用引起的生產工具的大革命;中國古代的商人階級依《貨殖列傳》主要應包括專事商品交換、兼營商品生產與交換、從事服務性行業及經營借貸等四類與商品有關的羣體。”《史記·貨殖列傳》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歷史時代。這個時代始於公元前5世紀春秋時期,止於公元前2世紀末漢武帝元鼎年間,歷時四百載。這個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峯,而西漢文景時期則是高峯之巔。至漢武帝時,由於政府實施了打擊商賈的政策,致使鹽鐵等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逐漸走向衰落。

任玉梅認爲司馬遷獨創性的經濟思想主要有:一是提出了慾望動力說,闡明瞭貨殖生利的合理性;二是提倡農、虞、工、商並重,闡明瞭貨殖的重要性;三是主張放任開拓,競爭經營,繁榮百業,闡明瞭貨殖活動的多樣性;四是闡述了貨殖的規範性;五是肯定商人的活動對富國富家的意義,闡述了貨殖的規律性。

《史記·貨殖列傳》開篇便引了《老子》的一段話:“《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爲務,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可見司馬遷對於道家治國的推崇,這與後來漢書中班固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財政社會學的視角分析司馬遷定理, 可以研究中國道家的經濟治國理論,探討中國古代商業文明發展的歷史,從而發現對於今天的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借鑑之處。

司馬遷的四原則:道家經商治國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司馬遷所處時代正是西漢初期,此時的治國思想以黃老思想爲主。在《貨殖列傳》的篇首,司馬遷在指出了“《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欲窮當豢之味,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吵論,終不能化”這一社會現象之後,緊接着便提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 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實際上,司馬遷所處的時代,老百姓已經不滿足於溫飽,而開始追求更多欲望的滿足。在商鞅廢止井田之後,人們不再被束縛在土地之上,開始出現了職業從事工商業的商人階層。如孔子的門徒子貢,越國權臣范蠡,都是當時的鉅富。司馬遷則獨闢蹊徑,從個人出發,以“利”爲基,認爲追求財利是一切人的共同本性:“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基於個人理性的基礎,司馬遷主張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反對國家干預。他認爲在經濟活動中,“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則“(財富)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對於社會經濟治理,善者應是“因之”,相反,與民徵利乃是“最下者”。

在司馬遷提出的四個原則之中,善而因之是其基礎與核心,要按照商品經濟自身的規律辦事,經濟本身能夠自我配置運行的,政府就不要插手。而且承認人們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是善的慾望,應該予以承認而非貶低。其次是用利益來引導,用教育來引導,然後纔是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來進行調整。這四原則中最下者就是與民爭利, 即政府直接進入市場中與百姓爭利。因而司馬遷是非常反對漢武帝時採用桑弘羊之策壟斷鹽鐵之利益的。事實上,漢朝正是以漢武帝爲分水嶺,之前經濟蓬勃發展, 之後由於政府與民爭利,最終走向衰落。

這四原則中,實際上對社會分工已經有了理論貢獻,即認爲士農工商都是社會的分工,反對抑商思想,強調農、工、商、虞同爲衣食之源。而其中,商業是最有利的致富行業,“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他把那些富商大賈稱爲“賢人”“能者”,大加讚賞,爲他們立傳。

從司馬遷四原則來看,其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道家影響,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傳統認爲道家完全是消極避世思想並不符合歷史事實。中國歷史上,那些在危機時刻力挽狂瀾的人物很多是道家人物,只不過他們多遵循功成而身退的思想,因而不爲後世所銘記。如范蠡、張良、劉伯溫、郭子儀等。道家主張“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恰恰符合現代民主政治的理念,要依靠制度而非個人來治理國家。道家主張“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並非如很多學者所認爲的是主張愚民政治,而是富含辯證法思想的。道家主張政治要寬厚清明,則百姓也會比較純樸,如果用嚴苛的政治權術治國,則老百姓必然奸詐。

“順其自然”是司馬遷四原則的核心,其含義就是按照經濟運行的規律來治理經濟,並非無所作爲。而貫穿於四個原則的是用法律規則來確立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才能實現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教而育之,整而齊之的四項原則。溫故而知新,鑑古可以知今。當此全面深化改革之際,重新閱讀司馬遷,或許有許多可借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