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無爲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

無爲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由來

春秋戰國時期,五霸相爭、七雄相鬥,戰爭連續不斷,社會動盪不安。面對動盪的社會局面,思想家們紛紛提出治國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導禮治,儒家則主張以德治國,唯獨道家老子提出無爲而治。做爲獻給統治階級的南面術,無爲而治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無爲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

解析

無爲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爲,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衆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範,傾向於不妄爲,適於每一個人。二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這一點值得注意。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研究無爲而治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所謂無爲而治,就是通過無爲而達到天下大治。什麼是無爲?從字面上看,無爲似乎是無所作爲、消極無爲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爲,決不是什麼也不做。他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裏的“必作”利‘爲’嗚“治”都是有爲的意思。“無爲”並非是無所作爲,而是以無爲而有爲。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爲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

無爲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 第2張

“道”散形爲炁,炁聚形爲“太上老君”。——《老子想爾注》

引申到治國,“無爲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爲“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爲,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說的“無爲而治”是以法治國,而非人治;人過多的干預社會秩序則亂,法治則井然有序。“無爲而治”對於帝王個人準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