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究竟有多牛?折服了中外多位名人

明朝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究竟有多牛?折服了中外多位名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的思想界自古以來有四座豐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陽明。

1905年,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海軍,大敗俄國艦隊,取得東亞的制海權。天皇爲其舉辦慶功宴。

在衆人的一片讚譽聲中,東鄉平八郎舉起一塊腰牌:一生俯首拜陽明。

1917年,一位湖南書生在讀過陽明書後,揮筆寫下一篇《心之力》,發出來對這個世界的一聲問候。

還是1917年,一位浙江青年在讀罷陽明書後,虎軀一震,將自己的名字改爲“中正”,字“介石”。

王陽明在去世400年後,還讓中外英雄俯首。

明朝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究竟有多牛?折服了中外多位名人

1472年,在浙江餘姚出生了一位嬰兒,取名“王雲。”

但是很奇怪,這個孩子到5歲時還不會說話。有一天,一位雲遊道士路過,摸着王雲的小腦袋說:“還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裏把你的志向給泄漏了。”

王雲的父親王華聽說後,給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說來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後,很快就開口說話了。

1482年,王家祖墳上冒青煙了,王華居然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職。

他們一家就從浙江餘姚舉家搬到北京,順利拿下北京戶口。

明朝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究竟有多牛?折服了中外多位名人 第2張

當他們路過鎮江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全家來了,於是就想見識一下狀元的學問。這時王守仁站了出來,吟詩一首: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鎮江文人還以爲是王家準備好的,於是臨時出題,讓他以“蔽月山房”爲題,再寫一首詩。王守仁稍微想了想,張口就來: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還是難不住這個小孩,衆人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開始接受正式的“九年義務教育。”

12歲時,他在課堂上問先生:“人生何謂第一等事。”這個老師說:“就得像你老子一樣,考科舉、當狀元。”

對於這個回答,王守仁不認同。他說:“人生當做聖賢。”

太狂妄了。

15歲時,他還是沒有成爲聖賢,就寫了一封信,請父親交給皇上:“我寫了一封意見書,只要給我5萬人馬,我就能橫掃草原。”

王華沒傻,反手給了他一個大嘴巴子。

明朝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究竟有多牛?折服了中外多位名人 第3張

王華想:“這麼下去不行啊,得趕緊給他娶個老婆。”於是,就給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禮,求娶他的女兒。王守仁只得在17歲那年,前往江西結婚。

要說牛人就是牛人,永遠與衆不同。

別人結婚都恨不得趕緊洞房花燭,他倒好,跑去跟一個道士聊天了。兩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記結婚這回事了。

這件事,迅速傳遍了南昌城,吃瓜羣衆都說:“真是個異人。”

明朝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究竟有多牛?折服了中外多位名人 第4張

在那個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聖人,僅次於孔子。

結婚後,王守仁專心學習朱熹的學問——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須專心學一門技藝,把它徹底弄明白,在學習另一門。這樣一門一門的學下去,總有一天能夠融會貫通,這樣你就成聖賢了。

王守仁很專心的學習。

他從家中的竹子開始學。他就在那劈、砍、掰、看,要徹底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過了七天,他始終沒有明白竹子裏有什麼道理。

王守仁的內心受到了成噸的傷害:“看來聖人說的也不一定對。”

這就是哲學史上的“守仁格竹。”

明朝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究竟有多牛?折服了中外多位名人 第5張

從此以後,他做聖賢的夢想就此破滅。他除了考科舉以外,只迷戀五件事:任俠、騎射、詞章、神仙、佛事。

1499年,王守仁考中進士,做了一個正六品的小官。

不規矩的人,在官場上也不規矩。當時正德皇帝和劉瑾等太監們打得火熱,敗壞朝政。1506年,戴銑、薄彥徽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結果反被打入死牢。

出於正義的立場、內心的嚮往,王守仁冒死上書:儘快釋放無辜人員。

理所當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開花,貶到貴州去當一名招待所所長。

明朝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究竟有多牛?折服了中外多位名人 第6張

當年的貴州,可不是現在的旅遊勝地。那裏的人聽不懂中原的語言,能聽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過去的。

王守仁來到這裏後,沒有氣餒、沒有悲傷,而是努力和當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習俗,帶到了落後的山區。

常言道:無官一身輕。

王守仁在這裏,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祿的瑣事,而是徹底放寬心態,感受這個世界的真諦。

終於在一個夜晚,他放聲長嘯:“我明白了,聖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明朝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究竟有多牛?折服了中外多位名人 第7張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們都具有一顆本心,這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不論學習、交友、辦事、感情,都是由這顆“本心”在判斷、分析、決定。

所以聖人的道,原本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聖人之道。”

中國哲學中的“心學”,就此誕生。

這門學問的出現,也使得王守仁能夠與孔孟、朱熹並列,成爲永垂不朽的一員。

這樣的成就,是歷代帝王、名將、大臣都達不到的。任你權利滔天、任你殺人遍野、任你財富滿堂,都不過時人死如灰、過眼雲煙。

唯有學問,才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