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洪承疇爲什麼降清?他爲清朝的建設作出了哪些貢獻?

洪承疇爲什麼降清?他爲清朝的建設作出了哪些貢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洪承疇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洪承疇是明萬曆時的進士,因爲鎮壓農民起義有功,他被崇禎視爲股肱之臣,崇禎將他提拔爲三邊總督、薊遼總督。崇禎對洪承疇可謂是皇恩浩蕩。但是洪承疇卻辜負了崇禎的賞識,他在鬆錦大戰失利後未能守住臣節,向清朝投降,成爲可恥的漢奸。

1.鬆錦大戰後降清

崇禎十三年(1640年)四月,皇太極發兵攻打錦州,決定明清兩國國運的鬆錦大戰拉開帷幕。

洪承疇爲什麼降清?他爲清朝的建設作出了哪些貢獻?

崇禎十四年(1641年),洪承疇奉命帶領13萬人馬前往錦州援救。最初洪承疇駐紮在寧遠,他的計劃是以寧遠爲基地,步步爲營,穩紮穩打地向前推進,堅持一年後,清軍糧草不繼肯定會撤兵,到時明軍再趁機發起攻擊,可以穩勝清軍。

此時被圍困在錦州的遼東總兵祖大壽得知洪承疇的計劃後也拍手叫好,認爲這是禦敵良策。

洪承疇將作戰計劃上報給崇禎,崇禎也贊同這一計劃,準備批准。

可惜兵部尚書陳新甲不贊同洪承疇的作戰計劃,他反對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洪承疇的作戰方案太耗費糧餉,大明當時已經窮得經常拖欠士兵的軍餉。因此陳新甲提出讓洪承疇進軍錦州與清軍速戰速決的方案。

急躁的崇禎看到陳新甲這個方案更省錢而且更快速,於是他轉而支持陳新甲的速戰速決方案。

崇禎命令陳新甲以兵部的名義,催促洪承疇速戰速決。“催軍還用松山箭”,洪承疇聽到崇禎的這個決議,發出了類似當年哥舒翰在潼關的哀嘆。

洪承疇被迫按照兵部的指令率領大軍前往錦州,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率領大軍抵達松山。

洪承疇將6萬人馬集中在松山城外,兩翼配備較少的兵力牽制清軍。

皇太極親自前往錦州指揮戰鬥,他觀察了洪承疇的排兵佈陣後,他命令士兵在松山與杏山、塔山之間掘壕三道,以斷明軍的糧道。

清軍僅用了一夜就掘壕成功,明軍糧道被斷,軍心大亂。

洪承疇爲什麼降清?他爲清朝的建設作出了哪些貢獻? 第2張

此時明軍只有三天的軍糧,洪承疇被迫下決心與清軍決戰。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疇召集八總兵商議突圍,會議決定當天半夜,兵分兩路突圍。

結果總兵王樸貪生怕死,他率先帶領部下逃跑,導致明軍大亂,皇太極早已經在各處設伏,松山大戰,明軍傷亡5萬多人,只有吳三桂和王樸等少數人成功突圍,洪承疇未能突圍,只好據守松山城,等待朝廷再發兵救援。

此後,朝廷先後派楊繩武等人救援松山,但是所派的援軍要麼因爲主將膽怯不敢出戰,要麼就是中了清軍的埋伏全軍覆沒。

因此洪承疇困守松山近半年,沒有得到朝廷的援助。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二十八日,松山副將夏承德密降清軍,由於他和清軍裏應外合,松山被清軍攻陷。

洪承疇絕食數日,拒絕投降。皇太極派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往勸降,范文程在和洪承疇交談的過程中發現,橫樑上掉下一塊燕泥,正好落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屢拂拭之”。

於是范文程放心地退出來稟告皇太極說洪承疇沒有必死之心,可以勸降他。“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五月四日,皇太極親自前往勸降洪承疇。“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由此可見,洪承疇降清是迫於形勢,由於崇禎瞎指揮,導致明軍慘敗,洪承疇被清軍包圍最後被俘虜。

洪承疇並無爲明朝盡忠的決心,否則他早就自殺殉國了,之所以掙扎那麼久後才投降,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洪承疇爲什麼降清?他爲清朝的建設作出了哪些貢獻? 第3張

一是洪承疇出生書香門第,是進士出身,從小接受了禮義廉恥的教育,崇禎也非常賞識他,讓他身居高位。因此,洪承疇降清,心裏對崇禎感覺有愧。如果立刻投降,會顯得很沒骨氣,而且也會被皇太極看不起。

二是這是洪承疇提高身價所採用的欲擒故縱的方法。洪承疇在松山城被清軍攻破後,只剩投降或者被殺兩條路。

洪承疇沒有選擇自殺,說明他已經有投降的打算。之所以要猶豫一段時間後才投降,是出於提高身價的考慮。

畢竟很難追求到手的物品人們纔會更珍惜,對於人才也是如此。

2.降清後爲清朝統一天下作出重大貢獻

2.1爲多爾袞出謀劃策,使清軍入主北京

順治元年(1644年),洪承疇跟隨多爾袞南下攻明,途中得知大順軍已經攻克北京,崇禎自殺身亡的消息。

洪承疇獻策說:“今宜先遣官宣佈王令,示以此行特期於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之意。仍佈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內應者,破格封賞。此要務也。”

對於行軍戰略,洪承疇建議“計道里,限時日,輜重在後,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出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賊走則即行追剿。”

多爾袞採納了洪承疇的建議,清軍這次進軍,改變了以往掠奪財物、人口和屠城的惡習,同時打着“爲爾等復君父仇”的旗號,使清軍以“正義之師”的形象出現在中原百姓面前。清軍進軍北京十分順利,一路上幾乎兵不血刃。

佔領北京後,清政府面臨如何治理天下的問題。洪承疇對此提出許多重要的舉措。

這些措施有“習漢文,曉漢語”、借鑑明朝的政治制度採用內閣票擬製、舉薦人才實行連坐法等。

洪承疇的這些建議,都被多爾袞採納並付諸實踐,對於迅速鞏固清朝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2.2招撫江南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南明弘光政權。此時多爾袞以爲天下已定,於是開始對百姓殘酷屠殺以及推行剃髮令,他的倒行逆施引起漢人的反抗,多爾袞連忙任命洪承疇爲“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

洪承疇採用剿撫並用的措施,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對象,對於堅決反清的義士,他會毫不猶豫地鐵血鎮壓。

洪承疇爲什麼降清?他爲清朝的建設作出了哪些貢獻? 第4張

洪承疇利用他在南明的影響,先後招降薊鎮總兵唐通、寧夏花馬池副總兵董學禮、弘光政權江北四鎮之一的劉澤清、南明提督李本深、明兵部尚書張縉彥等人,這些人都是洪承疇的老部下,對於洪承疇推薦的這些降將,多爾袞都給予任用,抗清勢力被大大分化。

洪承疇招降最大的成果是隆武政權的實權人物鄭芝龍,鄭芝龍降清後,使隆武政權在仙霞嶺的防線大開,使清軍輕而易舉地滅掉了隆武政權。

對於堅決抗清的人,洪承疇以武力解決,毫不手軟。當時明宗室在江南掀起抗清浪潮,唐王朱聿健在福建建立隆武政權,他派出黃道周帶領閩兵出浙江,又派金聲回鄉募鄉兵十餘萬。

魯王朱以海佔據紹興,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宗室佔據江南各地。

對於這些反抗勢力,洪承疇發兵剿滅,金聲和黃道周等抗清義士被俘後,都痛斥洪承疇變節,可見洪承疇對抗清事業破壞之大。

順治四年(1647年),洪承疇的父親去世,他回家守制。此時江南經過他的治理,清政府的統治已經十分穩固。

2.3平定西南

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洪承疇奉命經略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

當時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永曆盤踞在雲貴,永曆名將李定國在桂林之戰打得孔有德自焚身亡,在衡州之戰又斬殺尼堪,“兩蹶名王”,清廷震動,他們一度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明議和之議”。

洪承疇在如此危急的情況走馬上任,他上任後採取一系列措施穩定局面。

一是廣泛宣傳,善待歸降者。洪承疇在湖南、湖北與永曆政權的交界處,印發了大量《經略內院招撫明示》,吸引了許多永曆政權的人前來投降。

對於這些歸順的人,“願仕進,準其考取,願務農者,給田產,併發恆產證明,借給錢糧牛種,前四年免徭”。

二是提高清朝官員招撫積極性,對於招撫有功的官員,給予獎勵。順治十一年(1654年),洪承疇上奏朝廷,請求給予周思忠等招撫有功的官員獎賞,這些措施帶來顯著的效果。

三是對永曆政權內部進行離間。孫可網和李定國是永曆政權的兩員干將。洪承疇嘗試對他們進行招撫,但是被李定國堅決拒絕。

於是洪承疇轉而嘗試招撫孫可望,他通過禮遇孫可望的親屬,優待其部屬來收買感化孫可望。

順治十四年(1657年),孫可望在交水被李定國打敗,洪承疇不失時機地向孫可望伸出橄欖枝,招降了他。

孫可望熟悉永曆政權的內部情況和軍事部署,他的投降,極大動搖了永曆政權抗清的鬥志。

洪承疇看到時機成熟,於是“上方略,言滇黔可取”。順治十五年(1658年),洪承疇攻陷貴陽,不久後迅速平定貴州全省。

之後朝廷派信郡王多尼主持軍務,洪承疇建議兵分三路入滇,並且選用孫可望部下熟悉地形者19人,分撥到各路作爲嚮導。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攻陷昆明,雲南被平定。

此時洪承疇出於穩定局勢的考慮,向朝廷建議留吳三桂駐守雲南,並且發內帑救濟災民,同時暫緩入緬甸追殺永曆帝。

洪承疇的這些建議都得到落實,雲南的社會秩序很快恢復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3.功成身退,死後被定性爲貳臣

順治十八年(1661年),洪承疇因爲體弱多病請求致仕,得到朝廷批准。

對於洪承疇的世職,儘管朝廷承認他勞苦功高但是最後只給他區區三等輕車都尉。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疇病逝,朝廷給他諡號“文襄”。

乾隆上臺後,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成爲反面教材。可見,沒有氣節的臣子,就算獲得再大的功勞,也會被人鄙視。

洪承疇未降清前,曾經在廳堂掛着一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他降清後,有人將這副對聯改爲“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這副對聯,既是對洪承疇無情的諷刺,也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