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洪承疇爲調節明清兩朝矛盾費盡心機!如何評價洪承疇的歷史地位?

洪承疇爲調節明清兩朝矛盾費盡心機!如何評價洪承疇的歷史地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如何評價洪承疇的歷史地位?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爲兼仕明清兩朝的大臣,洪承疇的仕宦生涯長達42年,其中作爲清初“夙望重臣”的16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歷史階段,他在這期間的政績,成爲我們研究其歷史地位的主要依據。

洪承疇在明末清初時期,爲調解滿漢矛盾,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順治元年(1644)五月二日,洪承疇隨多爾袞進入北京,引導清軍入關有功,即已實際上在內院協助多爾袞辦理機務,並於6月1日被正式任命“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同內院佐理機務”,遂爲祕書院大學士,從而躋於清初重臣之列。此前清廷一直沒有給洪承疇委任官職,僅以顧問備用而已。但不管是否有其位,洪承疇均能爲緩和民族矛盾盡力而爲。

洪承疇爲調節明清兩朝矛盾費盡心機!如何評價洪承疇的歷史地位?

洪承疇和多爾袞

皇太極當政期間,曾就與明朝“講和”的問題詢問過洪承疇一件事。爲了鞏固和加強統治,皇太極自即位以來曾多次嚮明朝呼籲和談,以緩和日益緊張的滿漢民族矛盾。崇禎帝后來迫於松山、錦州被圍多時的不利形勢,才同意議和,並派使臣到瀋陽談判。但皇太極對崇禎帝敕書上所蓋的皇帝之寶大印有懷疑,拿不定主意,就叫洪承疇辨別真假。洪承疇看後說:“此寶札果真。昔壬中年,皇帝徵察哈爾時,張家口沈巡撫六月二十八日盟事之事,明國皇帝亦沒有悉知之,但爲文臣浮議所惑,故將沈某罷巡撫之任,後來覆命會議和事,又爲諸文臣所阻,逐寢其事。此次請和,決非虛語。”

洪承疇的助力,從而解除了皇太極的疑心,促成了和議的利進行。後來只因明朝文臣所阻,和談活動再次中止。

洪承疇爲調節明清兩朝矛盾費盡心機!如何評價洪承疇的歷史地位? 第2張

崇禎皇帝議和

清兵入關,順治帝和多爾袞採納了洪承疇、范文程等漢官的“不擾百姓”的建議,從而避免了動亂,贏得了民心。

順治元年四月,清廷大舉南伐,攝政王多爾袞親自出馬,洪承疇隨軍前往。當清軍進抵遼河時,傳來了李自成已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消息。

洪承疇爲調節明清兩朝矛盾費盡心機!如何評價洪承疇的歷史地位? 第3張

崇禎皇帝自縊萬壽山

面臨形勢的重大變化,多爾袞急忙“以軍事諮洪承疇”。洪承疇認爲應抓住機遇,加速進軍,“流寇(指李自成農民軍)可一戰面除,字內可計日而定”,並提出清軍應採取的戰略戰術。針對清軍過去進關掠存財物人口、任意屠城的惡習,洪承建議:宜先過官宣佈王令,示以此行,特掃除亂逆,期於滅賊,有抗拒者,必將誅戮,不屠人民,不樊廬舍,不掠財物之意。仍佈告各府州縣,有開門歸降者,官則加升,軍民狀毫無犯;若抗拒不及者,城下之日,官吏誅,百姓仍予安全。

洪承疇爲調節明清兩朝矛盾費盡心機!如何評價洪承疇的歷史地位? 第4張

洪承疇

洪承疇的建議得到採納,七天後清廷明令:今入關西征,勿系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

清廷“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楚聲合”政策的宣佈與實行,有效地保護了廣大漢族人民的生命財產,極大地緩和了滿漢民族矛盾。各地地方官和紳士望風而降,清軍有經過戰鬥即順利進入北京,爲清朝如關統治奠定了良好的開端。多爾袞人京後,根據范文程、洪承疇等漢臣的建議,採取了一系列安定北京城的措施,並博取漢族地主階級的歡心,如將兵馬屯於城外,不許官兵騷擾百姓;對歸降清朝的故明官變或復其官,或晉升;令官史軍民爲明朝崇禎帝發喪等等。這些措施有助於解除北京人對清軍的顧慮和反感。至於激起北京人憤怒的勒令剃髮的錯誤決定,也能及時改變,並向兵部傳諭說: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列,故今其雉發,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

歷史發展證明,清朝強迫漢族人民改變久遠的風俗習慣,限期剃髮,極大地傷害了漢人的民族自尊心,成爲激化滿漢民族矛盾的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

清朝統一北方,僅用了短短的一年,而後來統一南方,則用了整整17年,其根本原因就是多爾袞於清軍進入南京後,再次頌布剃髮令。剃髮令帶給清朝統治者的災害,其影響直至200多年後清朝的統治被推翻。多爾袞在進入北京之初,頭腦還比較清醒,能審時度勢,採納洪承疇等漢臣的正確意見,及時收回首次剃髮令,避免滿漢民族矛盾激化,使剛入關不久的清軍能在北方站穩腳跟,進而南下以統一全國,意義很大。

洪承疇爲調節明清兩朝矛盾費盡心機!如何評價洪承疇的歷史地位? 第5張

強迫漢人留辮子

爲了緩和滿漢民族矛盾,促使滿漢民族融合,加強滿漢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思想文化基礎,洪承疇還積極推動滿族統治者學習先進的漢文化。

順治元年十月,洪承疇等漢族內院大學士以中原王朝的整套儀禮,導演了順治帝在北京的登基大典,從而對滿洲統治者進行了一次漢文化的洗禮。洪承疇等漢官還於順治二年(1645)三月建議順治帝“習漢文,曉漢語”,其奏言日:上古帝王莫安天下,必以勤學修德爲首務。故金世宗、元世祖皆博綜典籍,勤與文學,至今猶稱頌不衰。皇上承太祖、太宗之大統,聰明天縱,前代未有。今滿書俱已熟習,但帝王修身治人之道,盡備於六經。一日之間,萬幾待理,必習漢文,曉漢語,使上意得達,而下情易通。伏祈擇滿漢詞臣,朝夕述講,則聖德日進,而治化日光矣。

在洪承疇和其他漢官的推動下,順治帝和一些滿族大臣日益重視和倡導學習漢文化,尊孔崇儒,並在滿洲八旗中逐新形成“各令子弟專習《詩》、《書》,爲有講武事者”的社會風氣,更多的漢人得到重用,滿漢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基礎進一步加強。

洪承疇在清兵南下期間,爲避免戰爭霍亂,極力勸阻錯誤策略,努力推行“惠民”政策。爲緩和滿漢矛盾做出了不懈努力。

順治二年五月,清軍佔領南京,明福王弘光政權滅亡,隨之又連下常州、蘇州、太倉、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等地。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多爾袞等滿洲貴族,不聽洪承疇等漢官的勸告,又以順治帝的名義下達剃髮令,再加上入關後,清政府頒佈的圈地令、投充令等,這種民族高壓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於是以民族矛盾爲主體的抗清鬥爭高漲起來,遍及江南各地的反剃髮鬥爭尤爲激烈。爲了緩和民族矛盾、平息江南地區的抗清力量,清廷任命洪承疇這位可賴以“保釐南土”的“股肱”,以原官總督軍務,招撫江南各省地方。爲安撫江南,朝廷還頒佈“以恤民(新附地方)爲第一義”的“恩詔”,其主要內容有減輕民賦、赦免罪犯、寬待前敵、嚴惡貪污、打擊勢豪等。洪承疇不但是該“恩詔”的起草者之一,而且是主要的實施者。

洪承疇爲調節明清兩朝矛盾費盡心機!如何評價洪承疇的歷史地位? 第6張

洪承疇

是年八月初,洪承疇到南京赴任,面對十分緊張的局勢,他採取以撫爲主、以剿爲輔的策略來平定抗清鬥爭,儘可能減少江南廣大漢族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佔領徽州是洪承疇到江南的第一仗,儘管徽州的民衆抵抗得很激烈,但並沒有象向多佔領揚州、嘉定等城市那樣屠城,對反抗者加以報復,而是令軍隊“駐營城外,不令一兵入城,出示安民,市肆如故”。一反作以往清軍南下的野蠻屠城政策,既爲清初的統一作出了貢獻,又有了利於減緩民族矛盾。在進軍福建時,洪承疇成功地招撫了掌握着隆武政權軍政大權的鄭芝龍,使清軍不勞一矢地順利進入福建,爲福建避免了一場災難性戰爭,這“無論對清朝的統治,還是對福建的百姓來說,都是有好處的”洪承疇招撫江南的任務,除總督軍務外,還有兼理糧餉,及徵收賦稅,但當時江南經濟的殘破狀況清廷並不瞭解。因此,洪承疇就如實向清廷反映受兵災損失嚴重的縣裏災難情況,建議朝廷減免賦稅。這也是洪承疇爲緩和因強制剃髮而出現的尖銳民族矛盾的又一重要措施。

到順治四年(1647)底,江南局勢基本平定。順治十年(1653),孫可望和李定國領導的抗清力量,匯合南明力量,在湖廣、西南地區再次掀起抗清高潮。面對嚴峻的不利局面,順治帝認爲洪承疇”前招撫江南,奏有成效,必能肅將聯命,綬靖南方”,又特任他經略五省。根據所經略地區少數民族衆多、風俗習慣獨特、社會經濟落後等實際情況,洪承疇把爭取各少數民族對滿族建立的清朝臣服,作爲完成統一的一大關鍵。洪承疇認爲:惟是進取大事,首以收拾人心爲本。欲收拾人心,先以約官兵秋毫無擾爲本。

洪承疇爲調節明清兩朝矛盾費盡心機!如何評價洪承疇的歷史地位? 第7張

開清第一功

洪承疇是中國古代一位十分不幸的政治家。爲何如此評價呢?

洪承疇生前仕明時,因鎮壓農民起義軍而逐步成爲明朝重臣,被學者認爲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仕清後又一直處於歷史的夾縫中,雖爲清初重臣,但活得很累,當經略五省的任務即將最後完成之際,他已是“右目久已失明,左目今全昏聵”,只求順治帝“特賜允放,俾得稍加調理,不至全成廢人”。這固然是殷繁的軍務所導致,但與其降清後長期經受這難以言喻的心理壓力也有很大關係。

洪承時退休後,頗受冷遇,起居謹慎,閒居京城,十分失意,四年後即離開了人世。洪承時逝世後,仍難以安息於九泉之下,身後又多遭非議,甚至被罵爲“漢奸”,“蓋棺”而難以“論定”。

洪承疇爲調節明清兩朝矛盾費盡心機!如何評價洪承疇的歷史地位? 第8張

洪承疇

洪承疇又是一位有幸的政治家,此話又怎講?

作爲明臣的26年,洪承疇值得肯定的地方甚少,而背明仕清,使他有機會在清初的歷史舞臺上繼續施展其才略,爲中國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從而爲我們對他的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

平心而論,如果我們不囿於“忠臣不事二主”的封建傳統觀念,僅因洪承疇曾臣事明清二朝而稱之爲“貳臣”,倒也沒有什麼不對,但如從評價其在清初統一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出發,則稱之爲清初“夙望重臣”較爲允當。

目前對洪承疇評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其被俘後降清的氣節問題,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討論。筆者認爲,在談論洪承疇的歷史地位時,有必要強調兩點:其一,洪承疇降清一事,是發生在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鬥爭之中,今人如還繼續罵他是“漢奸”,顯然是不合適的;其二,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就奠定洪承疇清初“夙望重臣”歷史地位的招撫江南、經略五省等重大軍事行動而言,當時清朝統一全國的形勢已經明朗,因此稱這時洪承疇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表現是順應統一大勢,並無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