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浚簡介: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累贈太師並諡號“忠獻”

張浚簡介: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累贈太師並諡號“忠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張浚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8月28日夜),字德遠,世稱紫巖先生。漢州綿竹縣(今四川省綿竹市)人。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學者。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等職。苗劉之變時,約呂頤浩、張俊、韓世忠等勤王復辟有功,除知樞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經營川陝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在川陝三年,雖於富平之戰中大敗,但他訓練新兵,任用劉子羽、趙開、吳玠等人,也使江淮也賴以安寧。後除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都督諸路軍馬。部署沿江、兩淮諸軍防禦,並謀求北伐。淮西軍變後引咎求罷。秦檜及其黨羽當權時,謫居十餘年。金帝完顏亮南侵時再獲起用,奉命督師北伐。雖初戰告捷,但因部下將領不和,於符離之戰大敗。旋即再相,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爲主和派排去。

隆興二年(1164年)八月,張浚病逝,享年六十八歲,累贈太師,諡號“忠獻”。著有《紫巖易傳》等。近人輯有《張魏公集》。

張浚簡介: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累贈太師並諡號“忠獻”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生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爲西漢留侯張良、唐玄宗時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的後代,四歲時成孤兒。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靖康(1126年-1127年)初年任太常寺主簿。

聯討叛軍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高宗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禦,讓張浚一同節制軍馬。後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

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復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經營川陝

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經營川陝的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

安定江左

紹興四年(1134年)被召至臨安,後謫居福州。

紹興五年(1135年)出任右相,都督岳飛鎮壓楊幺起義。

引咎辭相

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被貶謫至永州居住。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復官,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秦檜與金議和﹐被排擠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同月授張浚檢校太傅、崇信軍節度使、萬壽觀使閒差,免去奉朝請官,次年封和國公。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上奏備戰抗金,秦檜大怒,張浚被罷去檢校少傅、節度使、國公官爵,只保留文階官特進,以提舉宮觀。

紹興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二月被重新起用,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於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万俟卨、湯思退的不滿,高宗也以“今復論兵,極爲生事”。

張浚簡介: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累贈太師並諡號“忠獻” 第2張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起復督戰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戰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爲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已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爭仍在進行中,高宗卻認爲終歸於和,所以並不重用張浚。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退位,宋孝宗趙昚繼位。

隆興元年(1163年)封爲魏國公,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等地,後因部下將領不和,兵敗符離(今安徽宿州)。

退閒病逝

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還奉詔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隨後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即高宗)的干預下,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閒差;同年八月在餘干病逝,葬於寧鄉。孝宗聞訊後“震悼”,爲之輟朝,追贈他爲太保。

乾道五年(1169年)孝宗念及張浚的忠烈,加贈太師,賜諡號“忠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