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南宋狀元餘復簡介:常學習至“筆枯手成胝,眼稀目生暈”

南宋狀元餘復簡介:常學習至“筆枯手成胝,眼稀目生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爲都城,史稱南宋,歷九帝,享國152年。南宋雖然外患深重,統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經濟上外貿高度發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理學成型確立正統地位,並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餘復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餘復,福建寧德古田一都三陽(今杉洋鎮杉洋村)人,字子叔。生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卒年不詳。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庚戌科狀元。餘復爲宋光宗朝第一位狀元,也是閩東狀元第一人,人稱“餘狀元”。

南宋狀元餘復簡介:常學習至“筆枯手成胝,眼稀目生暈”

人物生平

餘復,字子叔。南宋乾道四年(1168)生於古田縣一都三陽(今杉洋鎮杉洋村)教育世家。餘復祖父餘丕,應寧德縣城何姓人家之聘爲塾師時,攜年少兒子餘孔惠前往。在塾館裏,孔惠與何家女仁娟同桌共讀。仁娟見餘家貧寒,常贈銀接濟,並愛上孔惠。後來,何家認爲孔惠雖貧而有大志,將仁娟嫁予餘孔惠。

何氏身懷六甲時,其兄至杉洋探望,見胞妹家中拮据,便攜返寧德。何氏在孃家生下男嬰,這就是餘復。因此餘復祖籍雖是杉洋,卻生長於寧德。

餘復七歲就學,十四歲師事寧德名士張翰(乾道二年進士),得其指授,閉門苦讀,常至“筆枯手成胝,眼稀目生暈”。逐漸淹貫古今之學,尤精於《周禮》。餘復舅舅以甥兒才華出衆,憐愛有加,極力資助。

淳熙十六年(1189),舅父爲餘復籌資赴京應試。餘復啓程往臨安(今杭州)時,餘孔惠到寧德碼頭送行,爲兒子吟七律一首:“父子相隨只學儒,常將筆硯代犁鋤。汝今捧劍趨丹闕,我且安貧守舊廬。酒酌十分休酩酊,路行千里莫躊躇。來年二月花期候(一作‘朝後’),早寄平安及第書。”

紹熙元年(1190),餘復中庚戌科進士。策試大廷時,光宗趙惇覽其所對,議論國事見解精闢,稱其“直而不訐”,擢爲第一。傳臚唱名時,進士及第、出身者共587人(從《宋史》載,《文獻通考》作557人)。餘復進士及第,光宗皇帝召見,對策大廷,見其言談直率,且不攻擊別人之短,甚爲滿意,擢爲第—,並當場賜詩一首:“臨軒策士豈徒然,嗣守不基務得賢。爾吐忠言攄素蘊,我縻好爵副詳延。愛民憂國毋終怠,厚澤深仁賴廣宣。賜宴瓊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見詩篇。”餘復感激之餘,即就《和御賜登第詩》:“風虎雲龍豈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賢。虞庠教育蒙深澤,漢殿諮詢愧首延。釋褐遽沾瓊宴寵,賜詩齊聽玉音宣。愛君憂國平生志,敢負周王宴樂篇。”

南宋狀元餘復簡介:常學習至“筆枯手成胝,眼稀目生暈” 第2張

餘覆上殿時,將赴試前父親的殷殷寄語,贈詩勖勉向皇帝一一稟奏,光宗命其回古田謁祖後赴任,授予洪州(治今南昌)軍節度僉判官職。餘復帶着御賜“狀元及第”匾及一道聖旨還鄉。聖旨中載述餘復所授官及對父母的誥封。杉洋宗親爲其撰賀辭:“喬木世家,厚德自百年之積;飛龍上第,高名宣四海之傳。”“鵬翼風高,壯萬里扶搖之便;鰲頭浪暖,居五百人變化之前。”

北宋時期,進士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職,到宋仁宗時,纔有所重用,但前三名者也只不過授予監丞、通判(知州副職)之類的小官。而餘復先是被授爲洪州(今江西南昌)僉判,不久改官,授爲宣義郎僉書鎮南軍節度判。八年後,寧宗召餘復入國史館任實錄兼檢討,官至祕書省著作郎。餘覆在朝爲官十五年,在任時體恤民情,興修農田水利,修復名勝古蹟,政績優異,但官位不高,到慶元二年(1196)十一月,才特授祕書省著作佐郎(正八品)兼實錄院檢討官。終於厭倦官場,於開禧元年(1205)退隱還鄉。

途經寧德十八都仙霞嶺時,餘復題詩(後人鐫於石壁)雲:“二十年前過此間,旅囊羞澀筆頭慳。時來山色與人好,我亦詩腸似海寬。舊事消除身後夢,新聲慚愧路旁官。乘車衣錦渾閒事,留取功名竹帛看。”餘覆在杉洋餘氏宗祠左側建“科名閣”,將書寫列祖列宗名諱、科第與仕宦之木主擺置閣中。後又在寧德縣城南闢園構軒,觴詠其間。約七八年後,他病逝於寧德縣城南門小軒樓,旋葬於寧德九都貴村金嶂山(明坑餘家山),入祀於鄉賢祠。

先後著有《禮經類說》、《左氏纂類》及《祭禮》十四卷;《風集渚》、《餘狀元集》等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