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在經濟、文化與社會政策方面有哪些貢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在經濟、文化與社會政策方面有哪些貢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即明太祖,原名朱重八、朱興宗,字國瑞,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元璋出身貧農家庭,後因災變入皇覺寺爲僧,25歲(1352年)時,參加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他先後擊敗了衆多諸侯軍閥,統一南方,後北伐滅元,建立了明朝,年號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間,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於明孝陵。

 主要成就

  經濟

與民休息

明朝伊始,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縣官進京,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朱元璋還鼓勵開墾荒地,1370年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採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僱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在經濟、文化與社會政策方面有哪些貢獻?

興修水利

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

移民政策

明初,由於連年戰亂,加上疫病流行、河水連連氾濫,中原人口銳減,而山西卻未經大戰,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人口相加,還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跡罕見。爲此,朱元璋下決心從山西大規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復鹽場、發展生產,史稱“洪武大移民”。

  文化

復興禮俗

元朝時期,中原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影響和衝擊。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制定《大明集禮》,力圖恢復漢族禮儀文化,並採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飾方面“復衣冠如唐制”,並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級嚴格的冠服制度;禮儀方面革除胡跪,恢復漢族傳統的稽首、頓首、空首的跪拜方式,並按等級實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禮;姓名方面嚴禁胡姓,甚至連漢族複姓都遭池魚之殃;語言方面杜絕胡語,欽定《洪武正韻》;婚姻方面禁止收繼婚。通過復興漢文化,朱元璋成功驅除了蒙元的陰影,並建構了新政權的合法性。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在經濟、文化與社會政策方面有哪些貢獻? 第2張

重視教育

朱元璋從元朝滅亡中看到,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登基後,就採取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爲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里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針對這個鑑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着分內的事不做卻長於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

對待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標準更高,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有一次朱元璋召儒臣談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只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爲人師,應該“模範其志,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能與皇帝議論國事,皇帝這麼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

重興科舉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士人蔘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無定規。文科考試內容主要侷限於四書五經,考試文體通用八股文,虛內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舉制又稱八股取士。

重視翻譯

元朝統治者雖把阿拉伯書籍引進中國,卻束之高閣,“其間西域書數百冊,言殊字異,無能知者。”於是,朱元璋決定派遣使臣去西域再聘專家,他說:“爾來西域陰陽家,推測天象至爲精密,有驗其緯度之法,又中國書之所未備,此其有關於天人甚大,宜譯其書。”《聚真堂馬氏宗譜》載明初禮聘滿覬天文學家:“洪武元年,爲創立政府,成立欽天監,派欽使到阿拉伯滿覬(麥加)政府聘請精於歷學專家,乃聘到準帶地方古來氏族學者”洪武帝翻譯引進的科學圖書既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中的一部分書籍。使這些“遠出夷裔,在元世百有餘年,晦而弗顯”的著作能夠“爲中國之用,備一家之言”。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在經濟、文化與社會政策方面有哪些貢獻? 第3張

 社會政策

養老政策

朱元璋對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頒佈詔書和法令,規定每地要善待老人,並讓縣官定期送去米麪衣物進行慰問。朱元璋怕執行不力,就又叮囑禮部尚書,要以皇帝的名義再次重申一下這項政策。

爲了讓居家養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規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令一子侍養,免其差役。”也就是說,爲了更好地讓70歲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國家允許老人的一個兒子免於服役。

對於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給予精神表揚,還給予物質獎勵,賞賜衣物,發放獎金。而且,這些孝子孝女年老時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當他們年屆60歲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歲時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親模範不幸成爲孤老,那麼他們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養濟院的同等待遇,當地養濟院會每月按標準把錢糧送到他們家中;去世後,政府還會發放三兩銀子作爲喪葬費。

在朝廷的要求和帶動下,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風氣,贍養老人的要求也滲透到各地家法族規之中。被朱元璋稱爲“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鄭氏的《鄭氏規範》是中國傳統家法族規的代表作。

社會福利

朱元璋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最好的時期之一。免費養老院(養濟院)、免費醫院(養濟院)和免費公墓(漏澤園)統統出現。朱元璋還曾經試驗過“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試點,於郊外修築公房,並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

抑制商人

爲了貶抑商人,朱元璋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而商人卻只能穿絹、布兩種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學、當官,都會受到限制。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