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究竟可不可行?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究竟可不可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究竟可不可行?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五次北伐,看似氣勢澎湃,實際上真正有機會成功的只有一次,也就是第一次。

因爲在此之前,曹魏政權對於蜀漢政權可能的北伐行動並沒有足夠的重視,只有出其不意才能攻其不備,所以說這是蜀漢政權獲勝的唯一機會。

等到第一次北伐結束後,曹魏政權已經開始重視西部防線,這樣的情況下,蜀漢再想要取得成功,那就很困難了。

所以,現在回想起諸葛亮的北伐,人們都會爲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感覺到可惜,認爲如果該計謀成功,或許蜀漢能夠取得勝利。

裴鬆在給《三國志》做引注中是這樣說的,魏延與諸葛亮建議:給我五千精兵,從子午穀道而出,不過十天就可以到達長安,然後一舉可以擺平關中。

這個也就是被後世稱爲子午谷奇謀的策略,在歷史上並非首創,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講的也是這個策略。

很多人會說,子午谷奇謀效益如此之大,魏延想要的不過是五千兵馬,爲何諸葛亮連這點風險都不願意承擔?

其實,事情遠沒有五千兵馬這樣簡單,前面說了,北伐的機會只有第一次能夠做到出其不意,諸葛亮是謹慎再謹慎,務必做到萬無一失,所以不敢輕易行動。

當時從蜀國到關中的路線,也就是四條,分別是子午道、駱穀道、褒斜道、陳倉道,魏延的計劃是讓諸葛亮走褒斜道爲其虛晃,而自己偏師去立奇功。

先不說軍事思想如何,就是這種讓主力部隊給自己當鋪墊的精神就挺值得欽佩,關鍵是,你要上天也得問問諸葛亮會不會給你當這個梯子。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究竟可不可行?

即使諸葛亮不在意個人榮辱,也存在很大的冒險主義,因爲魏延提出的假設實在太多,他假設自己的五千兵馬能夠順利到達西安,假設諸葛亮主力能夠勢如破竹,假設曹魏政權的守將會望風而降······

在如此多的假設情況下,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是全盤皆輸的存在,當時魏國判斷蜀軍北上必然從褒斜道出師,曹魏統帥曹真就率軍在斜谷口鎮守。

可以說,即使魏延得手,如果後續諸葛亮大軍沒有殺出,依然是險象環生。

相比之下,諸葛亮的策略是,主力繞路從祁山而出,偏師則有趙雲率領,然後從斜谷道而出,用偏師掩護主力。

正如諸葛亮所說“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也就是甘肅),十全必克而無虞。”

應當說,諸葛亮是有一定的軍事思想的,不僅做到穩紮穩打,並且也做到了出其不意,當時曹魏在褒斜道擺開陣勢,結果聽到諸葛亮從祁山出來,朝野震盪,恐懼萬分,西北三郡同時響應諸葛亮。

涼州一帶本身就不是曹魏的基本盤,從韓遂、馬騰時期開始,就與曹操不對付,一直是反抗中央的策源地,馬超敗於曹操後,才投靠劉備。

應該說,諸葛亮北方點燃涼州的這個定時炸彈,對於蜀漢政權的後續作戰是相當有益處的。

很多人說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計策是因爲諸葛亮一生好謹慎,陳壽在《諸葛亮集》中評價諸葛亮:“ 治戎爲長,奇謀爲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這裏其實並不是說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而是認爲他的治國能力要優於軍事謀略。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究竟可不可行? 第2張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評價諸葛亮:“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肖之亞匹矣。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欽衛”。認爲諸葛亮北伐最終失敗,完全是因爲軍事才能不夠優秀導致的。

儘管諸葛亮後來被擡進“武廟十哲”,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五次北伐未有一次成功,總是要有點原因的。

我認爲不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出了問題,而是用人方面出了問題。

在第一北伐當中,諸葛亮用自己親信的馬謖作爲北伐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馬謖原本就是一個參軍,從未實際統帥過大軍,但是諸葛亮力排衆議,不用當時的蜀漢名將魏延、吳壹等人,堅持啓用馬謖,已經是兵家大忌。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諸葛亮是用趙雲虛張聲勢,掩護主力,但是諸葛亮卻把主力交給馬謖,這顯然是有意提拔馬謖作爲自己的接班人,一旦北伐取得成果,功勞全是馬謖的。

但是馬謖其實就是一個二百五,在街亭之戰中,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山上,學項羽、韓信用兵,希望背水一戰,然後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是張郃部隊到來之後,馬謖的軍隊直接潰散,打亂整個北伐節奏,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

雖然諸葛亮以及其嚴厲的手段處置了馬謖,但是問題其實並不是出現在馬謖身上,而是在他自己。

馬謖死後,諸葛亮又親信楊儀、姜維等人,不能說這些人打仗不行,但是從出身來看,他們都是參軍出身,是軍隊中的參謀,這種以文壓武的帶兵策略,至少在三國時期並不好用。

在武將遭受打壓的情況下,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就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

總體來說,諸葛亮的治國理念是有的,但是實操起來又是一回事,尤其是在識人任事方面,諸葛亮並不能很好的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