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可不可行?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可不可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可不可行?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個人認爲,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很有膽略,很有想像力。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因長期鎮守漢中,對曹魏在西北的情況很熟悉,於是向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謀。

裴松之在其補註的《三國志·蜀書》''魏略''中是這麼說的——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可不可行?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爭執一千多年,到底可不可行?

咱們先來分析下魏延的這段奇謀之語。

魏延之所以敢提這樣一個大膽的奇襲計劃,最重要的一點是抓住了曹魏在長安(西安)用將上的一個破綻。長安守將夏侯楙究竟是夏侯淵還是夏侯惇的兒子,史書上說的不太清楚,但是曹操女婿這一點是清晰明瞭的。

魏延說夏侯楙怯而無謀,是有根據的。曹丕在位時,因深知長安的戰略地位,所以堅守此戰略要地的一直是曹真。但曹睿掌權後,任人唯親,因曹真生病,便讓夏侯楙接任了長安守將的重任。

曹睿這麼安排,不是因爲夏侯楙有能力,而是純粹賣人情。夏侯楙這傢伙很花,跟自己媳婦也就是曹操女兒的關係很差。劍拔弩張時,曹操女兒甚至想找機會弄死自己老公。所以說,夏侯楙赴任長安,根本不是爲了報效曹魏,而是在曹睿的幫助下躲老婆。

夏侯楙這麼一個德性,在魏延看來,此人自然是草包加軟蛋。

因此他認爲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爭執一千多年,到底可不可行?

再說奇襲的具體計劃。當時的子午谷,棧道已毀,運送糧草的車輛肯定是過不去的,但人還是勉強能過的。這一點在魏延看來同樣是機會,冒險出奇兵,曹魏極可能想不到。

因爲此時的子午谷只能過人,不能走車,所以魏延提出,帶五千精兵,備基本口糧,奮力穿過子午谷,不出十日打到長安。

面對夏侯楙這樣的草包加軟蛋,魏延是極其自信的,不過憑他蜀漢中期第一猛將的威名,他有這樣的自信也不能算自大。

除了主觀上藐視守城主將,客觀上魏延也是有一定把握的。此時守衛長安的曹魏兵馬有多少呢?不出七萬。七萬人守長安這樣的巨型城市,根本守不過來,再加上主將必潰逃,因此魏延認爲在長安城下找到攻城突破口,進而拿下長安是有很大可能的。

在魏延的計劃中,拿下長安城後,他將第一時間控制城中的軍糧。如果這時候諸葛亮能率大軍趕來匯合的話,蜀漢將迎來有長安城、有重兵、有軍糧的大好局面。

縱觀整個西北,達成這種大好局面後,蜀漢若能把人心正浮動的西北軍閥聯合好,再快速進佔潼關,那整個西北將落入蜀漢手中。

如此站穩腳跟後,再與孫吳聯合,兩面夾擊曹魏,大局幾乎可定。

即便不能迅速滅掉曹魏,以整個西北爲依託,蜀漢的實力也將大增,跟曹魏硬拼也不再會是蜀漢弱,曹魏強。

這一點也是有事實依據的。當時整個西北人口比蜀漢總人口還要多,若拿下西北,蜀漢的人口將達到兩百萬以上,而曹魏失去西北,人口將減少到三百五十萬。如果加上孫吳,在人口總數上,蜀漢、孫吳兩家將首次超過曹魏。

所以說,魏延的奇襲不是一個簡單的戰術,而是一個效率極高的戰略。

固然,實施這一計劃,有子午谷遇險,遭曹魏發現截殺,長安城久攻不下,曹魏援軍及時趕到等諸多風險。但奇襲向來是搏命背水一戰,而這樣的戰法正好適合魏延這樣的猛將。

再者,魏延這一計劃也談不上孤注一擲,因爲他賭上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幾千精兵,而不是蜀漢北伐的全部精銳。況且,與諸葛亮會師,他也是設置了前提的,那就是拿下長安,控制住曹魏軍糧。

總而言之,雖說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是必贏之計,但就可行性,其實是值得一試的,尤其蜀漢在長期輸出硬實力這一點處在劣勢的情況下。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爭執一千多年,到底可不可行?

那諸葛亮爲何斷然否決了魏延的計劃呢?

《三國志》以及《三國演義》都說這是因爲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敢冒險。

但深入地看,這說法似乎有些說不通。諸葛亮固然謹慎,但並不是沒有決策魄力之人,面對這麼大的一個誘惑,這麼小的一個代價,他怎麼就不假思索地否決了呢?

個人觀點,諸葛亮拒絕,不是因爲謹慎,而是因爲他有固守的戰略。

首次北伐,擺在諸葛亮面前的選擇有三個:圖謀西北、圖謀上庸、圖謀長安。

其實提出《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已有了既定的戰略,到了眼下,那就是圖謀西北——出祁山,進隴右,穩紮穩打,擇機進取關中,進而整合西北勢力資源,夯實蜀漢硬實力,最後出潼關,與曹魏一決雌雄。

魏延在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是自信的,諸葛亮何嘗不是如此。

魏延抓住了長安守將這一破綻,而諸葛亮更看重的則是曹魏在西北的整體問題。在諸葛亮看來,曹魏在西北政策上的偏差,造成了西北各勢力人心浮動,比起長安城下的一人破綻,整個西北的衆人可攬纔是具有更大的戰略意義。

這是稍縱即逝、更不容有失的機會,比千載難逢更千載難逢。

因此諸葛亮要的是在曹魏意識到問題,調整政策前,穩健地拿下西北,直至終贏。

說諸葛亮不待見魏延而否決,這種說法也缺乏強有力的事實依據,這事可能有,也可能沒有。但因爲成見放棄定江山的機會,諸葛亮應該沒那麼狹隘。

總而言之,拒絕魏延,最核心的因素是諸葛亮要實現早已認定的宏大藍圖、春秋大夢。

在諸葛亮看來,魏延走的或許是一步好棋,但他自己走的更好,更大,也更穩。

如果說這是一種艱難選擇的話,那也是好棋太多,他只能走自己早已認定的。

但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你覺得穩贏的正面是大概率,但砸向你的恰恰是小概率的反面;同樣的,你覺得不賭即贏,結果往往是不賭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