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五國相王時趙武靈王並沒有稱王,是因爲什麼?

五國相王時趙武靈王並沒有稱王,是因爲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武靈王,嬴姓趙氏,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五國相王,指的是戰國中期五個主要諸侯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該事件標誌着周王室權威的徹底消失。在戰國初期,戰國七雄中只有楚國這一個諸侯國僭越稱王。當然,早在春秋時期,楚國就通過稱王,以此和周天子分庭抗禮了。到了戰國中期,魏惠王於公元前334年,主動率領韓國等國的國君,前往徐州拜見齊威王,雙方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史稱徐州相王。也即在戰國中期,魏國和齊國也相繼稱王。

五國相王時趙武靈王並沒有稱王,是因爲什麼?

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戰國時期諸侯國稱王的趨勢,已經是不可阻擋了。到了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爲王,同年,魏惠王尊韓宣惠王爲王。公元前323年,公孫衍發起了五國相王行動,促使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那麼,問題來了,五國相王時,連韓國和燕國都稱王,爲何趙武靈王卻不願稱王?

首先,徐州相王,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25年也自立爲王,同年,魏惠王尊韓宣惠王爲王。在此背景下,不僅戰國七雄相繼稱王,對於宋國、中山國等中等諸侯國,也僭越稱王,這無疑讓周天子的權威蕩然無存了。公元前323年,在縱橫家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不過,在韓國和燕國這樣戰國七雄中比較弱小的諸侯都稱王的背景下,趙武靈王卻拒絕稱王。

《資治通鑑》中記載:韓、燕皆稱王,趙武靈王獨不肯,曰:“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令國人謂己曰君。

雖然連弱小的韓國和燕國都選擇稱王,但是,趙武靈王卻不願稱王,也即讓趙國百姓稱呼自己爲君,而不是王。因爲趙武靈王沒有稱王,所以,趙國也成爲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稱王的國家。對此,在筆者看來,趙武靈王之所以不願意稱王,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

五國相王時趙武靈王並沒有稱王,是因爲什麼? 第2張

一方面,趙武靈王認爲當時趙國沒有稱王的實力,所以暫不稱王。五國相王發生在公元前323年,彼時,趙武靈王在位不過三年左右,還沒有在趙國推行“胡服騎射”。而在“胡服騎射”之前,趙國確實不能稱之爲一個強國。在趙武靈王在位之前,趙國長期被魏國壓制,也即在魏趙韓三晉中,魏國在整體實力上保持領先,而韓國和趙國則一度跟隨在魏國左右。

雖然到了戰國中期,趙國逐漸表現出和魏國相抗衡的態度,但是,在桂陵之戰中,趙國都城邯鄲被魏國攻破,這無疑成爲趙國實力虛弱的重要體現。因此,在筆者看來,在五國相王時,趙國不僅沒有正式推行“胡服騎射”,還需要應對中山國這一心腹大患。而這,無疑是趙武靈王認爲趙國實力不夠稱王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五國相王前後,稱王並不能給趙國帶來什麼實際的好處,反而會讓趙國遭到周邊大國的打壓。比如徐州相王時,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而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寢不寐,食不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領大軍伐齊,趙國、燕國乘機出兵攻齊。在徐州相王之前,戰國七雄中的君主往往稱XX公或者XX侯,比如秦孝公、魏文侯等。現在,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意味着楚國不再是戰國七雄中唯一稱王的諸侯國了。於是,楚威王爲了表達憤怒,從而率軍攻打齊國。

而到了五國相王時,齊國對於中山國的王號不滿,曾試圖聯合燕國、趙國攻擊中山國以迫使其去王號。也即在當時的環境下,貿然稱王,很可能會給周邊大國進攻自己的把柄,這無疑會給還沒有崛起的趙國帶來巨大的風險。因此,在理智的趙武靈王心目中,貿然稱王意味着很可能會成爲出頭鳥,也即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五國相王時趙武靈王並沒有稱王,是因爲什麼? 第3張

最後,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五國相王后,戰國七雄基本上都已經稱王,而趙國不願意稱王,反倒有些不合羣了。於是,趙武靈王四年(公元前322年),也即五國相王的第二年,趙武靈王與韓宣王會盟,就韓趙聯姻的事宜敲定細節。次年,趙武靈王迎娶韓女爲夫人。在此之後,趙武靈王又扶持秦昭襄王、燕昭王即位,以此和秦國、燕國形成了結盟的關係。由此,非常明顯的是,五國相王之後,趙國陸續和韓國、秦國、燕國結盟,爲趙國之後的胡服騎射、消滅中山國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在和各個諸侯國交好的背景下,沒有稱王的趙國,自然沒有遭到戰國七雄的孤立。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被幽禁沙丘宮而死。趙雍去世後,大臣追諡“武靈”,後人尊稱趙武靈王,從他奠定趙國強盛之後,趙國君主正式稱王。也即在趙國的君主中,趙惠文王纔是第一位稱王的,從時間上來看,趙惠文王稱王顯然相對較晚,這讓趙國變成戰國七雄中最後一位稱王的國家。但是,後發制人的趙國,也因爲趙武靈王奠定的基礎,得以在戰國中後期和強大的秦國並駕齊驅,乃至於成爲秦國一統天下的最大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