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時期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是什麼樣的?爲何沒能實現

三國時期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是什麼樣的?爲何沒能實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諸葛亮生逢亂世,才華橫溢,人稱“臥龍先生”。這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隆中對》出自於陳壽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乃是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也是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形勢之後,爲劉備未來發展提出的總體戰略。其實劉備佔據荊州之後的發展,總體來說是符合《隆中對》的戰略規劃的,只是《隆中對》有着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東吳方面的態度。

《隆中對》的總體戰略規劃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先是對天下形勢進行了分析,他認爲曹操如今擁有百萬之衆,且挾天子而令諸侯,因此“不可與爭鋒”。而孫權佔據江東已然三世,地勢險要、民心所向,因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荊州的戰略地位極爲重要,乃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劉表顯然沒有能力守住。益州之地條件極爲優越,但劉璋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面佔據漢中,劉璋同樣難以穩住益州。

諸葛亮爲劉備分析天下形勢

結合這種實際情況,諸葛亮提出的對策大致可以總結爲三點:

1、聯吳抗曹、穩住根基。也就是說,與東吳結成聯盟,共同抵抗勢大的曹操,但由於力量對比懸殊,暫不可爲敵,而應該想辦法謀取荊州、益州之地,先站穩腳跟。

三國時期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是什麼樣的?爲何沒能實現

2、增強實力,等待時機。佔據荊州、益州之地後,則應該“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也就是說,要守住險要之地,然後積極和周邊各種勢力搞好關係,內修德政、治理江山,積極發展勢力,以待時機。

3、抓住時機,兩路北伐。一旦時機成熟,便“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也是說從荊州和漢中同時發兵北伐,從而謀取中原。

赤壁之戰後劉備發展基本符合《隆中對》

不難看出,劉備在佔據荊州之後,之後的發展基本與《隆中對》保持了一致,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先是湘水劃界,再是白衣過江,劉備最終丟掉了荊州,導致了《隆中對》的徹底破產。

《隆中對》的致命缺陷,孫權不可能放棄荊州

赤壁之戰後,劉備不僅成功與東吳結盟,更是趁機佔據了荊州大部,之後取益州、奪漢中,整個步驟可以說與《隆中對》基本保持了一致,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就在一切看似順利之際,東吳這個盟友的突然翻臉,最終使得《隆中對》徹底破產。

孫權成爲了《隆中對》的終結者

赤壁之戰後,劉備成爲了最大贏家,他佔據了荊州七郡中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以及江夏郡、南郡南部,而孫權只佔據了江夏郡和南郡北部部,曹操則依舊佔據着南陽郡。不過,劉備雖然佔據了荊州大部,但卻並不利於其發展,於是其先後兩次向孫權提出用江夏郡南部換取孫權佔據的南郡北部,但均遭到拒絕,後東吳出於己方戰略目的考慮,同意了該方案。

正如之上所述,實際上並沒有“劉備借荊州”一說,只有“換荊州”一說,而之所以雙方能夠達成一致,主要還是因爲此時利益相通。孫權需要劉備抵抗曹操,以便自己騰出手來攻取交州,而劉備則是爲了更好的發展。

三國時期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是什麼樣的?爲何沒能實現 第2張

然而等東吳平定交州,劉備進取益州之後,孫權卻立即與劉備圍繞荊州展開了爭奪,原因很簡單,東吳根本不會容許已經崛起的劉備再佔據荊州之地。對於東吳來說,荊州地處長江上游,順流而下便可直接威脅東吳腹地,此時已經崛起的劉備再佔據荊州,對東吳來說將是極大的威脅。而對於劉備來說,一旦丟掉荊州,那麼益州的東大門將被牢牢關死,自己的勢力將完全被鎖困在益州地區,很難再向外擴展。

丟失荊州後的蜀漢完全被鎖死在益州

正因荊州如此重要,東吳和蜀漢誰也不可能放手,這纔有了之後的湘水劃界和白衣過江,繼而又有了夷陵之戰,劉備最終還是丟掉了荊州。也正因爲荊州的丟失,導致了《隆中對》的全面破產,形勢對蜀漢來說已是極度不利,無力兩線作戰的蜀漢,只能一面與東吳修好,另一面意圖通過北伐獲取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