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戰國時期白起的成名之戰是哪一戰?結果是什麼?

戰國時期白起的成名之戰是哪一戰?結果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白起,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戰國時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盛,到秦昭王時期,秦國不再困守函谷關以西,開始積極謀求東出。在齊魏兩國因孟嘗君出逃之事對立之後,秦國藉機修復與齊國關係,從而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戰爭步伐,而韓魏兩國則開始屢屢遭到秦國攻伐。

戰爭背景:秦國攻打韓魏,韓魏聯軍發動反攻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相繼去世,趁着韓國、魏國局勢動盪,秦昭襄王開始積極籌備攻打魏韓兩國。

《大秦帝國》中的秦昭襄王形象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 秦國派兵攻打魏國,奪取魏國襄城。

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昭襄王兵分兩路攻打韓國,秦將向壽率軍攻取武始,左庶長白起則率軍攻取新城。

韓國不敵秦軍,連忙派遣使臣前往魏國求援。魏國本就是韓國的盟國,面對共同的敵人秦國,魏昭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率領魏國大軍前去助戰。

戰國時期白起的成名之戰是哪一戰?結果是什麼?

於是,魏韓兩國接連派出大軍,而周天子也派兵加入,多達24萬的聯軍徐徐開往前線。與此同時,秦昭襄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薦下,升任白起爲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率領秦軍十二萬前去抵禦聯軍。伊闕之戰爆發。

戰爭經過:韓魏軍隊相互推諉,白起巧用疑兵之計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白起率領的12萬秦軍和魏將公孫喜率領的魏、韓、東周24萬聯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陣)對峙。

因兩座山相對而立,遠望好像門闕,伊水從中間自南向北流過,故而此地被稱爲伊闕。如上圖所示,伊闕地勢極爲險要(爲了方便理解,我將200米等高線用黑色線條描繪了出來),大禹曾在此鑿山疏通河水,通道便是山間河水沖刷出來的一條狹窄峽谷。

聯軍主要以韓國和魏國軍隊爲主,東周基本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此時的魏國雖然比起戰國初期國勢已經衰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比起韓國,魏國無論是兵力還是戰鬥力均處在上風,而韓國軍隊則相對勢單力薄。

《戰國策》有載“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衆。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爲鋒”。韓國主將暴鳶希望戰力更強的魏國軍隊能夠出任先鋒,但魏軍主將公孫喜卻認爲,韓國軍隊裝備有強弩、堅甲、美盾、青銅頭盔、鐵幕,戰力同樣不容小覷,因而希望韓軍能夠充當先鋒。

不得不說,秦國的強大並非沒有道理,情報工作實在是出色。白起很快便得知了韓魏主將之間的矛盾,於是白起站在伊闕的緩山坡上,眺望韓魏兩軍,在發現韓軍居前,魏軍則處於韓軍側後方的情形後,開始計上心來。

針對聯軍的部署,白起果斷利用少量疑兵,多制旌旗和飄帶立於陣前,擺出一副要對韓軍發動攻擊的假象。而秦軍的主力精銳則繞至聯軍後方,突然對魏軍發動了攻擊,魏軍毫無防備之下被殺了個措手不及,被迫倉促迎戰,因陣型已被徹底衝亂,各軍只能各自爲戰。

戰國時期白起的成名之戰是哪一戰?結果是什麼? 第2張

魏將公孫喜見勢不妙,立即派出信使,請韓軍前來增援。韓國主將暴鳶卻認爲自己正面的纔是秦軍主力,便回道,“我們也遭到了猛攻,自顧不暇,哪裏還有力量前去增援。”

魏軍戰力本就不及秦軍,在失去了韓軍增援的情況下,倉促迎戰的魏軍很快便遭遇了慘敗。韓軍主將直到此時才意識到上當,然而爲時已晚。在側翼已經完全暴露的情況下,不但軍心不穩,且還不等韓軍反應過來,便立即遭到了秦軍的前後夾擊。韓軍士兵頓時潰敗而逃。

伊闕之戰,白起率領的12萬秦軍,全殲韓、魏、東周聯軍24萬,擊殺魏軍主將公孫喜,攻佔伊闕及五座城池。而白起這個令六國聞風喪膽的名字,則憑藉此戰第一次出現在了歷史舞臺。

此戰過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從周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秦軍先後攻佔韓國的宛、葉、鄧和魏國的軹、河雍、蒲阪、皮氏、河內郡等地,爲秦國的大舉東出掃平了障礙。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