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的濁澤之戰是什麼結果?對魏國有何影響?

戰國時期的濁澤之戰是什麼結果?對魏國有何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烈王七年,在魏與韓趙之戰中,韓、趙聯軍在濁澤進攻魏軍的作戰。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在春秋戰國時期,三家分晉是重要的事件,也是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對於三家分晉來說,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持着晉國的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爲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由此,對於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都出自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

戰國時期的濁澤之戰是什麼結果?對魏國有何影響?

正是因爲這一原因,在三家分晉前後,魏趙韓三國可謂非常團結。周威烈王廿三年(前403年),三晉伐齊至長城,俘虜齊康公朝見周天子,請求冊封爲諸侯。再比如和秦國、楚國等大國交戰的時候,三晉也是互相支持的。不過,在戰國七雄的格局形成之後,三晉也因爲利益上的衝突,從而讓聯盟關係分崩離析。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濁澤之戰,無疑是三晉聯盟走向瓦解的重要一戰。在這場戰役之後,魏國先後對趙國、韓國用兵,促使三晉聯盟徹底破裂。

首先,濁澤之戰是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與韓趙之戰中,韓、趙聯軍在濁澤(今山西運城境)進攻魏軍的作戰。具體來說,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在尚未指定魏國繼承人的情況下去世,這導致魏國發生了內亂。其中,魏武侯的兩個兒子,魏罃和魏緩都在爭奪魏國君主的寶座。對此,在筆者看來,古代歷史上,君主在還沒有明確繼承人的前提下突然去世,往往都會引起爭奪君主之位的內亂。比如在秦國曆史上,秦武王去世時,因爲沒有兒子,也沒有指定的繼承人,所以秦昭襄王和其他公子展開了秦國王位的爭奪,最終經過激烈的較量,這才讓秦昭襄王笑到了最後。

而就魏國來說,魏武侯的去世,同樣引起了類似的結果。當年七月,魏緩逃亡到達邯鄲,請求趙成侯出兵爲他回國爭位。公元前369年,魏國大夫公孫頎亦從宋國經由趙國進入韓國會見韓懿侯遊說他,魏罃雖有公叔痤相助,只得半個魏國而已,若能趁魏國內亂之際,聯合趙國,定能除掉魏罃及打敗魏國,實在機不可失。

戰國時期的濁澤之戰是什麼結果?對魏國有何影響? 第2張

對此,韓懿侯聽了很高興,就跟趙成侯合兵一起進攻魏國,從而發起了濁澤之戰。在這場戰役中,趙成侯與韓懿侯親率兩國大軍,從而討伐魏國。此戰,趙國和韓國的聯軍向魏國都城安邑進發(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罃坐鎮都城,連忙派出魏軍在濁澤迎戰。韓趙聯軍勢大敗魏軍於濁澤,進而包圍安邑。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在戰國初期,魏國因爲率先進行變法,從而成爲中原霸主。但是,在濁澤之戰中,因爲魏國的內亂,加上韓國和趙國聯手出擊,從而擊敗了魏國大軍,並且包圍了魏國都城安邑。彼時,魏國還沒有從安邑遷都到大梁。

不過,在包圍魏國都城安邑之後,韓懿侯和趙成侯發生了分歧,趙成侯主張除去魏君,擁立魏緩,割地而退。韓懿侯認爲這樣會被其他人視爲貪婪殘暴,他主張把魏國分裂爲兩國,使魏國不強於宋國、衛國,則韓趙兩國日後再無魏國之患。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按照韓懿侯的主張,將魏國一分爲二,那麼魏國不僅會立即走向衰落,甚至提前滅亡,整個戰國也將是戰國八雄,而不是戰國七雄了。

值得注意的是,韓懿侯和趙成侯都固執己見,也即都無法說服對方。在此背景下,韓懿侯不悅,遂乘夜率領韓國大軍離去。在韓國選擇撤軍之後,趙成侯見趙軍勢孤,不能再戰,也領軍撤走。聯軍不戰自破,安邑之圍得到解除。不久之後,因爲失去趙國和韓國的支持,所以魏罃成功殺死魏緩,自立爲君,但此時並未稱王,只是繼承了魏國的君主之位,也即等到稱王之後,他纔是真正意義上的魏惠王。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魏惠王稱王應是在逢澤之會時,正式被公認稱王並改元,是和齊國徐州相王的時候。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曆5月29日),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南),因此在《孟子》一書中又稱爲梁惠王。對於魏惠王來說,親自經歷濁澤之戰,自然對趙國和韓國頗有怨言,這成爲他日後進攻趙國和韓國的重要原因,也即當初趙國和韓國差一點就將魏國一分爲二了。

戰國時期的濁澤之戰是什麼結果?對魏國有何影響? 第3張

最後,對於濁澤之戰來說,韓趙聯軍在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由於趙、韓的嚴重分歧,因不能協同而由盛轉敗,使魏國終免於分割。而魏罃戰敗後,在幾乎頻於絕境的情況下鎮靜待敵,採取靜觀其變的策略,尋找機會,各個擊破,得以反敗爲勝,保全了魏國疆域的完整,給韓、趙兩國以沉重打擊。在此基礎上,魏惠王這位君主在位時,重用龐涓等人,促使魏國的實力得到了恢復。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長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不過,接下來爆發的桂陵之戰中,孫臏認爲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公元前343年,魏國爲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韓國。齊威王待魏韓火拼後以田盼爲主將,田嬰爲副將,孫臏爲軍師攻打魏國。魏國派太子申來抵擋,在馬陵全軍覆沒,隨之田盼又以“減竈”之策誘魏國龐涓中計,追至馬陵山中伏身亡,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經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失去中原霸主地位,而齊國則成爲戰國中期的霸主。並且,正是因爲濁澤之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戰役的爆發,促使魏趙韓三晉的聯盟徹底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