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陘城之戰:戰國時期容易被忽略的戰役,結果如何?

陘城之戰:戰國時期容易被忽略的戰役,結果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歷史階段。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比如秦國、楚國、齊國等大國,就在該時期陸續吞併了周邊的弱小諸侯國。至於春秋時期最強大的晉國,則是被魏趙韓三家瓜分了。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消滅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一統六國,標誌着戰國時代的結束。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對於戰國時期來說,顧名思義,該時期存在比較激烈和頻繁的兼併戰爭。說到戰國時期的戰爭,很多人會聯繫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五國伐齊、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鄢郢之戰、伊闕之戰、華陽之戰、垂沙之戰等。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本文所要說的陘城之戰,則是一場被人忽略的戰役。不過,就陘城之戰來說,卻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也即在筆者看來,如果沒有陘城之戰的話,長平之戰就不一定會在公元前260年爆發了。

首先,陘城之戰是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佔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等5座城邑的作戰。對於陘城之戰的爆發,和秦國對外策略的調整存在直接的關係。在公元前270年之前,秦國不僅和魏國、趙國、韓國這三國相抗衡,還曾越過三晉去攻打齊國。到了公元前270年,來自魏國的范雎針對秦國過去“越人之國”進攻,勞多獲少的弊端,向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

陘城之戰:戰國時期容易被忽略的戰役,結果如何?

所謂的遠交近攻,即先交好與秦爲鄰,處中原地帶的韓、魏兩國,以威服楚、趙;楚國強,則與趙友好,以威服楚;趙國強,則與楚通和,以威服趙;楚趙親附後,東面臨海的齊國必定恐懼,會自動親附秦國。那時,再向近處的韓、魏兩國進攻。這樣,得寸土則爲秦國之寸土;得尺土則秦國的尺土。對於遠交近攻的策略,秦昭襄王也比較認同,所以任命范雎爲客卿,參與秦國大事。在戰國中期,韓國與秦國疆界相錯如織繡,“天下有變,爲秦害者莫大於韓”(《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因此,在公元前270年之後,秦國開始更加猛烈的進攻韓國、魏國等諸侯國,以此步步蠶食三晉的疆域。

當然,韓國經白起幾次攻伐,國力日弱,但是,作爲戰國七雄之一,韓國還有一定力量。秦昭襄王將攻韓重任再交武安君白起。到了公元前264年,白起率秦軍大舉進攻韓國,韓軍難以抵擋。秦軍進展順利,不久,奪佔韓國陘城等5座城邑,斬殺韓國精銳士卒5萬餘人,這就是陘城之戰。在陘城之戰後,韓國陷入混亂,開始謀求防守,但爲時已晚,不久又失去南陽(今河南西南部一帶)、上黨(今山西東南部地區)等地。也即在公元前263年,白起又率軍封鎖了南陽太行山道。公元前262年,白起攻佔韓國野王一帶,切斷了上黨郡同韓國本土的聯繫。

因此,對於上黨郡來說,雖然名義上還是屬於韓國,但是,因爲秦軍截斷了上黨郡和韓國本土之間的通道,這讓韓國無法派兵來防守上黨郡。所以,韓國失去上黨郡,無疑是時間上的早晚問題了。在此基礎上,在秦昭襄王看來,經過陘城之戰等戰役,秦國奪取上黨郡,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而秦國一旦佔據了上黨郡,則將直接威脅到魏國和趙國的腹地。不過,比較可惜的是,事情並沒有朝着秦昭襄王設想的方向發展。

在陘城之戰後,韓國通知上黨郡的郡守靳黈撤離此地,靳黈不肯,韓桓惠王派馮亭接替他的位置。從韓桓惠王的角度來看,既然上黨郡已經無法堅守下去,那麼,通知上黨郡的將士和百姓撤離,爭取給秦國留下一座空城,已經是降低損失的合理選擇了。不過,對於韓桓惠王派遣的上黨郡的郡守馮亭,卻不願意就此撤離,而是希望藉助於趙國的力量,以此達到讓秦趙兩虎相鬥,韓國坐收漁翁之利的效果。

馮亭到達上黨郡一個月後,與其官吏們說:“上黨與韓國聯絡的道路已經中斷了,秦國的大軍每天的逼進,我們不能應付,不如將上黨郡送給趙國。趙國接受了我們,秦國一定會進攻趙國的;趙國被秦國攻擊,必定會與韓國親近的。韓、趙兩國聯手,一定可以對抗秦國的。”馮亭的這一建議,得到了麾下將士的支持。於是,馮亭派遺使者到趙國,對趙孝成王請求說:“我們韓國不能守上黨郡,而且已經決定割給秦國,但是當地百姓皆不願接受秦國的佔據,而是甘願成爲趙國子民。現在上黨郡有城池十七座,臣願意全意奉獻給大王,但願大王能酌量處置。”

最後,在得知這一消息後,趙孝成王相當高興,將此事告訴給趙豹,趙豹說:“臣聽說,‘聖人認爲,無緣而受祿,必定會招來禍害。’”趙孝成王說:“他們仰慕寡人的千秋大義,怎能算是無緣而受祿呢?”趙豹回答:“秦國爲了蠶食韓國的土地,故意切斷上黨郡和韓國的聯絡,認爲如此就能輕取上黨郡。韓國之所以把上黨郡獻給我們,是企圖把戰禍轉嫁給我們。秦國蒙受疲勞,而我們坐享其利。強秦不能從弱韓的手上得到上黨,那弱小的我國又怎能從強秦得到上黨郡,怎麼能說是意外之獲呢?不如不要接受。”

對此,趙孝成王將此事告訴給平原君趙勝,平陽郡趙勝回答說:“出動百萬大軍進攻,過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這麼大的便宜,不能丟掉。”趙孝成王就派遣趙勝前往接收上黨郡。由此,因爲趙國接受了上黨郡,導致秦國上下非常憤慨,從而直接引發了長平之戰。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趙孝成王沒有接受上黨郡的話,那麼,秦國必然會繼續蠶食韓國的疆域,也即韓國的滅亡時間,很可能都會因此提前。不過,因爲趙國的“無功反而受祿”,直接吸引了秦國的怒火,從而幫助韓國緩解了來自秦國的壓力。總的來說,在戰國時期,秦昭襄王調整策略,採納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向韓國發起了陘城之戰,並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