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韓林兒元末小明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韓林兒元末小明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360年(龍鳳六年),劉基(劉伯溫)、宋濂、葉琛、章溢私人在朱元璋的邀約下入南京你們知道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劉基剛到朱元璋陣中,就做了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改變了朱元璋的命運。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記載:

韓林兒元末小明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二十一年春正月朔,中書省設御座,奉小明王行慶賀禮。劉基怒曰:“彼牧豎耳,奉之何爲!”不拜。太祖召基入,問之。基遂陳天命有在。太祖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計。

意思是說,1361年大年初一,朱元璋率領文臣武將向小明王的御座跪拜行禮,大家都齊整整地跪地,只有劉基突兀地站在那裏,不願屈膝。朱元璋無奈,召劉基到內室問話,劉基給朱元璋說了一通“天命”的觀點,認爲小明王並非未來的天下君主,讓朱元璋多爲自己打算,朱元璋醒悟,從此定下征伐大計。

小明王,也就是韓林兒,他是北方紅巾軍的首領,也是朱元璋的上司。韓林兒攪動風雲長達十餘年,他佔據“大義”,反元復宋,巔峯時自稱“擁兵百萬”,是元朝末年不可忽略的大人物,然而,這樣的大人物,到了後期,卻沒有了立足之地,1366年,韓林兒在朱元璋派人接他回南京的路上,溺死於瓜步,死因至今仍有爭議。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元末“大宋”皇帝韓林兒,希望通過史料的引述和分析,讓大家瞭解一段不一樣的歷史。

一、石人一隻眼,一出天下反

說起韓林兒,就不得不說他的父親韓山童。《新元史·列傳一百二十一》記載:

韓林兒,永年人。父山童,嘗爲童子師,人稱爲韓學究。至正初,山童倡言天下將大亂,彌勒佛出世。

韓山童曾是個讀書人,人稱韓學究,足智多謀。元朝末年,苛政如虎,社會矛盾尖銳,民不聊生。然而,元廷仍在加劇剝削百姓,很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

1351年,元順帝派大臣賈魯徵集十萬民夫清理黃河河道,民夫們飽受奴役,韓山童便和他的同夥劉福通等人商量,決定利用這個機會煽動民夫造反。事實證明,韓山童也非無能之輩,他吸取前代農民起義的經驗,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韓山童先讓劉福、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鬱、王顯忠、韓咬住等親信告訴民夫們,說天下即將大亂,彌勒佛出世會拯救大家。並且散佈了兩句童謠,即“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第二,韓山童祕密派人在黃河河道下埋了一座獨眼石像。幾天後,民夫們挖出了這座石像,想到前日聽到的童謠,人心思變。史載:

“開河者掘得之,轉相告語,人心益搖。”

第三,韓山童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他要帶領大家“反元復宋”。當時,元朝入主中原不過70餘年,中原百姓受到蒙古貴族的壓迫,早就對宋朝心嚮往之。

韓山童的這一系列操作,成功燃起了民夫們反抗暴政的熱潮,大家紛紛拿起鐵鍬頭,殺掉護河官員,擁立韓山童這個“宋徽宗的八世孫”爲首領。

韓山童見時機成熟,便帶着大家殺黑牛白馬,起誓造反。由於起義者都頭戴紅巾,因此後世稱之爲“紅巾軍起義”。

韓山童帶領大家浩浩蕩蕩攻打潁州,搶奪糧食,誅殺官吏。百姓們紛紛響應,聲勢浩大。元順帝聽聞後,急忙派大軍前來鎮壓。韓山童運氣不好,被元軍活捉後遭到誅殺。他的部下劉福通和杜遵道帶着起義軍繼續反抗元軍。

韓山童被殺後,他的妻子楊氏帶着兒子韓林兒逃到了武安山上。劉福通和杜遵道帶着義軍佔領羅山、上蔡等豫皖邊界。三年後,紅巾軍的人數已經多達十餘萬。這期間,劉福通和杜遵道二人陷入爭權奪利的漩渦。劉福通是武將,杜遵道是文臣,兩人背後都有大批追隨者,相互鬥爭,都想成爲紅巾軍的首領。

韓林兒元末小明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2張

由於二人彼此僵持,最後大家各讓一步,認爲既然是“反元復宋”,那就應該讓“宋徽宗的九世孫”、韓山童之子韓林兒來做大家的首領。這個建議果然得到了衆位紅巾軍頭目的認可。於是,劉、杜二人派人去尋找韓林兒,到了第二年正月(1355年),大家終於在碭山夾河一帶找到了韓林兒和他的母親楊氏。

1355年二月,劉福通、杜遵道等人在安徽亳州擁立韓林兒爲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韓林兒號稱小明王,尊楊氏爲太后,封杜遵道爲丞相,封劉福通爲平章。因此,1355年,在北方紅巾軍體系裏,被稱爲龍鳳元年。

韓林兒的帝王生涯,就此拉開序幕。

從歷史進程中看,韓林兒並非反元第一批義士,他之所以能被大家擁立皇帝,主要是靠父親韓山童的威望,以及他“宋徽宗九世孫”的名頭。因此,紅巾軍後期雖然人數衆多,但韓林兒的領導力並不強。

二、紅巾滿江河,明王勢力孤

山中不知歲月,就在韓林兒和母親楊氏躲在山林的這幾年,天下局勢已經大變。

首先,在韓山童去世的同一年,蘄州人徐壽輝在天堂寨發動起義,他的起義軍也頭戴紅巾,被後世稱爲“南方紅巾軍”,而韓林兒這一支紅巾軍因爲一直活動在黃河流域,因此被後人稱爲“北方紅巾軍”。南、北紅巾軍同名,但相互之間沒有任何統屬關係。

徐壽輝在薊州稱帝,建立“天完”政權,南方紅巾軍後來發展很快,陳友諒、明玉珍等人,皆出自徐壽輝麾下。

其次,在韓山童去世的第二年,北方的黃河、淮河流域陸續有人繼承韓山童的遺志,他們以紅巾軍的名義起義,表面上歸北方紅巾軍領導,實際上各佔山頭。例如,在安徽濠州的郭子興便是其一。需要說明的是,郭子興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女婿,他就是朱元璋!

因此,在小明王稱帝后,郭子興和朱元璋以小明王爲君,以“龍鳳”紀年,每年正月,都要想韓林兒的御座行君臣大禮。

第三,在高郵,鹽民張士誠發動“十八條扁擔起義”,他先佔領高郵,後來又“遷都”平江(蘇州),建立“大周”,自立爲帝。

也就是說,小明王剛登基那會,北方紅巾軍雖然勢大,但天下已經呈現出羣雄逐鹿之勢。微妙的是,由於韓林兒率領的北方紅巾軍一直在黃河流域活動,他離元廷最近,因此,元朝的千軍萬馬最先攻打的必然是韓林兒。

韓林兒外有強敵,內部也不穩定。他登基不到一年,劉福通和杜遵道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明史·韓林兒傳》記載:

遵道寵用事。福通嫉之,陰命甲士撾殺遵道,自爲丞相,加太保,事權一歸福通。

最終,劉福通殺掉了杜遵道,獨攬大權。韓林兒雖然有其名,但實權都掌握在劉福通手裏。

元順帝爲了儘快滅掉紅巾軍,先後派孛羅帖木兒和擦汗帖木兒兩位大將率軍百萬前來攻打韓林兒,導致韓林兒損失慘重。史載:

既而元師大敗福通於太康,進圍亳,福通挾林兒走安豐。未幾,兵復盛,遣其黨分道略地。

即,龍鳳元年底(1355年),元朝集結重兵來犯,韓林兒派劉福通出戰,雙方在太康對決。劉福通不是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王保保的義父)的對手,紅巾軍大敗,劉福通不得不帶着韓林兒逃到安豐。令元朝沒有想到的是,韓林兒兵敗沒多久,但因爲他有“復宋”的大義,因此深得中原百姓的支持,不到半年的工夫,韓林兒的實力又恢復到此前的水平。

可見,韓林兒有多麼“抗揍”。

從歷史角度來說,韓林兒的作用是巨大的!韓林兒登基的最初幾年,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爲身後的徐壽輝、張士誠、朱元璋等人“擋子彈”。有了他的存在,後面的這些梟雄們才得以迅速的發展。

若干年後,朱元璋在統一南方後決定北伐,徐達、常遇春等人之所以能夠一路勢如破竹,有一個原因不可忽略,那就是元朝的精銳部隊,其實早在十年前就被北方紅巾軍消耗殆盡了!

三、紅巾滿黃河,抗元書輝煌

韓林兒抗擊元朝最輝煌的時刻是在他登基三年後。

韓林兒元末小明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3張

龍鳳三年,韓林兒兵分三路,第一路有李武、崔德帶領,他們一路攻佔了商州、武關,大軍直指關中。

第二路由猛將毛貴帶領,一舉攻下膠州、萊州、濱州,搶佔山東。

第三路由劉福通親自掛帥,在前兩路成功牽制元軍之後,劉福通帶兵直搗汴梁。

韓林兒爲何要攻打汴梁?因爲這是北宋的故都,他志在“反元復宋”,汴梁的得手,對北方紅巾軍來說意義更大。待三路大軍全部取勝之後,放眼整個黃河流域,幾乎遍地是紅巾。

正是因爲韓林兒在北方如此“囂張”,朱元璋才能趁此機會佔領集慶(南京),徐壽輝才能西攻巴蜀,東征安慶。如果單從抗元貢獻的角度來說,徐壽輝、朱元璋、張士誠這些人,都得稱韓林兒一聲“大佬”。

龍鳳四年,韓林兒又兵分兩路,由悍將毛貴沿山東往北攻打,由另一位大將李喜喜攻打關中。《明史》雲“勢銳甚”,元軍鎮壓起來已經非常吃力。

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往回看,會發現韓林兒並非庸才,至少,他麾下有高明之人。他的這兩路大軍可謂“有的放矢”。要知道,山東往北,那就直指大都(北京,元朝首都)了。而關中地區,自古就是漢唐要塞,在農耕社會,得之可得天下。

元順帝當時非常驚慌,《明史》雲:

順帝徵四方兵入衛,議欲遷都避其鋒,大臣諫乃止。

元順帝四處徵召兵馬勤王護駕,甚至要遷都避難,在大臣的勸阻下才消停。

元順帝爲了抵擋韓林兒的攻勢,不得不將關外的蒙古大軍悉數調往關內,甚至動用了鎮守高麗的兵馬,讓他們前來鎮壓韓林兒。

韓林兒當時士氣正盛,有些自以爲是,再加上他的戰線擴展得太長,首尾不能相顧,很快便在元朝鐵騎下吃了大虧。

半年後,劉福通兵敗河北、李喜喜兵敗興元,毛貴也遭到重創。但是,紅巾軍雖敗,卻非常頑強,他們和元朝大軍頑抗到底。舉個例子,當時韓林兒麾下有一路大軍由關先生、破頭潘二人率領,他們最初攻到了大同。得知韓林兒在後方兵敗後,他們倆知道退路已經被切斷,乾脆繼續向前進軍。這二人率領大軍一路從大同殺到塞外,到達興和(內蒙古烏蘭察布境內),在這裏和元軍大幹一場後,又燒到了上都(元朝三大都城之一),毀掉上都的大部分宮殿。在草原上,二人遭到了蒙古大軍的圍攻,他們又一路狂飆,殺到了東北,攻佔遼陽,最後打到高麗時,因爲矢盡糧絕,這一路大軍壯烈犧牲。

筆者之前見有人問:朱元璋和陳友諒爲了爭搶地盤,大打出手的時候,元朝大軍爲何不漁翁取利?看到我上面的這些介紹,我想大家就會明白,元朝立國近百年,他們又不傻,能取利當然會取,但是,他們被韓林兒攪得天翻地覆,哪有多餘的心思和兵力剿滅朱元璋和陳友諒。

一言以蔽之,韓林兒在元末的抗元史上,藉助中原百姓的反壓迫心理,爲自己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黃河水滔滔,落日顯餘暉

韓林兒自反元以來,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然而,隨着這元軍的反撲,他也遭到了重創。另外,韓林兒還面臨一個大問題,《明史·韓林兒傳》記載:

諸將在外者率不遵約束,所過焚劫,至啖老弱爲糧,且皆福通故等夷,福通亦不能制。兵雖盛,威令不行。數攻下城邑,元兵亦數從其後復之,不能守。

意思是,韓林兒雖然勢大,但他和劉福通都不懂的約束這羣“草莽”將領。北方紅巾軍所到之處,百姓都夾道歡迎,但是,他們卻燒殺搶掠,很快便把得到的民心全部辜負。以至於雖然奪下城池,最終也輕易被元朝再度攻下。

龍鳳五年,元順帝再度派察罕帖木兒南下,元軍一路強攻,韓林兒一路敗退。到了五月,元朝大軍圍攻汴梁,《明史》記載:

韓林兒元末小明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4張

林兒兵出戰輒敗,嬰城守百餘日,食將盡。福通計無所出,挾林兒從百騎開東門遁還安豐,後宮官屬子女及符璽印章寶貨盡沒於察罕。

韓林兒在汴梁堅守百餘日,因爲斷糧的緣故,劉福通不得不帶人突圍。最後,只有劉福通、韓林兒等一百多人逃到安豐。韓林兒的後宮嬪妃和玉璽印章都落入元軍手中。

龍鳳六年,元廷又派孛羅帖木兒南下,當時,韓林兒麾下僅有的一支強盛軍隊也被孛羅帖木兒打敗,至此,韓林兒逐漸陷入尷尬的境地。

龍鳳七年,元朝陸續平定了山東。

龍鳳八年,韓林兒麾下大將田豐詐降元朝,殺掉了察罕帖木兒,察罕帖木兒的義子王保保(擴廓帖木兒)激憤之下,率軍一路砍殺,把韓林兒在河南境內的部下幾乎掃滅一空。韓林兒只得和劉福通死守安豐。

龍鳳九年,元順帝和太子陷入內訌,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各自戰隊,相互攻伐,這讓韓林兒有了喘息之機。然而,在蘇州待久了的張士誠卻突然派大將呂珍攻打安豐,想擄走韓林兒以擷取政治果實。韓林兒苦戰無果,只得派人到南京,向他名義上的下屬朱元璋求救。

本文開頭我已經提到,朱元璋雖然每年都會向韓林兒的御座行君臣之禮,但那也是表面工作。他其實並沒有真正聽從韓林兒的調派。當時,陳友諒正在發動60萬大軍猛攻洪都,劉基勸朱元璋放棄韓林兒,直接揮兵攻打陳友諒。但朱元璋卻說:

“安豐破則士誠益強。”

朱元璋怕張士誠繼續坐大,於是決定讓侄子朱文正務必要死守洪都,等自己救援安豐後再去攻打陳友諒。

待朱元璋親率大軍來到安豐城下時,劉福通已經被呂珍所殺,《明史》雲:

遂親帥師往救,而珍已入城殺福通。太祖擊走珍,以林兒歸,居之滁州。

朱元璋擊敗呂珍後,韓林兒被救了出來。但是,此時的小明王,已經無處容身。朱元璋向韓林兒叩首,仍尊他爲皇帝,將他安置在了滁州。這一年,是龍鳳九年,也就是1364年。隨後,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中以少勝多,用利箭殺死了陳友諒。

也就是這一年,韓林兒封朱元璋爲吳王,朱元璋當時是北方紅巾軍的獨苗,韓林兒封不封賞朱元璋,已無區別。

韓林兒在滁州待了三年,龍鳳十二年(1366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馮勝等人攻打張士誠,張士誠困守平江城。朱元璋見大局已定,於是派廖永忠去滁州接韓林兒回南京,不料,在廖永忠回來的路上,經過瓜步(南京市六合區東南)的時候,船隻突然傾覆,韓林兒溺水而亡,臨終前,身上穿的仍然是龍袍。《明史》雲:

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於江雲。

韓林兒在黃河流域創造過輝煌,他稱帝12年,最後還是死在了長江流域,這不是一句“水土不服”就能解釋的。但不管怎麼說,12年的帝王生涯,韓林兒由輝煌走向沒落。

黃河水濁,長江水清,韓林兒見識完大風大浪之後,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五、江左悼明王,後世任評說

關於韓林兒之死,史學上議論紛紛。但有一點非常明確,韓林兒必然是被謀殺的。因爲廖永忠乃是朱元璋麾下最擅長水戰的將領,韓林兒在他眼皮子底下被水淹死,這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

關鍵是,到底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殺死韓林兒?還是廖永忠揣摩朱元璋的心思,私自殺死韓林兒的?這個就很難說了。

韓林兒元末小明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5張

反正,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在封賞功臣時,封了6位公爵,而廖永忠戰功赫赫,朱元璋卻只封了他爲侯爵(德慶侯)。朱元璋當時對廖永忠解釋說:

“永忠戰鄱陽時,忘軀拒敵,可謂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意思是時候,以廖永忠之功,封他爲公爵綽綽有餘。但是,他當年私自揣摩我的意圖,導致韓林兒死於瓜步,犯下大錯,因此纔不能被封爲公爵。

也就是說,韓林兒之死的鍋,朱元璋不但不背,而且全部甩給了廖永忠。所以說,韓林兒之死,至今仍是歷史公案。

《左傳·莊公十一年》有一句話,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用這句話來形容韓林兒,再合適不過。

關於韓林兒,筆者有三點評價:

第一,韓林兒是位勇士。他爲抗擊元朝做出過卓越貢獻。韓林兒巔峯之時,曾“擁兵百萬”,打得元順帝要遷都。爲後方的朱元璋等人擋住元朝一波又一波地鎮壓。若沒有韓林兒在前,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能不能成爲元末梟雄都難說。因此,韓林兒的歷史貢獻,不可忽略。

第二,韓林兒是一位領路人。韓林兒和乃父帶領的北方紅巾軍,掀起中原百姓抗擊暴政的熱潮。朱元璋所在的濠州紅巾軍,是北方紅巾軍的繼承者。《明史》曾評價:

韓林兒橫據中原,縱兵蹂躪,蔽遮江、淮十有餘年。太祖得以從容締造者,藉其力焉。

可見,朱元璋雖然建立了大明朝,但韓林兒是明朝的先驅,這一點不容否認。

第三,韓林兒有他的侷限性。韓林兒帶領的義軍雖然驍勇,但沒有突破封建農民起義的侷限,他軍紀不嚴,欺壓百姓,嚐到部分起義成果後,就忘記了最初起義的目的。這是他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值得後人警惕的地方。

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雲:

“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

所以,韓林兒不是失敗者,他是一位值得後世尊重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