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小明王韓林兒怎麼死的?韓林兒之死是一場意外?

小明王韓林兒怎麼死的?韓林兒之死是一場意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後人論史,每提及“小明王”韓林兒之死,大多認定是朱元璋下的毒手,似乎已成定論。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韓林兒應朱元璋之請南下,途中舟覆而死。在《明史》中多處有相關記載,如《明史·韓林兒傳》說:“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於江。”聯繫朱元璋後來大肆屠戮功臣的毒辣和殘忍,如此推論看來也順理成章,夏《明通鑑》就是如是判斷的。

朱元璋出自郭子興麾下,自屬紅巾一系,名義上確算韓林兒部下。不過天下大亂之際,羣雄並起,“衆各數萬,並置將帥,殺吏,侵略郡縣”,稱王稱帝者有徐壽輝、張士誠、趙均用等,不乏其人,這種名分上的歸屬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爲帝,國號宋,建元龍鳳。“檄子興子天敘爲都元帥,張天、太祖爲左右副元帥。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兒勢盛,可倚藉,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明史·太祖本紀》)當時郭子興已死,正是朱元璋自立門戶、獨自打天下的開始,此舉無非留一條避免將來可能孤軍作戰的後路而已,是一種戰略上的考慮。十二年來,朱元璋並沒有對韓林兒稱臣,也更不曾依仗過他,除了共用一個“龍鳳”年號,二者不過遙遙有政治上的呼應而已,連軍事上的同盟都談不到。當然,客觀而言,也正因爲劉福通“橫據中原,縱兵蹂躪,蔽遮江、淮十有餘年”。讓元朝疲於應對,纔給了朱元璋壯大實力、從容平定東南的機會

小明王韓林兒怎麼死的?韓林兒之死是一場意外?

紅巾軍起義和朱元璋勢力的發展

亂世有亂世的生存方式,依附歸屬完全處於利益上的考慮或政治上的便宜。朱元璋勢力強盛之後,元帝也遣使招安,只不過朱元璋未曾表態而已。其他如陳友諒出自彌勒教,該算徐壽輝的臣下,也打徐壽輝的旗號,但徐兵敗來投,他即殺之,兼併其部。張士誠、方國珍對元時叛時服,儘管曾被封爲太尉和行省左丞相這樣的高官,一看局勢改變就變卦。至於年號,那更是有如城頭變幻大王旗,韓林兒稱“龍鳳”(宋),徐壽輝號“天完”,張士誠建“天佑”(大周),陳友諒立“大義”(漢),一般人等誰會在意這個?和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這些軍閥的反覆無常相比,儘管有足夠的資本,不過基於政治上的低調,朱元璋能把“龍鳳”這個空招牌扛了十二年,算比較有始終的一個了。

小明王韓林兒怎麼死的?韓林兒之死是一場意外? 第2張

正當朱元璋穩紮穩打,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曾經風光一時的韓宋卻是江河日下。劉福通胃口太大,又是北伐,又是西進,有一路人馬甚至橫掃遼東,一直打到了高麗。然兵力分散之後“兵雖盛,威令不行。數攻下城邑,元兵亦數從其後復之,不能守”。被元軍反擊之後,連根據地都難保了。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遣部將呂珍來襲,圍攻安豐,劉福通已是勢單力孤,岌岌可危,只得向朱元璋求援。其實朱元璋要擺脫這個空頭上司,坐而不救是最佳策略,但朱元璋卻不顧劉伯溫勸阻,執意援救,“太祖曰:‘安豐破則士誠益強。’遂親帥師往救,而珍已入城殺福通。太祖擊走珍,以林兒歸,居之滁州。”(《明史·韓林兒傳》)

朱元璋此舉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因爲從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福通部就或敗或亂或降,已經顯示出唯能自保、無力逐鹿的頹勢了,任其自生自滅不會對朱元璋產生太大的影響,而當時朱元璋最大的勁敵並非張士誠,而是陳友諒。“安豐破則士誠益強”這個理由有點勉強,事後朱元璋自己也承認了這一點,“先是,太祖救安豐,劉基諫不聽。至是謂基曰:‘我不當有安豐之行。使友諒乘虛直搗應天,大事去矣。乃頓兵南昌,不亡何待。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明史·太祖本紀》)若非當時陳友諒戰略失策,也許爭霸天下的局面還會延續更長時間。不過,這種爲義所使、不避利害的舉動說明朱元璋的江湖豪氣尚在,還未被赤裸裸的利己思維和功利權術意識完全湮滅。

成功者必有非凡之處,朱元璋能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卒成爲逐鹿天下的人物,繼而成爲時代風雲際會的寵兒,不會僅僅是一種歷史巧合。朱元璋和同時代的衆多梟雄相比,更少以個人名利爲出發點進行冒險的政治賭博;其能力、信念、人格更禁得起亂世考驗。因而更具衆望所歸的個人魅力,能整合出一個同心同德、令將士用命的集團。這是如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輩做不到的,此類梟雄雖熟諳厚黑學,能橫行一時,但完全拘於眼前利益和個人虛榮,最終不免衆叛親離,難成大業。

劉福通既亡,韓林兒則只是一個普通人,只會慢慢被人淡忘。既無政治上的影響力,更談不上軍事上的號召力,戰亂之後,教衆各奔東西,或各自有所歸屬,也已喪失了宗教上的凝聚力。何況這個“張無忌”既沒有絕頂武功,身邊更無高手環繞。“林兒本起盜賊,無大志,又聽命福通,徒擁虛名”。那時的朱元璋,方國珍降後“授廣西行省左丞,食祿不之官”。尚且能容,這樣的一個韓林兒,隨時可以讓他“禪讓”,所以在這個時候除去他,既無必要,也毫無意義。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陳友諒敗亡,朱元璋進吳王位,又兩年,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相繼敗服,朱元璋即帝位,這一切都順勢而行,如同水到渠成。

小明王韓林兒怎麼死的?韓林兒之死是一場意外? 第3張

關於韓林兒之死,據《明史·廖永忠傳》,“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諭諸將曰:‘永忠戰鄱陽時,忘軀拒敵,可謂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此舉真如朱元璋所言,是廖永忠爲邀功的擅自行動嗎?可能性應該大於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因爲除了廖永忠,連同趙庸兄弟“後亦有過不得封公,與永忠類”。若爲朱元璋授意,要麼早早滅口,要麼授以公位穩其心,這樣的做法實不合情理。韓林兒之於朱元璋的妨礙,僅僅就是一個名分和“龍鳳”年號,這對於亂世而言,構不成登基的阻力。只要威逼利誘一下,就可讓韓林兒屈服,或不予理睬,直接將其撇到一邊,隨便封個王養起來也無不可,畢竟韓林兒連方國珍都不如,根本沒有翻身之術。真的要除去他,也是很簡單的事情,完全可以做到不露痕跡,製造如此張揚的翻船“事故”實爲畫蛇添足。後人的猜度,多爲書生之言,春秋筆法,似不足爲憑。

文/楊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