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對待荊州問題上 諸葛亮和龐統爲何意見不同

在對待荊州問題上 諸葛亮和龐統爲何意見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諸葛亮和龐統,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三國爭,紛亂未曾止!

魏、蜀、吳從一衆割據勢力中脫穎而出,三家分立,傲視羣雄,三國的成長及鬥爭史共同編織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在軍事鬥爭中,曹操、劉備、孫權各招賢納士,倚仗謀士,攻城陷地,彼此傾軋,爾虞我詐。

在三國謀士圈子裏攪動風雲的人物之中,諸葛亮和龐統,一爲臥龍,二爲鳳雛,都不失爲冠絕當世的新星。

在對待荊州問題上 諸葛亮和龐統爲何意見不同

然而從史料記載的記述來看,諸葛亮和龐統在對荊州的態度上卻截然不同。欲知諸葛亮和龐統二人爲何意見相左,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荊州的背景吧。

古荊州:戰略要地

初唐時期,王勃那篇著名的《滕王閣序》中描摹過“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的勝景,其中“翼”、“ 軫”這兩個星宿所對應處就是荊州。

自古以來,荊州就是華夏地境的重要部分。這個名稱最早在先秦的古籍《尚書·禹貢》中得到首次收錄,書中記載了華夏的九個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荊州、豫州、揚州、雍州、梁州和徐州。

荊州處於整個神州大地中部偏南,總體位於北緯三十度附近,在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下,理論上是該風調雨順,適宜種植的。對於由農耕文明培育起來的中華民族來說,這是再適合不過的棲居地了。

在對待荊州問題上 諸葛亮和龐統爲何意見不同 第2張

只可惜漢代都城位於長安,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都轄於北方,東漢對於南方的開發程度較低。荊州潛力十足,充滿着希望。荊楚大地政通人和的畫卷,只能等到唐宋之時再徐徐展開。

同時荊州也是東漢十三州之一,其地理位置基本沿襲了先秦《尚書·禹貢》中的荊州記述。東漢時期,荊州下方管轄着七個郡,由北至南依次是較爲富庶的南陽郡、江夏郡、南郡,以及統稱爲“荊南四郡”且相對落後的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陽郡。

從整個中國版圖來看,荊州正居於正中偏南。如果將整個中國版圖視爲一個“國”字,那麼荊州的位置就是“國”字中下部分中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塊“土”。怪不得史家有言:“一部三國志,半部荊州史。”

在對待荊州問題上 諸葛亮和龐統爲何意見不同 第3張

由此觀之,荊州是華夏中原的核心部位,也是軍事謀劃的戰略要地。在《讀史方輿紀要》一書中,地理學家顧祖禹有言:“湖、廣地區繁盛非常······從整個天下來看,重點應放在襄陽地區;從整個東南來看,則重點應放在武昌地區;

從湖廣地區來看,則重點應放在荊州之地。”從江陵出兵,取道襄陽,想要進攻中原簡直易如反掌。同時荊州以西是安定富庶的益州,爲戰事提供着後勤保障。

荊州地理位置至關重要,若攫爲己有,則大爲裨益,這道理魏蜀吳都懂!

要論荊州在三國史上初次奪彩,這還得從第一代割據勢力——劉表說起。東漢末年,漢家宗室劉表受到排擠,單騎入荊,經過一番經營,據有了荊州八郡。劉表是一個典型的儒生。雖優柔寡斷,但用了儒家那一套法子來治理荊州,倒也落得個百姓和樂,治下安平,甚至還興辦起教育事業來,把一塊所謂“蠻荒”之地發展得蒸蒸日上。

這誰不眼紅?於是孫權也很早就開始與劉表爭奪起荊州來。他的參謀魯肅在《榻上策》中曾建議過他:“荊楚之地與我國相接,江水呈南北向流淌着,向外連帶着江、漢地區,向內阻擋着山丘山陵,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土壤肥沃,綿延萬里,士人和百姓都殷實富足,如果能夠佔據這個地方,這就是成爲帝王的資本啊。”後來吳國的陸遜也說:“如其(荊州)有虞,當傾國爭之。”再看魏國方面,司馬懿也曾以“心喉”一詞以喻荊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打響。孫劉結成戰時同盟,共抗曹軍的大舉南侵。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的野心老老實實的燒回江北,退守北方,養精蓄銳去了。古有趙、魏、韓三家分晉。

赤壁之戰後,有孫權、曹操、劉備三家分荊:孫權佔據江夏一郡,而曹操佔據了南郡和南陽郡,劉備則足足佔據了長江以南的荊南四郡。看似劉備佔有四郡,得利頗豐,其實不然:荊南這四郡是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的北方最遠,人口稀疏,最爲落後的地區,與相對居於北部的南陽郡、江夏郡和南郡一比,相去甚遠。除了面積大這點微弱優勢之外,劉備這一波算是吃了個暗虧。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南郡守將曹仁,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爲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從此南郡由魏國劃到吳國治下。

諸葛亮眼中的荊州:戰略大本營

劉表治下的荊州相對於戰禍不斷的中原地區更安平和樂,使得許多老百姓包括名士都逃離中原,選擇到荊州避難,其中就有諸葛亮。隨後劉備一行前來投靠劉表,這一份地利之便爲二人打造了相識的契機。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受徐庶推薦,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

在對待荊州問題上 諸葛亮和龐統爲何意見不同 第4張

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問計於這位才貫江山的名士。諸葛亮便向劉備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局勢,又獻上了三分天下的謀略。當談到荊州時,他言道:“荊州之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殆天所以資將軍也。”這便是流芳後世的《隆中對》之中的內容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的構想之中,劉備應先把遠離戰亂、安定殷足的荊州和益州攥在手中,將其作爲開疆拓土的大本營並提供軍需物資供給;合攏、安撫西部、南部號稱“百越”的各少數民族,穩定好大後方;對外聯合孫權,以姻親的關係共抗曹魏,對內勵精圖治,大施改革措施;一旦天下形勢有變,劉蜀就派出包括猛將先行和劉備親征的兩路兵力縱貫北上,沿途收復民心,到那時劉備的霸業可圖,復興漢室也就指日可待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聽從諸葛亮之計,趁曹操北歸之機,掃平了荊南四郡,諸葛亮被劉備任以軍師中郎將之職,以掌督貴陽、長沙以及零陵三郡,調整賦稅、充實軍資,邁出了“隆中對策”的第一步。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採納魯肅的提議,劉備由此“借”得孫權割據地盤中的南郡,這樣一來,荊州絕大部分地區都再度冠上了“劉”姓。

在對待荊州問題上 諸葛亮和龐統爲何意見不同 第5張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魏大軍向南進犯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兩軍對壘,僵持不下,劉備遣諸葛亮調兵支援。諸葛亮運用“男戰女運”的作戰策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援。最終漢中之戰的勝利歸於劉蜀。

因此也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策”中“跨有荊、益”的目標。

然而歷史總是瞬息萬變的,“隆中之對”再高瞻遠矚也未曾料及吳國這一不穩定因素,劉備遲遲拖延不“還”荊州的行爲遭到了孫吳政權的怨怒以及報復。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國向魏國求和,請求支援,孫曹聯合,號角吹響,呂蒙白衣渡川,力克關羽,吳、魏瓜分荊州。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的夷陵之戰中,劉備以爲關羽報仇之名明奪荊州。然而戰局不利,蜀軍被陸遜一手火燒連營的把戲燒得支離破碎,從此劉備元氣大傷,再難參與荊州之爭。

龐統眼中的荊州:比益州差遠了

龐統加入到劉蜀參謀核心隊伍的時間要比諸葛亮晚。

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始任龐統爲耒陽令。之後還欲罷免他,待到包括諸葛亮在內的多人保舉力薦之後,龐統才受到蜀主器重,鳳翼初展。

在對待荊州問題上 諸葛亮和龐統爲何意見不同 第6張

建安十六年(211年),龐統獻計徵蜀,《九州春秋》中記載:龐統勸說劉備曰:“荊州一片破落荒蕪,名士遠走,北方是曹操,東邊是孫吳,三足鼎立的謀劃,恐怕是暫難實踐了。如今益州之地國富民強,有百萬人口,兵馬充足,珍寶貨物不用向外索求,我們完全可以暫時借來謀劃大事。”

當時的荊州已是飽受過赤壁之戰紛亂襲擾的地區,戰火焚燒過的土地已不復往昔太平繁景,只留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荊南四郡本就人跡罕至,經濟發展較爲衰頹。西部是崇山峻嶺,南方是汪洋大海;加之當世局勢,北方曹操把持中原虎視眈眈,東邊孫吳據守江東寸土不讓。

蜀國之力相權於吳、魏還是較弱,荊州又遭虎狼環伺,不宜久居。故龐統纔有暫放荊州,奪取益州,避其鋒芒,休養生息之議。

面對劉備想要堅守與勁敵曹操相反的仁德信義這一點來抓住民心的猶豫之時,《九州春秋》記載中,統曰:“(此時)正是變通的時候,不是一種道義就能對此事定性。兼併弱小,攻伐無道,自古如此。

今日你不奪取,終究會成爲他人之利。”可見龐統對於局勢之見非常清晰,對於利弊權衡也非常縱深透徹。龐統一番勸說的結果是“備遂行。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

其實臥龍、鳳雛二者之見,沒有針鋒相對和高下立判,只有審時度勢和共效蜀國:

諸葛亮看好荊州是建立在劉表治安,戰亂不襲的大背景下,又加上劉備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的總體需要而規劃設計的一片劉蜀整體發展藍圖;

而龐統對荊州的唱衰之詞則是奠定在赤壁之戰後,荊州所能提供的資源大不如前,借益州地利之便纔是最優選擇的基礎之上,這不一定代表龐統愚鈍,看不到荊州長遠利益,而是緊迫時刻爲猶豫不決的劉備灌下的一劑攻打益州的強心劑,是因時而變、順勢而爲的戰備謀略。

在對待荊州問題上 諸葛亮和龐統爲何意見不同 第7張

結語:

無論如何,諸葛亮、龐統二位的功勳流芳百世,名號響徹千古,鳳墮落鳳坡,龍墜五丈原的赤膽忠心,爲我們映照出了那個時代士人的真知灼見與耿介風骨。

刀光劍影還在歷史畫卷裏閃爍,是非成敗已成昨日雲煙。時節不居,江水東逝。青山仍在,英雄早已化作一坯黃土。古今萬千事,都付笑談中。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史話》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