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廣難封爲何不是漢武帝的問題?漢承秦制以軍功封爵

李廣難封爲何不是漢武帝的問題?漢承秦制以軍功封爵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飛將軍李廣是西漢名將,在漢景帝和漢武帝時期都深受重用,也是抗擊匈奴的一代大將。但對於李廣來說,可能他一生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沒能封侯,雖然他的功績不如衛青、霍去病,但李廣的名聲也是讓匈奴畏服,所以纔有“飛將軍”之稱。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那李廣爲什麼到死沒未能封侯呢?感覺李廣真的差那麼一點點運氣,歷史上有太多機遇無法預知,如果李廣能夠在一兩場大戰中運氣好上那麼一點,可能結局就完全不同了。

李廣難封爲何不是漢武帝的問題?漢承秦制以軍功封爵

作爲中國歷史上的飛將軍,李廣一生充滿了傳奇,但也留下了很多謎團,其中最大的一個是:李廣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卻爲何始終無法封侯?考古發現的漢代竹簡,從側面揭開這一千古之謎,顛覆了傳統認知。

關於李廣難封,最廣爲人知的說法是李廣缺乏機會,漢武帝認爲李廣運道不好,所以不讓李廣參與大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跨越大漠遠征匈奴,原本不讓李廣參加,但李廣三番五次申請,無奈之下漢武帝就同意他出任前將軍。

然而,根據史書記載,衛青卻受漢武帝指使,不讓李廣直面匈奴單于,就因爲李廣運道不好。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爲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於是,衛青率公孫敖等直撲匈奴單于駐地,讓李廣從東路出兵合擊,但東路迂迴繞遠,而且缺乏水草,勢必不能並隊行進。最終,李廣迷路,錯失了一次立功封侯機會,因爲迷路導致沒能按時合擊匈奴,李廣不想被刀筆吏詢問,所以就拔刀自刎了。

傳統觀點認爲,以李廣之勇武,漢武帝如果給予機會,那麼李廣封侯指日可待,絕非後世文人所想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悲情。然而,考古發現的很多漢代竹簡,卻從側面揭開李廣難以封侯的真正原因。

李廣難封爲何不是漢武帝的問題?漢承秦制以軍功封爵 第2張

虜可七九騎入卅井闢非燧。虜可八十餘騎從塞外馳來。胡虜卅餘騎犯塞。見虜三四百騎。虜四騎,止都倉西放馬,六十餘騎,止金關西。虜可廿餘騎,萃出塊沙中,略(掠)得日跡卒趙蓋衆。虜可九十騎如甲渠止北,略得卒一人,盜取官三石,弩一稾,矢十二,牛一,衣物無數,司馬宜昌將騎百八十二人從都尉追。

與此同時,漢代竹簡中的匈奴入侵,沒有明顯的季節特徵,即傳統觀點中的“秋季劫掠糧草過冬”,而幾乎是每一個月都會發生。

因此,從漢代竹簡中不難看到,匈奴小規模的入侵數不勝數,屬於日常性的侵略戰爭,就比如後來遼夏對宋朝的“打草谷”一樣,匈奴人把漢人當成肥羊,哪天心血來潮,一些匈奴人就會前往搶劫一番,這種侵略搶劫可能是上層組織,也可能是牧民自發行爲。

那麼,這與飛將軍李廣有何關係呢?

其實,由於漢匈之間最常見的戰爭,就是竹簡中記載的這一類小規模劫掠,作爲邊郡太守40餘年的李廣,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多數應該就是應對匈奴劫掠的反擊戰。需要說明的是,李廣身爲邊郡太守,自然不會參與每一次反擊,所以70餘次不算少了。

關於李廣邊郡生涯,史書上還有一奇怪記載:李廣彷彿是救火隊長一般,在北方邊郡來回轉。結合匈奴害怕他而稱他爲“漢之飛將軍”,和以上竹簡中的內容,不難有這麼一個推測,即李廣極其擅長小規模反擊戰,一旦到了某個地區做太守,那麼匈奴就不敢來劫掠,而會去其他地方,於是過一陣子,漢武帝就將他“調往重災區滅火”,由此纔會在北方邊郡來回轉。

如果這一推論正確,就說明李廣擅長應對小規模戰爭,而不擅長大規模作戰,自然軍功有限,而漢承秦制以軍功封爵,那麼李廣難封就不是漢武帝的問題了,而是自身缺乏足夠能力。

對於這個推測,史書記載也佐證了這一點。

李廣難封爲何不是漢武帝的問題?漢承秦制以軍功封爵 第3張

公元前129年,李廣以衛尉作爲將軍,第一次率領萬人騎兵進擊匈奴,最終卻戰敗被俘。雖說有客觀原因,遭遇的是匈奴優勢兵力,但身爲主將卻被俘,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公元前123年,李廣又調任爲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很多將軍殺敵俘敵都達到封侯標準,唯獨李广部隊卻沒什麼功勞。

公元前120年,李廣率四千騎兵,張騫率1萬騎兵,兵分兩路。隨即,李廣遭遇匈奴左賢王4萬人,而張騫遲到一天,最終李广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此戰李廣軍功和罪責相當,沒有封賞。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最終李廣“軍亡導,或失道”,沒能及時與衛青合擊匈奴單于。

由此可見,不是漢武帝沒給他機會,而是李廣在大規模作戰指揮能力上,還是存在不少欠缺。

當然,李廣運道也的確不太好,總是遇到優勢敵軍,這就不好解釋了。畢竟,有時候運氣就是運氣,但有時候能力決定運氣(比如迷道這件事,爲何衛青霍去病等人從未迷道?)。正因如此,不少學者指出“李廣難封應該從自身找原因”,這不是譁衆取寵,而是客觀事實。

總得來說,從李廣出道之日起,幾乎就是一個“鬥將”,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勇武出衆,而非“帥將”或“大將”。衝鋒陷陣,李廣可以;指揮大軍,李廣不行。

程不識和李廣一樣,都是漢朝邊郡名將,但程不識評價李廣是雖然士兵甘心爲他拼命,但“李廣治軍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就無法阻擋了”。顯然,李廣這種治軍,更適合率領小規模作戰,大規模作戰不嚴格規定怎行?

其實,明朝戚繼光對此看的很透徹,所謂“偷馬打帳房得功,視此爲備邊之長策,及至大舉而入,便謂此必不可交鋒,必不可堂堂相對”,李廣經常打小規模反擊戰,習慣與此,久而久之,就不會“堂堂相對”。然而,沒有堂堂相對的大仗,李廣又何來封侯戰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