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延爲何會信誓旦旦的獻子午谷奇謀?原因是什麼

魏延爲何會信誓旦旦的獻子午谷奇謀?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魏延爲何會信誓旦旦的獻子午谷奇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三國時期,不管是名將,還是謀士,都獻了很多奇計,也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比如賈詡給郭汜等獻的反攻長安之計,再比如郭嘉的遺計。但是真正最具爭議的卻不是這些實現、並且取得成果的計謀,反而是蜀國大將魏延所獻的那一條沒有實施的計謀,即子午谷奇謀。說起這一奇計,熟悉三國的朋友基本都不陌生,那麼在此一些看官估計和小編一樣,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魏延信誓旦旦向孔明獻子午谷奇謀,那麼他的根據是什麼呢?經過全面分析,小編髮現,魏延此計的根據原來僅僅只有2個字,那麼到底是哪2個字?我們接着往下看。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魏延所獻的子午谷奇謀之計的歷史背景。根據史載來看,他獻此計的時間大概是公元228年的春天,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麼諸葛亮爲何發動北伐呢?還得從魏國方面說起,公元226年,魏國的開國皇帝曹丕駕崩,曹叡繼位,即魏明帝。魏明帝還是一位比較有才幹的皇帝,他一繼位,大臣就建議發兵攻打漢中,逐步推行滅蜀計劃。曹叡也有這個想法,但是此時有一個表示反對,此人叫孫資。

孫資這個人很厲害,聰明過人,從曹操時期就開始服務於曹魏集團,而且擔任的角色一直是祕書郎、右丞等職務,屬於曹魏集團的核心人物。曹叡時期,孫資擔任中書令,深得曹叡信任。他對曹叡諫言道:

“漢中等地,地理險要,如果出動小股兵馬,必然沒有效果,倘若出動大批兵馬,則天下騷亂不說,攻打險關要地,耗費物資巨大,而且果效尚是未知,如今如果調遣兵將拒守險要之地,以阻止蜀國出兵,我們魏國地廣民衆,只管發展,等我們發展強大,到時候,蜀國窮弊,則不戰而敗啊。”

魏延爲何會信誓旦旦的獻子午谷奇謀?原因是什麼

曹叡認爲孫資所言極其有理,就停止了進攻漢中的計劃。但實際上不但曹叡認同,這話傳到了蜀國諸葛亮的耳朵裏後,連諸葛亮也覺得孫資這一諫言真陰險啊。於是,諸葛亮也清醒地意識到蜀國之短處,真若如孫資所言,蜀國敗亡則是必然。如今之計,只有變等待被人宰割的被動爲主動,統兵出山,打出一個突破口,爲蜀國贏得一絲生機。於是,諸葛亮才發動了第一次北伐。說白了,諸葛亮北伐考量的是蜀國的長遠大計。這一點,經常被很多人誤解。

既然是第一次北伐,多少都有點試水的意思,諸葛亮也有摸一摸魏國底細的意思,因此,諸葛亮是絕對不會採取貿然的行動,他希望一切部署都能夠穩妥進行。因此,他是精心準備了一套方略,即兵分兩路,一路疑兵,一路實兵,疑兵由趙雲和鄧芝統領,走的路線是斜谷道,假想目標自然是長安。而另一路實兵,則由自己親自統領,走的路線是出祁山。

從實際情況來看,諸葛亮的安排部署是沒有問題的。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大將魏延獻出了子午谷奇謀。有關子午谷奇謀,有兩個史載的版本,我們先來看一下:

第一個版本是《三國志魏延傳》,其中是這樣記載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第二個版本是《魏略》的記載:“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爲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

魏延爲何會信誓旦旦的獻子午谷奇謀?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這兩個版本是有區別的,第一個版本中魏延向諸葛亮獻子午谷奇謀,要兵一萬,目標是潼關。第二個版本魏延要兵是五千,目標則是長安。但結果都一樣,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這個奇謀,原因是這個計謀太過冒險,勝算太小,不如穩妥用兵來得安心。那麼諸葛亮拒絕的有道理嗎?小編認爲是有道理的。而魏延所獻這子午谷奇謀的根據又是什麼?原來僅只2字而已:僥倖。當然有看官不同意,好吧,我們且來據實分析一下就一目瞭然了,主要從4個方面來看:

第1個方面行軍問題,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子午穀道堪比李白詩中的“蜀道”,那是“難於上青天”,其中險惡不是靠耍嘴皮子能夠對付的。魏國大將軍曹真就曾經想走子午穀道進攻蜀國,但是卻因大雨沖毀道路而被迫撤軍。曹真作爲三國時期非常傑出的良將,正史記載中其統兵能力可能在魏延之上。曹真都走不通,魏延豈能走通?如果說能走通,那麼也只能靠僥倖,看運氣了。

第2個方面是軍糧問題,常言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知一支部隊再牛,沒有吃的喝的,兩天都給你餓趴下了。子午古道環境險惡,走路都是問題,哪裏還有精力和地方攜帶大量軍糧呢?但魏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取橫門的邸閣當中以及老百姓家中糧食爲自己所用。

好吧,這又是一招險棋,倘若橫門的邸閣當中的糧草全部燒燬了怎麼辦?另外,蜀國向來以仁義宣傳自己,出去打仗,不帶軍糧,反而到老百姓家中搶奪糧食,這恐怕不大合適,失去民心是小事,甚至會引發老百姓的反抗,這就會平添不少阻礙和麻煩。此外,就算去老百姓家中搶奪糧食,當時經過連年戰爭,當地人口稀少,可供搶奪糧食的老百姓恐怕也是屈指可數。因此,照魏延這個辦法來解決軍糧的話,恐怕沒趕到目的地,部隊都先餓解散了。

第3個方面是鎮守長安的夏侯楙(mao),在魏延看來,他這支奇兵衝出子午古道,忽然來到長安,不打,就能嚇跑夏侯楙。這夏侯楙真的就這麼窩囊嗎?我們來看一下歷史記載,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兒子,跟曹丕的關係很好,曹丕繼位後,就讓夏侯楙駐守長安。但是夏侯楙這個人沒什麼軍謀才能,擅長的是治理家業。

從這一點我們即可得出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魏延說夏侯楙的治軍能力不行,確實是真的,但是治軍能力不行,並不代表他不忠誠。作爲名將之後,他對於曹魏的忠誠度應該是不用懷疑的。再者,夏侯楙治軍能力不行,並不代表駐守長安的將領也不懂軍略。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魏延徹底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雍州刺史郭淮。此人可是一員名將,水平很高,能力很強,而且常年駐守邊境,在異族中也頗有威望,長安有危,他不可能不救援。

魏延爲何會信誓旦旦的獻子午谷奇謀?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魏延曾說,夏侯楙會逃,這大概是魏延不懂魏國的法律。魏國有法律規定的,倘若有敵兵攻城,則駐守城池的長官如果沒有堅守城池達到100天就丟了城池,全家則被處死。在這樣一條制度下,想來夏侯楙是不會逃走的。

另外,長安是一座大城和堅城,城中糧草充足,對付魏延那5000個步兵的攻城根本就不在話下。這樣的例子在三國很多,比如陳倉的郝昭僅以千人就抵擋了諸葛亮數萬大軍二十天的進攻,再比如駐守合肥新城的張特用4000守軍讓東吳諸葛恪十萬大軍數十天攻不下來。夏侯楙只要稍微堅守一段時間,魏國的援軍就源源不斷而來,因此,魏延的5000部隊,恐怕城還沒攻下,就被對方的援軍一下打慘殺光了。

第4個方面,按照魏延的另一個方案,攻下潼關,斬斷關中和魏國的聯繫,這一計劃看似很牛,但實際更爲冒險。長安是堅城,不好打,那潼關更是險關,更是易守難攻。早些年馬超爲了抵擋曹操的大軍,就是屯兵潼關,曹操一點辦法都沒有,攻打傷亡嚴重,還難以攻克,故而才改道渭水。魏國方面雖然潼關駐軍不多,但是憑藉險關之優勢,堅守一段時間肯定沒問題。

但是魏延說了,讓諸葛亮率主力趕到潼關與他會合。這一點更爲考慮欠周,在魏延的計劃裏,似乎道路上的障礙都被清除了,只管行軍就行。要知道諸葛亮在趕往潼關的路上,歷經很長一段路程,魏國方面難道是盲人和啞巴,不說不看,不派兵阻攔,任由你過去集合嗎?

結語:總的來看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奇倒是真奇,理論上也似乎說得過去,但是卻經不起實際情況的推敲。三國中出奇計致勝的例子不是沒有,比如曹操奇襲烏巢、司馬懿奇襲上庸等。但是曹操和司馬懿奇襲的對象非常明確,勝算非常大,而且就算不能獲勝,也可退走。曹操可繼續退守官渡,曹操的官渡大營可是非常牢固的,曹操走後,袁紹率主力攻打曹操的大營,但是打不下來,張郃和高覽都投降了。由此可見曹操是有備而去,雖然冒險,但是這個險中求勝的機率高太多了。

魏延爲何會信誓旦旦的獻子午谷奇謀?原因是什麼 第4張

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則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置身於處處都是險境的境地,即便克服了子午古道的道路險境,還要面臨糧草問題,就算解決了糧草問題,還要面臨長安的多變情況。總之,魏延這子午谷奇謀是一連串問題構成的,後顧之憂太多,幾乎一路都是在解決自身的問題,如此一支奇襲部隊怎麼可能順利完成奇襲任務?搞不好還會全軍覆沒,甚至可以說全軍覆沒的機率都大於成功攻下長安或潼關的機率。在這樣一種結果下,諸葛亮拒絕魏延之計,一點毛病都沒有。

當然,也有小夥伴認爲諸葛亮太過穩妥,但這恰恰是蜀國的希望。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雖然以馬謖丟街亭而失敗告終,但是前文說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他是試水,因爲魏國畢竟是魏蜀吳三強中的老大。諸葛亮首次北伐失敗,除了損失馬謖這一支兵力外,其他實力都得以保存。而倘若採用魏延之計,其損失或遺禍都不知道有多大呢!因此諸葛亮拒絕魏延之計是站在現實問題的基礎上考慮的,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則是站在“僥倖”這2個字上論道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