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德裕是什麼人?中古門閥政治最後的輝煌

李德裕是什麼人?中古門閥政治最後的輝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李德裕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經歷安史之亂打擊的唐王朝,雖然暫時撫平了河朔軍人集團壟斷地方稅收與官位的要求,但周邊地區依然是危機四伏。東北的塞外是契丹人連番犯境,西南則有吐蕃和南詔頻繁進兵,甚至兩次攻入長安,鬧得唐朝皇帝丟下皇宮落荒而逃,狼狽至極。

在唐王朝內部,地方藩鎮與中央部分朝官、宦官等相互交結,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網,黨爭不斷,這更是消耗了唐王朝有限的精力,使其陷入到土崩瓦解的邊緣。

李德裕是什麼人?中古門閥政治最後的輝煌

大浪淘沙方顯真金本色,在這樣一個危急時刻,有一位名臣挺身而出,毅然肩負起了中興的重任,他就是唐憲宗時期的鐵血宰相裴度。當時,淮西鬧兵變,節度使吳少陽子吳元濟不顧朝廷是否許可,就強行繼承父親的官位,當得知朝廷的反對意見後,他更是惱羞成怒,縱容部下劫掠淮西地區。須知,當時唐廷的主要收入,都來自於東南地區財賦的補給,而淮西地區,正好緊挨着江南通往長安的漕河。這對於唐王朝來說,威脅是極大的。因此,宰相裴度力排衆議,支持皇帝派兵進剿,並親自趕往前線督戰,在宰相親臨一線的直接干預下,大將李愬雪夜行軍,長途奔襲叛軍大本營蔡州一戰成功,俘獲了吳元濟與他的部下,這場勝利消耗了唐廷糧餉甚巨,但如果沒有裴度的堅持,恐怕討伐淮西叛軍的戰役,將會成爲吞沒唐廷儲備的無底洞。

問題遠沒有結束,裴度在討伐淮西的戰事中立下大功,本應當得到褒獎。可是,由於唐廷局勢突變,保守派勢力上升,他們利用朝廷中部分朝臣的妒忌心理,參劾裴度,最終將其趕到了邊陲地區,中興的功臣鬱鬱寡歡而死,唐廷的中興大業,眼看又要戛然中止了。

就在這時,又有一位名臣從幕後走向前臺,他,就是唐代素有鐵血宰相之譽的李德裕公。

李德裕父親李吉甫,爲裴度堅定的政治盟友,曾參與其中興謀劃,李德裕的祖父,更有燕趙地區的俠士之風,史書當中記載他臂膀上搭着獵鷹,懷中攜着美妓進行狩獵,旁若無人。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而這,正是古代門閥士族氣息的張揚。李德裕出身於這樣的家庭,自然更受到了門閥政治傳統的影響,他的性格中既有着自豪感,也有政治實幹之才。

李德裕是什麼人?中古門閥政治最後的輝煌 第2張

在他上任之初,就遇到了最大的競爭對手——科舉進士出身的朝廷大員牛僧孺和李宗閔集團,他們發自心底的厭惡李德裕的貴族氣息,同時還曾因譏諷其父施政,而落下了矛盾。所以雙方在朝堂議政中時常出現劍拔弩張的緊張情況

巧的是,此時澤潞州,恰又發生了類似於淮西吳元濟叛亂那樣的危機,節度使劉稹公然對抗中央權威。而李宗閔等又與其關係莫逆,所以在如何處置的問題上態度曖昧,既不同意發兵進剿,也不願意附和招撫的聲音。李德裕從中猜測出了幾分,所以先將其親信調離叛亂附近地區,其次又緊急調兵前往征伐,據說,在這個過程中,他還向李宗閔索要其來往書信,鬧得後者灰頭土臉。雙方嫌隙漸增,但李德裕速戰速決的決定,卻讓劉稹的叛變被輕鬆消滅於萌芽狀態,這讓異動的河朔等藩鎮不得不收斂行跡,迴歸到表面上對唐廷的效忠狀態當中。

平定地方藩鎮的叛亂後,李德裕又力主改革科舉制度,他認爲,科舉中考試詩文等試題空有其表,無有其實,而且不少考生往往藉助自己浮華的詩句,投於考官門下,趨炎附勢,結爲朋黨。這也是李德裕深惡痛絕的,所以他要求罷"曲江宴",又主張禮部侍郎不要把中舉名單交給宰相先行過目,以免出現篡改舞弊情況,都是出於維護社會選拔人才公平的心理,這自然又讓牛僧孺等倍加抵制,由於科舉制度的收緊,他們也不再能輕易把自己的親戚故舊安插到朝廷中來。

李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了唐王朝的結構性弊病,爲了給唐廷解決財政困難,他還支持唐武宗的"會昌滅佛"之行,將大量僧尼勒令還俗,同時將寺院的田產收歸國有,分配給功勳階層,以激勵其爲國效命,這與幾乎同一時期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在李的精心謀劃下,唐王朝儲備豐足,地方相安無事,中興的氣象又回來了。

可是,文宗時期,這種氣象又發生了逆轉。由於新皇帝從心裏牴觸武宗滅佛的行爲,又不願意給予李德裕更大的權力,使其成爲權臣,所以極力扶持牛僧孺一黨,李眼看中央待不下去,又受到君主猜忌,難免憂心,這也被其反對者抓住機會攻擊,李被髮往西北地區督師。

李德裕是什麼人?中古門閥政治最後的輝煌 第3張

巧的是,此時的西北邊陲重鎮維州發生了兵變,當地吐蕃守將主動率軍歸降,讓維州重新回到了唐王朝的統治之下。可是,對於如何處置吐蕃叛軍,文宗聽信牛僧孺等"討好吐蕃,免開邊釁"的讒言,竟然強令李德裕歸還維州城池,同時將降軍交還對方處置,這種昏庸無爲,簡直不亞於北宋的徽宗皇帝。

李德裕對此大惑不解,他從長遠大局出發,認爲維州降軍應該得到保護甚至獎勵,但文宗固執己見,絲毫不爲所動,李只得屈從於皇帝的意見。無疑,維州降軍的結局基本難逃一死,這不但寒了邊民的心,也暴露了文宗糟糕的政治才能。

由於沒能保護降軍,李德裕十分內疚,但朝廷內部政敵並沒有停止對他的打壓,直到被放逐到遙遠的海南島。李德裕也和裴度一樣,在孤苦無助中,度過了殘生。他的死既讓唐廷失去了一個實幹之才,也成爲了門閥政治的絕唱。從此,底層軍人,逐漸走上了政治舞臺。而到了北宋以後,曾經的門閥士族主政,也一轉而爲純粹的科舉選官。

李德裕死後,朝廷內部黨爭陷入白熱化階段,而此一時期甘露之變的發生,更讓宦官廢立皇帝成爲了常態。唐廷政治昏暗,他的末日,已然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