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中朝和外朝到底是什麼 漢武帝爲什麼要設立中朝和外朝

中朝和外朝到底是什麼 漢武帝爲什麼要設立中朝和外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漢武帝和中外朝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漢武帝實行了中朝、外朝制度,從而爲漢成帝將宰相制改爲三公制奠定了基礎。而三公並重的局面,是到了漢哀帝時期,才正式確立。

漢武帝是一個迷戀權力的皇帝,自然是不願意讓相權掣肘皇權。田蚡、竇嬰這些權相給漢武帝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不管是忠是奸,漢武帝都不喜歡有人這麼管着他。

這是中朝、外朝制度出現的一個大前提,利用這次改革,漢朝皇帝的皇權,得到了空前提升,相權則被削弱了。

中朝和外朝到底是什麼 漢武帝爲什麼要設立中朝和外朝

什麼是中朝、外朝?設立原因是什麼?

1、中朝又被稱爲內朝。漢武帝是個喜歡折騰的皇帝,其實任何一次小小的改革都能夠引起帝國巨大的變化。漢武帝卻不厭其煩,總是喜歡挑戰沒有做過的事情。

當時他選擇了一些親信人員,組織成爲了一個決策機構。這幫人可以直接與皇帝商討事務,成爲了帝國真正的核心,這就是中朝,又被稱之爲內朝。

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上以光爲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爲車騎將軍,及太僕上官桀爲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爲御史大夫,皆拜臥內牀下,受遺詔輔少主。---《漢書》

顧名思義,內朝就是裏面的朝廷,屬於國中之國,在權力的中心位置。成員一般有大司馬、前後左右將軍、侍中、常侍等等,他們出入宮禁相對自由,常常陪在漢武帝身邊辦公。

中朝的確立,使得宰相的權力被嚴重削弱,漢武帝通過任用這幫中朝的官員,從而壯大了自己手裏的權力。

中朝和外朝到底是什麼 漢武帝爲什麼要設立中朝和外朝 第2張

2、外朝被排除出了核心權力機構。有了內朝,自然是有外朝的。相比較於內朝,外鈔官員的權力則被大打折扣。外鈔屬於政府機構,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官職,看似地位崇高,可是卻碰不到核心權力。

諸如丞相、御史大夫這些人,全部都是外朝官員。這幫人在朝中是以高官自居,過去也是大權在握,可是有了內朝以後,這幫人的權力則大打折扣。

中朝官員負責朝中大小事務的決策,而外朝官員負責將這些決策頒發到地方,由此可見,決策權已經落在了中朝官員的手裏。

3、設立中朝、外朝只爲了加強皇權。中朝出現以後,外朝官員失去了決策權,從而只能按照皇帝的命令來執行事務。所以說中朝官員基本已經凌駕於外朝官員之上。

而外朝官員中,曾經權傾朝野的宰相,此刻也已經成爲了二流官員,失去了原來的大權。那麼是什麼促成了這件事呢?

其實這都是漢武帝一手安排的,中朝官員從級別上來說,並沒有外朝官員高,但是權力比外朝官員大,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

此外漢武帝利用中朝官員,沉痛地打擊了宰相的權力,使得過去一家獨大的相權,此刻逐漸受到了各種掣肘。這麼一來皇權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中朝和外朝到底是什麼 漢武帝爲什麼要設立中朝和外朝 第3張

三公制度的確立和三公並重的實現。

1、歷代三公的各種形式,其實並不相同。三公在周王朝時期,指的是太師、太傅和太保。這三種官職,其實是沒有官署的,不過地位很高,和地方上的諸侯王並列。在秦朝建立以後,三公又發生了變化,確立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爲三公。不過其中丞相的權勢是最大的,三者地位並不相同。西漢時期的三公,則在秦朝的基礎上做了修改,變成了丞相、大司馬和御史大夫。到了東漢時期,確立了我們非常熟悉的三公,那就是太尉、司徒和司空。後世三公依舊還是有所改動,可以說每個朝代對三公的定義都是有一定差別的。不過一般提到三公指的都是東漢時期的太尉、司徒和司空。

2、三公制度在漢成帝時期得到確立。漢武帝實行了中朝、外朝制度以後,到了漢成帝時期,情況又發生了轉變。廷尉何武實在是太忙碌了,而且宰相的才能又十分平庸,使得朝中的事務大多都荒廢了。

及成帝時,何武爲九卿,建言“古者民樸事約,國之輔佐必得賢聖,然猶則天三光,備三公官,各有分職。今末俗之弊,政事煩多,宰相之材不能及古,而丞相獨兼三公之事,所以久廢而不治也。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職授政,以考功效”其後上以問師安昌侯張禹,禹以爲然。---《漢書》

在這種情況下,何武上書,建議漢成帝設立三公。所以漢成帝就將大司馬驃騎大將軍改封爲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爲大司空,再加上宰相,也就出現了西漢後期三公的雛形。

大司馬和大司空,雖然俸祿上和宰相類似,可是在行政地位上,其實還沒有確立同宰相相同的地位。

中朝和外朝到底是什麼 漢武帝爲什麼要設立中朝和外朝 第4張

3、漢哀帝時期,三公並重的局面出現。到了漢哀帝時期,宰相職權徹底被一分爲三,分別分給了大司馬、大司空和大司徒。當時的大司馬衛將軍董賢出任大司馬、丞相孔光出任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出任大司空。

三權分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三公制度正式取代了宰相制度。不過這個時候的西漢政權,已經走入了尾聲,所以這一改革在加強皇權上,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

夏四月,以大司馬票騎將軍爲大司馬,罷將軍官。御史大夫爲大司空,封爲列侯。益大司馬、大司空奉如丞相。---《漢書》

這次的改革,其實不僅僅爲了鞏固皇權,而是爲了改變漢成帝以來,朝綱崩塌、吏治混亂的局面。不僅僅是漢哀帝主張改革,更多是朝中官員們希望通過改革改變這一現狀。

中朝和外朝到底是什麼 漢武帝爲什麼要設立中朝和外朝 第5張

漢武帝的中朝、外朝制度,給了三公並重制度極大的啓發。

三公的地位在歷朝歷代其實是不一樣的,就算在同一個朝代,前中後三個時期,其實也有很大差別。

在西漢初期,三公地位並不平等,宰相一家獨大,到了西漢中期大司馬、御史大夫開始分宰相權力,到了西漢後期,宰相權位一分爲三,三公地位相當。

而這一變化的起源,其實就是漢武帝對宰相制度的挑戰。他受夠了宰相一家獨大的局面,憑什麼皇權一家獨大,下面還要有個相權作爲掣肘?

爲此他索性架空相權,將中朝官員的權力大爲提升,以此遏制相權一家獨大的局面。這個時候他沒有想到將相權一分爲三,而是在相權之外,再設立另外的權力機構。

後世的西漢皇帝,自然是從中得到了啓發,相權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成爲了刻不容緩亟待解決的問題,爲此中朝官員逐漸走入朝堂,成爲了瓜分相權的重要幫手。

三公並重制度的確立,正式瓦解了相權一家獨大的局面。不過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中朝和外朝到底是什麼 漢武帝爲什麼要設立中朝和外朝 第6張

總結:中朝官員的強橫,爲後世宦官亂政做好了鋪墊。

中朝、外朝制度的確是限制了相權,可是又提拔出了一幫中朝的官員。除了大司馬、前後左右將軍、侍中外,還有常侍。

常侍大多數都是宦官,宦官參政的局面也因此而產生。爲此東漢中後期,宦官參政基本上成爲了常態,表面上遏制了三公的權力,實際上卻成爲了禍亂漢室的罪魁禍首。

參考資料:《漢書》